咱們的國家從遠古的農耕時代走來,農業也是重要的基礎產業。農業生產免不了會受到氣候條件的影響,農業也與氣候密切相關。氣候和農業分別連著年景,年景也是富於想像的。在眼下日曆已經翻頁到2021年的時候,與年齡相關的某些俗語也自然而然地被人們更多地提起。「二月不見九,長工難歇手」,就是其中之一。
一、咱們中國人為什麼要在冬季數九?
都說數九寒天,而咱們中國人之所以要在冬季數九,不只是為了計算寒冷的日子和時間,更多的應該是來自對陽氣的渴望。咱們中國民眾自古就有對陰陽的信奉和崇拜,崇拜陰陽的思想和做法也早已經滲透到了咱們每一個中國人的骨髓裡,成了念念不忘的事情。
咱們之所以要在冬季數九,也是與這種被古來就信奉和崇拜的陰陽哲學傳統有關係的。「九」在咱們國家古代先民的眼裡,不只是「至陽」之數,也是「至大」之數。在嚴冬裡,用數九的方式,讓「至陽之數」不斷積累,也就意味著陰氣一日一日地隨著數九日子的增加而日漸消減了。數九數到「九個九」,經過九九八十一天之後,數九也就數到頭了。此時如果咱們再看天,應該已經是寒去暖來,春意盎然的時候到了,咱們對陽和暖的渴望隨之也要實現了。
二、數九從什麼日子開始,是固定的嗎?
數九在早前是冬至後逢壬日開始,如今已經變為從冬至節氣的當天開始了。咱們國家古時候的曆法採用的是幹支歷,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天幹和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地支,按照固定的順序兩兩相配。天幹中的甲、丙、戊、庚、壬為「陽」,乙、丁、己、辛、癸為「陰」。地支中的子、寅、辰、午、申、戌為「陽」,醜、卯、巳、未、酉、亥為「陰」。相配的規則是陽配陽、陰配陰。10天幹用6輪,12地支用5輪,相配組合成60個基本單位。由甲子開始,用來循環紀年、紀月、紀日、紀時。
過去,之所以要在冬至後逢壬數九,是因為冬至在氣象學上是咱們所處的北半球冬季真正開始的日子。而咱們國家的民眾又普遍渴望著陽氣的復生。「壬」是「陽」,與「壬」相配的自然也是「陽」,「壬」又是「任」的意思,指陽氣任養萬物之下。所以,數九當初也便被規定為冬至後逢壬開始。
後來的現代人,尤其是年輕人,對原本的冬至逢壬數九的相關記憶越來越模糊,而冬至數九的說法卻不斷言傳。因此,國家在曆法規定上也進行了相應的調整,把數九開始的日子從冬至後第一個壬日改到了冬至當天。每年冬天數九開始的時間也相對固定在節氣進入冬至的當天。
三、不久就要到來的辛丑年二月有九嗎?
2020——2021年冬季數九開始於公曆2020年12月21日、農曆庚子年冬月的初七。具體的數九時間是:
一九:2020年12月21日——2020年12月29日
二九:2020年12月30日——2021年1月7日
三九:2021年1月8日——2021年1月16日
四九:2021年1月17日——2021年1月25日
五九:2021年1月26日——2021年2月3日
六九:2021年2月4日——2021年2月12日
七九:2021年2月13日——2021年2月21日
八九:2021年2月22日——2021年3月2日
九九:2021年3月3日——2021年3月11日
查看日曆可以得知,當數九數到九九結束的2021年3月11日的時候,農曆才是辛丑年的正月二十八,日曆還需翻過2頁也才會進入農曆辛丑年的二月。所以說,農曆辛丑年的二月沒有「九」。
四、俗語「二月不見九,長工難歇手」,啥意思?有道理嗎?
前面咱們已經說過,當數九數到九九結束,應該已經是寒去暖來,春意盎然的時候了。
就2021年來說,數九結束的農曆三月,正是雨水過後的驚蟄節氣。而驚蟄是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節氣,驚蟄的物候是: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鳴;三候鷹化為鳩。此時,原本蟄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種動物已經被變暖的天氣驚醒,時節進入仲春,桃花紅、梨花白,黃鶯鳴叫、燕飛來。按照正常的氣候規律,驚蟄前後咱們國家各地的氣溫都已升高,天氣已經轉暖,雨水也相應漸多,大部分地區都該進入春耕春種春管的關鍵時刻了。
在事涉或決定一季甚至是一年收成的春耕春種春管的大忙季節,別說過去幫人做活的「長工」,就是如今給自家種田的咱們農民難以找到歇手的時間和空閒也是再正常不過了。也許有人會說,那如果是發生倒春寒呢?且不說這種讓咱們農民反感的災害有沒有,就算有,咱們農民不也是要為了自己心中那念念不忘的豐收,而加緊在那種災害性天氣來臨的前後,忙著採取措施加以規避和補救嗎?真要是那樣的話,本來就辛苦不易的咱們農民想歇手不就更難了嗎?
與2021年緊緊相伴的農曆辛丑年是牛年,「牛馬年,好種田」,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