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德語:Johann Sebastian Bach,也譯作巴哈,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巴洛克時期的德國作曲家,傑出的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巴赫被普遍認為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並被尊稱為「西方『現代音樂』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儘管他的音樂並沒有開創新風格,但他的創作使用了豐富的德國的音樂風格和嫻熟的復調技巧。他的音樂集成了巴洛克音樂風格的精華。
巴赫出生於德國中部圖林根小城艾森納赫的一個音樂世家,在有生之年是一位著名的宮廷樂長,在德國萊比錫聖託馬斯教堂度過了一生中的絕大多數時間,同作曲家韓德爾和泰勒曼齊名。但由於音樂的風尚迅速轉向為洛可可和古典主義風格,巴赫的復調音樂音樂被視為陳腐之物,其成就長時間未得到應有的評價,僅僅作為管風琴演奏家而聞名。雖然莫扎特、貝多芬等偉大作曲家均對巴赫的作品崇拜有加,但直到浪漫主義時代,作曲家舒曼在萊比錫的圖書館中發現了巴赫的受難曲,並且由作曲家門德爾頌在音樂會上演奏,才震驚音樂界。此後門德爾頌對他的作品進行了發掘、整理和推廣,經過幾代音樂家的共同努力,巴赫逐漸獲得了今天的崇高地位。在西方音樂史上巴赫Bach,貝多芬Beethoven和布拉姆斯Brahms被尊稱為德國「3B」。
羅伯斯庇爾(1758-1794),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雅各賓派領袖、革命家。
1789年第三等級選舉他為代表出席三級會議。他在國民議會中發言500餘次,提出不少民主措施而深孚眾望。他參與領導對路易十六的審判。
1793年5月31日領導法國人民起義,推翻吉倫特派統治,建立雅各賓派專政。執政期間,力圖實現盧梭的人民主權和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政治理想。曾採取一系列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宗教措施,粉碎了國內外敵人顛覆共和國的陰謀,捍衛了革命成果,把大革命推向了高潮。但反對無償平分土地,先後鎮壓瘋人派、埃貝爾派和丹敦派,破壞了同人民群眾的聯盟。
1794年7月27日在熱月政變中被捕,次日晚,羅伯斯庇爾被送上斷頭臺。
羅伯斯庇爾爾是法國大革命中最有爭議的人物之一,由於他的手稿和筆記未能全部保存下來,為研究工作帶來了很大困難,而對他的評估也往往反映出評論者本人的意識形態。
有些人認為他過於理想主義或思想僵硬,缺乏實際行動能力,但另一些人則認為他善於審時度勢,能夠抓住適當時機採取行動。批評者稱他自我中心、疑心過重、不通人情;支持者則稱讚他廉潔正直、目光敏銳,以國家和革命為重。一些人批評他見風使舵,不斷改變立場,但也有人認為他堅持的原則和目標始終未變,只根據形勢選擇達到目標的不同手段。一般認為他在熱月期間表現失常,引起國民公會恐慌,造成自己的失敗。一些人猜測他當時對革命喪失信心,因此採取自毀行為,也有人批評他愚蠢無能,自作自受。
羅伯斯庇爾在恐怖統治時期扮演的角色是爭議最大的問題。批評者認為他是恐怖統治的理論家,極端殘忍,雙手沾滿鮮血,應為恐怖時期大量無辜者遇害負責。部分支持者則指出富歇和俾約-瓦倫等人殺人如麻,遠遠超過羅伯斯庇爾,認為他在公安委員會實際起到了節制激進派的作用。包括拿破崙在內的一些同時代人認為他在熱月期間本打算節制恐怖,懲罰濫殺無辜的富歇等人,才導致後者與右派聯合,但一些學者對此提出質疑。一些支持者認為法國當時內憂外患,實施恐怖專政不可避免,但批評者則認為恐怖開創了危險的先例,得不償失。
費爾巴哈(1804—1872) 德國古典哲學中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家。主要著作有《基督教的本質》、《未來哲學原理》。他反對君主專制,主張資產階級民主制,代表了當時德國資產階級激進集團的利益。在1848年德國資產階級革命前夕,他拋棄了極有影響的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恢復了唯物主義應有的權威,這對青年馬克思、恩格斯曾產生過重大影響。他對宗教進行了深刻的批判,認為上帝不過是人的本質在幻想中的反映。他批判康德的不可知論,主張人的認識能力是無限的;批判黑格爾把物質與精神的關係加以顛倒,主張物質先於精神。他把自然界與人提到了首要的地位,承認自然界的可知性、規律性與必然性。但他所說的人,是生物學上的自然人,而不是社會的人,因此他的唯物主義是「人本學唯物主義」。他在批判黑格爾哲學時,丟掉了其中的辯證法,看不到人對客觀存在的主觀能動性,不了解社會實踐在認識中的作用,還鼓吹普遍的愛的宗教、愛的道德。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創立辯證唯物主義時,吸收了費爾巴哈哲學中的唯物主義這一「基本內核」。
簡奧斯汀(Jane Austen,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是英國小說家。她的作品主要關注鄉紳家庭的女性的婚姻和生活,以細緻入微的觀察和活潑風趣的文字著稱。
生於英國漢普郡,有6個兄弟和一個姐姐,家境尚可。她的父親喬治奧斯汀(George Austen,1731年1805年)是一名牧師,母親名卡桑德拉(1739年1827年)。奧斯汀兄弟中詹姆斯和亨利後來也從事神職,弗朗西斯和查爾斯則成供職英國海軍。簡與她的姐姐卡桑德拉關係密切,她們之間的信件為後世奧斯汀研究提供了很多素材。卡桑德拉為簡所作的畫像目前保存在倫敦的國家肖像館內。
奧斯汀一生未嫁。1796年,她與後來成為愛爾蘭最高法官的湯姆勒佛伊(Tom Lefroy)有過短暫的羅曼史,據傳他就是《傲慢與偏見》中達西先生的原型。1802年,一名比奧斯汀小六歲的富有男子哈裡斯彼格威瑟(Harris Bigg-Wither)向她求婚。奧斯汀最初接受了,次日又改變主意拒絕了他。
1816年,奧斯汀的健康狀況惡化,她於1817年搬到溫徹斯特療養,並於同年7月病逝。葬在溫徹斯特大教堂。
1811年,在兄長亨利的資助下,奧斯汀的出版了第一本小說《理智與情感》。而她最著名的作品則是《傲慢與偏見》。奧斯汀所處的年代正是浪漫主義方興未艾之際,但是奧斯汀的作品不屬於浪漫主義,而更接近新古典主義的風格。比起同時代的華茲華斯和拜倫,奧斯汀的精神也許接近休謨和洛克。
剛獲出版時,奧斯汀的作品並未獲得很高聲譽,然而司各特爵士對她評價很高:「這位年輕的女士很擅長描寫日常生活中的情感和人物,是我所見之中最高妙的。」奧斯汀對司各脫也很欣賞。在奧斯汀的最後一部小說《勸導》中,小說人物對司各脫的作品讚賞有加。而早在《理智與情感》中,女主人公瑪麗安已經將司各脫司各脫視為最愛的作家之一了。
另一方面,也有人對奧斯汀持批評意見。比奧斯汀稍晚的英國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批評她的視角過於狹隘。馬克吐溫則更為尖刻地說「一個圖書館只要沒有奧斯汀的書就是好圖書館」。
1878年7月28日,美國卸任駐華公使蒲安臣在華盛頓代表清政府與美國籤訂《中美續增條約》即《蒲安臣條約》。
1878年2月25日,清政府派遣的中國出使團由蒲安臣率領從上海乘輪船出發,經日本橫濱赴美,於4月1日抵舊金山,5月1日赴巴拿馬,5月23日抵紐約,6月6日,蒲安臣及使團成員會見美總統。7月28日蒲安臣擅自越權代表中國政府與美國務卿西華德籤訂該約,條約在表面上互相平等,實際上在「平等」、「自主」的言詞下,使美國掠奪華工及在中國設立學堂合法化,這是國際外交史上的奇聞。
艾捷爾·麗蓮·伏尼契是世界名著《牛虻》的作者,她於1864年出生在愛爾蘭科克市,原名麗蓮·蒲爾。她的父親喬治·蒲爾是個數學家,在她還不滿周歲時去世。麗蓮早年喪父,從小就養成了堅強的性格。她在18歲時得到親友的一筆遺贈,只身前往德國求學,於1885年畢業於柏林音樂學院。
1887年,麗蓮學成歸國,在倫敦結識了一些流亡的各國革命者,其中俄國民粹派作家克拉甫欽斯基(筆名斯吉普涅雅克)對她在政治思想上和文學創作上有很深的影響。麗蓮通過他在俄國旅遊了兩年,和當時彼得堡的革命團體有過很多接觸。麗蓮曾在一個俄國將軍家裡擔任家庭教師,她利用自己的職務和外僑身份作掩護,替關押在沙皇牢獄裡的愛國志士傳遞衣服和信件。後來有個受她幫助的波蘭革命者米哈依·伏尼契從西伯利亞流放地逃到倫敦,他與麗蓮·蒲爾一見鍾情,並於1892年結為夫婦。婚後,這對夫婦積極參加俄國流亡者的活動,麗蓮·伏尼契擔任流亡者的雜誌《自由俄羅斯》的編輯,還出版了一部《俄羅斯幽默》文集,翻譯介紹了果戈裡和亞·尼·奧斯特羅夫斯基等人的作品。麗蓮·伏尼契還結識了普列漢諾夫,並曾在恩格斯的家裡作過客。在麗蓮·伏尼契結識的革命者中,有一些進行過義大利民族民主革命鬥爭的流亡愛國者,她從他們那裡汲取了文學創作的素材。
1889年,麗蓮·伏尼契開始創作一部反映義大利人民革命的小說,為此她曾前往義大利,到檔案館和圖書館搜集歷史材料。8年以後她的小說在倫敦出版,這就是後來舉世聞名的《牛虻》。《牛虻》是一部藝術上非常感人、思想上又比較進步的作品,書中的主人公資產階級出身的青年牛虻的高大形象,曾經使很多青年受到巨大的鼓舞,走上革命的道路。尼·阿·奧斯特洛夫斯基在他的名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就曾對牛虻的勇敢和非凡的毅力作出高度的評價。
此後,伏尼契又陸續寫過一些其他的小說。1904年,她創作了帶有自傳性的長篇小說《奧麗維亞·拉塔姆》。1910年,又寫了以牛虻出走後的經歷為題材的《中斷了的友誼》,1945年,她寫了以牛虻的曾祖母和祖母的生活經歷為題材的《脫下你的靴子》。伏尼契雖然寫出了像《牛虻》這樣的在世界許多國度都擁有廣泛讀者的著名小說,但是她本人卻受到本國資產階級文學界的冷落,她在晚年移居到美國,於1960年7月28日在美國逝世,終年96歲。
唐山大地震是1976年7月28日北京時間凌晨3時42分53.8秒,發生在距離北京只有150千米的河北省唐山市的特大地震,震源距地面6千米,強震產生的能量相當於400顆廣島原子彈爆炸。整個唐山市頃刻間夷為平地,全市交通、通訊、供水、供電中斷;造成24.2萬人死亡,重傷16.4萬人。
1976年7月28日北京時間03時42分53.8秒(協調世界時19時42分53.8秒),在中國河北省唐山、豐南一帶(東經118.2°,北緯39.6°)發生了強度是芮氏7.8級,震中烈度Ⅺ度,震源深度23千米,地震持續約10秒。有感範圍廣達14個省、市、自治區,其中北京市和天津市受到嚴重波及。當日07時17分20秒和當日18時45分34.3秒,分別於河北省灤縣和天津漢沽發生兩次較強烈餘震,餘震的震級分別為芮氏6.2級和芮氏7.1級。兩次餘震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唐山大地震造成的經濟損失,並使得很多掩埋在廢墟中等待救援的人被繼續倒塌的建築物奪去生命。
地震造成的大規模傷亡和損失主要歸結於地震發生的時間和突然性。唐山地震沒有小規模前震,而且發生於凌晨人們熟睡之時,使得絕大部分人毫無防備。
唐山被認為地處地震災害發生率相對較低的地區。很少建築擁有較高抗震級別,而且整個城市位於相對不穩定的衝積土之上。地震摧毀了方圓6至8千米的地區。許多第一次地震的倖存者由於深陷廢墟之中喪生於15小時後的7.1餘震。之後還有數次芮氏5.0至5.5餘震。在地震中,唐山78%的工業建築、93%的居民建築、80%的水泵站以及14%的下水管道遭到毀壞或嚴重損壞。
唐山大地震事隔三年之後的1979年11月17日至22日召開的地震學會成立大會,才首次披露唐山大地震的具體死亡人數。官方提供的死亡數字為242,769,其它數據或數倍於此。以官方人數計,名列20世紀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數第一。因為唐山大地震而成為孤兒的人數有4204人,龐大的人數令災後重建更困難。另有16.4萬人重傷,7200個家庭全家在地震中死亡。
雖然救災工作在震後立即進行,但由於受到過於偏激的「自力更生」思想的影響,震後中國政府拒絕國際援助。有很多人認為若中國政府願意接受外國援助,可以大大減低死亡人數。
第23屆奧運會於1984年7月28日至8月12日在美國洛杉磯舉行,有140個國家和地區的7800多名運動員參加,共設21個比賽項目(221個單項)和2個表演項目,是歷屆規模最大的一次。中國體育代表團353人赴會,其中運動員225人,另有參觀團31人,記者團67人,國際裁判13人,應邀作為貴賓和客人的還有體育領導人。中國派這樣大型的代表團全面參加奧運會,以前還未有過,因而引起世界各國的注目。
中國參加奧運會已有52年的歷史。首次參加是1932年第10屆奧運會,地點也在洛杉磯。1936年和1948年參加了第11屆和第14屆奧運會。新中國成立後,於1952年參加了第15屆奧運會。以後我國臺灣運動員多次參加奧運會,優秀選手楊傳廣和紀政都獲得名次,但從未得過金牌。
這屆奧運會是1979年恢復了中國在國際奧委會的合法席位後首次參加。中國臺北奧委會也派出67人的代表團參加這次盛會。海峽兩岸的體育健兒在奧運會相逢,還是第一次。在這屆奧運會上,中國代表團參加了21個項目中的16項比賽,健兒們不畏強手,勇於拚搏,取得了運動成績和精神文明雙豐收,榮獲15枚金牌、8枚銀牌、9枚銅牌,還獲得14個第4名,9個第5名,7個第6名,8個第7名,8個第8名,打破了中國人在奧運會上沒有拿過一塊金牌的歷史。所獲金牌數佔第4位,僅次於美國、羅馬尼亞和聯邦德國,取得了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突破。中國臺北運動員獲得舉重比賽和棒球表演賽銅牌各一枚。
拉脫維亞,全稱拉脫維亞共和國。以民族名命名,意為「鎧甲」、「金屬制的服裝」。位于波羅的海東岸,面積64600平方公裡。人口248.5萬(1996),拉脫維亞族佔52%,俄羅斯族佔34%,白俄羅斯族絕大多數拉脫維亞人信奉基督教路德宗,少數人信羅馬天主教。首都裡加。工農業較發達,工業在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居首位。1996年國內生產總值27.16億拉特。資源有泥炭、白雲石、石英砂等。森林覆蓋率為38%。工業主要生產電器、無線電、電子設備和醫療器械,此外還有金屬加工、化工、木材、輕工和食品工業。種植業以生產穀物、亞麻、甜菜、飼料和馬鈴薯為主。有奶、肉兩用的養畜業。主要出口化纖布和線、玻璃製品、漆料、火車客車廂、大轎車、木材、收音機、電話機、牛奶製品;進口電、汽油、柴油、天然氣、液化氣、煤。10—13世紀建立了幾個早期的封建公國。13—16世紀由日耳曼十字軍統治。1562年部分領土被波蘭和瑞典瓜分。18世紀被俄羅斯帝國吞併。1917年11月18日人民議會宣布拉獨立(拉脫離蘇聯後以此日為獨立和國慶日)。1917年1月成立拉脫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20年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1940年6月蘇軍進駐,恢復蘇維埃政權,7月21日成立拉脫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8月5日加入蘇聯。1988年10月開始了民族獨立運動。1990年5月4日,拉最高蘇維埃通過關於恢復拉獨立的宣言並改國名為現名。1991年8月22日宣布正式獨立,9月6日獲蘇聯國務委員會承認。9月17日加入聯合國。1991年9月12日同中國建交,1992年2月24日中國大使館暫時撤出,1994年7月28日兩國關係正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