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11月1日,紐約,聯合國。
一位工作人員氣喘籲籲地在走廊中狂奔,穿越電話鈴的響聲、電報的敲擊聲、各種語言的喊叫聲來到了時任聯合國秘書長哈馬舍爾德的辦公室,「閣下,您的電報!十萬火急!」
哈馬舍爾德從文件堆中抬起頭來,他的右手還舉著一通正在撥打的電話。「請您稍等」,他不耐煩地把電話扣在胸前。三天前,以色列發動了對埃及的軍事打擊,還有什麼事情能比這更緊急呢?然而,當他快速的掃了一眼後,整個人卻像遭遇晴天霹靂般瞬間愣住,連手中的電話都滑落在地。他雙手顫抖地接過電報,仔細閱讀起來:
「閣下,匈牙利人民共和國部長會議主席以他的外交部長身份榮幸地通知如下:.更多的蘇聯部隊正在開進匈牙利.匈牙利政府立即廢除華沙條約,同時宣布匈牙利中立.因此,我請求閣下立刻把匈牙利的中立和四大國保衛這種中立的問題,列入即將舉行的聯合國大會的議程。
——匈牙利人民共和國部長會議主席 納吉·伊姆雷」
時間回溯到1948年3月,蘇聯與南斯拉夫的衝突公開化。為了鞏固東歐的衛星國政權,史達林在東歐發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清洗運動,力圖揪出隱藏在各國政府中的「狄托分子」。
在匈牙利,拉伊克成為了鬥爭旋渦的犧牲品。一方面,作為反對蘇聯模式、提倡自主發展的「國內派」,蘇聯對他早有疑心;另一方面,在親蘇派拉科西、格羅·埃諾等人的眼中,拉伊克也是他們掌握大權的絆腳石。於是1949年9月,革命家拉伊克沒有死在法西斯霍爾蒂政權的槍口下,卻死在他的同胞、同志親手為他架設的絞刑架上。
1953年,受到史達林去世的影響,拉科西一派的勢力暫時受挫,納吉·伊姆雷出任總理,在蘇聯領導人馬林科夫的支持下開展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然而好景不長,馬林科夫在同赫魯雪夫的鬥爭中落敗,納吉從此沒了靠山;況且蘇聯僅希望他在經濟領域進行有限改革,他卻執意將改革擴大到政治領域,觸動了蘇聯的利益。1955年,納吉被迫辭職,並於年底被開除出黨。親蘇派大權獨攬、一手遮天。
在「匈牙利偉大的兒子」、「史達林最好的學生」拉科西的統治下,匈牙利過度發展重工業而輕視農業、手工業,無視自然資源、國內情況的局限性和特殊性,食品和日用消費品供應不足,人民怨聲載道。
這個長得像金並的傢伙就是拉科西,在他任內,匈牙利的教條主義、宗派主義達到頂峰
1956年6月,波蘭發生反蘇動亂,點燃了匈牙利人民的不滿情緒。時任駐蘇大使安德羅波夫致電蘇共中央主席團,匯報了局勢的嚴重性,並表達了對拉科西的擔憂。
這封電報引發了蘇聯領導人的高度重視,為了緩和矛盾,蘇聯決定撤換已成為眾矢之的的拉科西。7月18日,赫魯雪夫的親信米高揚出席了匈牙利勞動人民黨全會,在他的「建議」下,拉科西黯然下臺,他的副手格羅·埃諾接任。然而事實證明,墨守成規的格羅根本沒有能力掌控全局,在國內、黨內的壓力下,他乾脆拋下爛攤子、奔赴蘇聯「修養」去了。在無人可用的窘境之下,蘇聯不得不逼迫格羅恢復納吉的黨籍。
此時的匈牙利就像一個蓄勢待發的火山口。22日,波蘭哥穆爾卡政權同蘇聯達成協議,進一步激勵了匈牙利人的抗爭熱情。23日,布達佩斯爆發了聲援波蘭的大規模群眾遊行,並很快演變為一場暴力示威運動。儘管納吉屢次呼籲群眾保持冷靜,但局勢仍然難以控制。憤怒的人群高喊「俄國佬滾出去」、「打倒史達林主義」的口號向電臺發起衝擊,國家安保人員開槍阻攔,雙方爆發了流血衝突。
衝突發生不久,手足無措的格羅趕忙找到安德羅波夫,請求蘇聯出兵幹預。經蘇共主席團討論,在沒有收到匈牙利政府正式邀請的情況下,蘇聯進行了第一次幹預。25日,第128步兵師和第39機械化師跨越了兩國國境。與此同時,為了緩和匈牙利局勢,蘇聯撤換了格羅,扶植納吉擔任部長會議主席並重組政府。
納吉重返政壇後,立刻啟動了同蘇聯的談判,提出了「將匈牙利政府中的強硬派解職」、「蘇軍撤出布達佩斯」等要求。蘇聯為了防止西方的幹涉和輿論壓力,決定允許匈牙利實行一定程度的自由化。28日,在蘇匈雙方的妥協下,納吉發表了《告匈牙利人民書》,將匈牙利事件定性為「民族民主運動」,並基本滿足了示威者當初提出的要求。30日,蘇聯發表《蘇聯政府關於發展和進一步加強蘇聯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友誼和合作的基礎的宣言》,強調社會主義國家間一律平等,事態看起來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但是示威者此刻的要求已經大大超出了既定目標,他們要求蘇軍撤出匈牙利的所有城市,而非僅僅是布達佩斯。暴力活動仍在持續,各類武器流散民間,騷亂進一步升級。蘇聯軍隊遭遇了匈牙利工人和倒戈軍隊的頑強抵抗,雙方一度陷入激戰;匈全國各地掀起了一輪高過一輪的總罷工,抗議蘇軍的野蠻侵入;匈執政黨黨員紛紛退黨,幾天之內,黨員人數從87萬驟降至3.8萬;舊時代的政治犯、刑事犯也趁機渾水摸魚、製造混亂,瘋狂地仇殺國家安保人員。整個國家陷入一片混亂。
科爾文大街是蘇匈雙方衝突最激烈的街區之一,匈牙利軍民共3000多人曾在這裡用步槍、手榴彈和燃燒瓶同蘇軍坦克、戰車作戰
赫魯雪夫終於意識到,認為僅僅通過換人就能政治解決匈牙利事件的幻想是不切實際的,他下定決心再次出兵幹預。31日,當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蘇伊士運河時,蘇軍開始在蘇匈兩國邊境進行大規模調動。
得到消息的納吉大驚失色,他緊急召見安德羅波夫提出抗議,但後者卻僅用外交辭令予以敷衍。納吉陷入了無盡的絕望之中,為了拯救他的國家和他所推行的改革,他決定賭上自己的聲譽乃至生命做最後一搏——11月1日,納吉以部長會議主席的身份宣布匈牙利退出華沙條約、保持中立,並致信聯合國秘書長請求大國幹預。他希望為自己的國家謀得一個奧地利似的超脫兩大陣營的地位。但是蘇聯怎麼可能容忍蘇東陣營出現裂縫呢?11月4日,蘇聯發動代號「旋風」的軍事行動,匈牙利人的抗議活動遭到武力鎮壓。
根據1991年匈牙利公布的報告,在蘇軍的兩次幹預中,匈牙利死亡2700人,蘇聯死亡722人。
在蘇軍坦克進入布達佩斯的同時,納吉和主要政府人員躲入南斯拉夫大使館避難。迫於多方壓力,南斯拉夫在得到蘇聯方面對納吉人身安全的保證後,將他釋放回自己的住宅。然而納吉隨後便遭到蘇聯特工的誘捕,被押送到羅馬尼亞。1958年6月16日,納吉·伊姆雷等人以組織推翻匈牙利人民民主國家制度罪和叛國罪被執行絞刑。
據說,在納吉臨刑前,蘇聯扶持的匈牙利新任黨魁卡達爾曾對他說:「你的改革也許是對的,但至少早了20年」。好在卡達爾並非拉科西式的的保守派,他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在蘇聯可以容忍的前提下不動聲色地啟動了改革,截至1978年,匈牙利的國民收入比10年前增加了80%,遠超其他東歐國家,因此西方稱匈牙利為「蘇聯陣營中一個消費者的天堂」,卡達爾則被人民視作「匈牙利穩定的象徵」。
匈牙利之所以沒能得到和波蘭一樣的結果,納吉本人難辭其咎。他本可以效仿波蘭的哥穆爾卡,在蘇聯和民眾之間找到一條中間路線,但納吉一味不切實際地縱容抗議者、推行「民主化」,甚至取消了一黨制、組建了多黨政府,在危急關頭又悍然退出華約,絲毫沒有考慮到本國的地緣政治環境,最終只能落得人亡政息的下場。然而,蘇聯的「老大黨」作風和大國沙文主義也在這次事件中顯露無疑,如果一國將他國當做可以予取予求的衛星和僕從,等待他的必然是眾叛親離。
歷史上的今天,1956年11月4日,匈牙利事件結束。
參考資料:
1,《國際關係史(戰後卷)》,方連慶、王炳元、劉金質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2,《蘇聯對匈牙利事件「政治幹預」的個案研究》,胡舶,《史學理論研究》2012年第4期
3,《1956年蘇聯幹預波匈事件的比較研究》,馬磊,碩士論文,2014年4月
4,《還納吉以清白》,侯鳳菁,《炎黃春秋》2008年第2期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