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豬肚丸製作工藝詳解(附豬肚丸製作六大要點)
要點一:精選潮汕本地鮮豬肚
製做豬肚丸,選料是第一步,這也是做出好肉圓的基礎。我精選潮汕本地鮮豬肚,因為它比四川、湖南等地的豬肚更肥美,帶有一定的油,且有微微的清甜味,更適合做丸類。挑選豬肚時要選外表呈乳白色或淡黃褐色、以組織結實且具有較強的韌性、內外均無血塊及汙物者為優。變質的豬肚呈淡綠色,組織松馳、易破,有腐敗惡臭氣味,這種絕不能用。嚴格講,即使未變質,存放時間過長或冷凍過的豬肚都不能用。豬肚與豬後腿精肉攪打做肉圓,豬肥膘、黑椒粉、烤白芝麻、精鹽、味精則用來做輔料和調料。
要點二:用澱粉搓洗豬肚
豬肚的初加工對成品口味影響極大,處理不好就會有騷腥味,且破壞內部組織,影響塑形。一般師傅用鹽、醋搓洗豬肚,但會將表面的粘液徹底洗淨,失去其特有的香味,建議用溼澱粉搓洗3分鐘(1千克左右的豬肚用50克的溼澱粉搓洗),只要去掉表面部分粘液,聞一下沒有腥騷味即可,這樣兩個缺陷都避免二既能洗乾淨豬肚,又不遮蓋原味。
要點三:刀篩選不對,肉圓一煮就散
製作豬肚丸一般都是大批量生產,首先將5千克淨豬肚和10千克的豬後腿肉切成條,再放進電動絞肉機(用三釐刀篩)絞細,豬肥膘另外用五釐刀篩絞碎。有些師傅經常忽略刀篩大小的選用,豬肚和後腿肉應用較細口的刀篩,而豬肥膘必須用大口的刀篩,如果肥膘也用小口攪細的話,會把裡面的油分全部榨出來,導致肉圓不易成型,煮時下鍋即散。
要點四:冰水降溫添粘性
豬肚與豬後腿肉入絞肉機中絞一遍即可,不要重複絞,如果絞制的次數過多,機器發熱,溫度上升,餡料易熟,導致沒有粘性。將攪好的豬肚和豬肉碎放入攪肉機高速攪打20分鐘,然後加入冰水再高速攪打5分鐘成泥狀(5千克的豬肚加入2500克的冰水,機器高速旋轉產生大量的熱量,加冰水是為了降溫,且使肉泥變得更加飽和具有粘性),然後逐漸加4千克精鹽、1千克味精、250克芝麻、350克黑椒粉調味,然後繼續高速攪打10分鐘,最後加入已攪碎的豬肥膘和溼澱粉(1千克澱粉加入500克冰水拌勻),繼續高速運轉5分鐘,至粘性很好時,混合均勻即可出料。此時的肉泥用手抓起來流滴不下去,肉與肉之間粘合的也很好,如果表面不光滑說明溼澱粉不夠,應繼續補充。加溼澱粉不僅令肉圓滑口變嫩,還比加蛋清致嫩成本低。
要點五:煮丸不能滾,水溫76度
在製作潮汕肉圓時,溫度是不能忽視的一個關鍵。將打好的豬肚漿用拇指與食指擠成圓形或球形,然後用湯勺一挖(也可以將漿放進成丸機進行定型)。定型後將肉圓放在76℃左右的水中(此時肉圓漂在水面)。肉圓一入此溫度下的水,立馬變色,表皮斷生,暫時讓肉圓定型,並能保持嫩度。如果入冷水,肉丸之間沉下去會粘在一起,不成型;如果入燒開的開水(100C),肉圓沒煮就熟孔再煮時肉質會變老。將定好型的豬肚丸連水倒人鍋中加熱至完全凝固,全程水溫始終控制在76℃左右為宜,可用廚用溫度計測量,當溫度超過這個線時,就要及時改小火,不能中途加涼水衝,否則肉圓一會膨脹一會冷卻,致使水分與鹽分都發生變化,影響肉圓口感。應用中火加熱25分鐘,然後出鍋。
要點六:空調輔助冷卻
當批量的豬肚丸撈出後要快速冷卻,可用空調輔助冷卻。但我還是建議佔然冷卻,雖然慢,但是從內到外慢慢的散熱,肉圓口感更好。有的師傅說放到冰箱裡冷卻,這就錯了,還沒散熱的肉圓進冰箱後,溫度外冷裡熱,容易變酸、變質。最後將包裝好的豬肚丸入庫,採用凍結機在一40℃速凍半小時(凍結機費用較昂貴,一般廚房可用普通冷凍機進行塑型),取出後放在一10℃的環境下冷凍保存。
肉丸製作解疑:
1、我做肉圓時都常加蛋清,而且在肉圓煮熟後都放入涼水中投涼.為什麼潮汕的師傅不這樣做?
菜師傅傅解答:
酒店中如果大批量製作肉圓,一般用溼澱粉代替蛋清致嫩,效果差不多,都可令肉圓表面光滑,用溼澱粉主要為了降低成本。肉圓煮熟後人涼水中浸泡是大錯特錯,肉圓入水後就會跑味,原料的肉味、鹹味都會析進水裡,影響口感。
2、為什麼我做的肉丸沒有潮汕師傅做的有彈性呢?
菜師傅解答:
肉丸的彈性首先與選料有關,做不同品種的肉圓時,廚師要對不同品種肉的吃水量心中有數,選肉要選粗纖維、肉質緊實的。其次肥肉與水的比例也是一個關鍵。然後打漿也是決定彈性的重要環節,打漿時要不時的用手抓,憑經驗試手感。還有一點決定南北廚師制丸的差距,是因兩地水質不同,南方的水較北方來說更清涼(即寒性大一些),這也是肉丸彈性的一個小細節。
— END —
中國特色餐飲技術線上線下的交流圈子!每天分享特色餐飲技術、運營幹貨!
如果您在餐飲領域有好的技術,或者您想學習和了解更多的特色餐飲技術,或者您在創業途中正在尋找特色餐飲技術。。。。
那麼請加菜師傅個人QQ/微信號:42440236(長按複製)
或關注我的微信公眾平臺:jzmt100(長按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