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對餐飲小店的老闆來說亦是如此:受疫情影響,他們度過了最為艱難的一個春天。客源銳減、成本上漲、房租開支、員工工資……每一項都可能成為壓垮老闆們的最後一根稻草。正常營業,成為疫後老闆們最大的心願。《中國人的一天》近期推出「小店正常營業」系列,講述餐飲老闆們絕地求生的故事,分享他們的生意經。今天是第三期:重慶火鍋店老闆逆襲記。
第3746期
攝影/冉文 剪輯/張珂
導演/孫伊豆 承制/篝火故事
設計/楊倩楠 編輯/匡匡 夏天
出品/騰訊新聞
「按道理,這家店今年是不可能虧錢的」。
和肖茂竹第一次見面,是在今年2月11日,重慶渝北區「擂神」火鍋店裡。這家店在春節前很長一段時間,單日營業額在萬元以上,按以往的經驗,春節這個數還將增加兩三倍。
「但還是虧了,而且是一口氣虧了10多萬」。
肖茂竹很不服氣,他知道「黑天鵝」這個詞,但萬萬沒想到,它不光出現在金融市場,還會撲稜進他小小的火鍋店,打得到處一片狼藉。
他設想過最壞的局面,就是關店退出,但他不甘心。
還沒開張,就虧了10萬
肖茂竹,36歲,地道的重慶人。開過十多年舞美公司,因行業凋零,2013年,改行開起了火鍋店。
在重慶,什麼行業都可能遭遇寒冬,但火鍋店是個例外——當然前提是味道「巴適」,能滿足重慶人刁鑽的嘴巴,即使你藏在小巷子、居民樓甚至防空洞,擁躉們也會蜂擁而至。
肖茂竹開火鍋店,就是看中了它是個長久生意。
經過7年苦心經營,肖茂竹的火鍋店生意四平八穩,日均營業額穩定上萬元。
春節是肖茂竹最期待的節日,這是重慶人走親訪友、聚餐吃火鍋的高峰,也是一年的生意旺季。
肖茂竹早早備了貨,沒等來客人,卻等來了武漢封城的消息。
隨後,重慶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肖茂竹響應號召,取消了堂食——實際上,即使不取消,店裡也不會來客人了。
肖茂竹的店,第一次空空蕩蕩地過完了春節。
肖茂竹算了一下,店裡16名員工,到崗一半,每月人工成本6萬多元,房租1萬多,加上其節前囤貨,春節還沒開張,他已虧10萬元。
「拖一個月,或再久一點,我還勉強拖得起,但萬一疫情幾個月都不結束呢?」
肖茂竹也見了不少在疫情結束前倒下的同行,「一些是舉全家之力的創業者,說沒了就沒了」。
「坐以待斃,不如背水一戰」
肖茂竹每天都在關心疫情進展,疫情走向他不能把控,但他明白一個道理,再這樣下去,自己也會被耗死。
「不能坐以待斃」,1月31日開始,他做起了火鍋外賣。
其實「火鍋外賣」並不是一個新鮮事,疫情之前,就有不少品牌火鍋店在做,肖茂竹面臨的困難是,一無專業包裝,二無配送渠道,三是火鍋堂食和外送,口感差距很大,不知道客戶能否接受。萬一做得不好,反而壞了名聲。
但肖茂竹沒有選擇,一是節前囤積食材的庫存壓力,二是岌岌可危的現金流。
他在朋友圈做了市場調研,「雖然大家都對我表示了歡迎和鼓勵,但現實如何?我還真把不穩」,肖茂竹決定賭一把,理由是,「重慶人吃火鍋是有癮的,三天不吃,簡直要命」。
當他真開始送外賣後,在朋友圈裡又一次引起熱烈反應,「很多人說,很久沒有聞到火鍋味了,我簡直做了一件救命的事」。
吃了火鍋的客戶,發朋友圈炫耀後,「又有更多人聯繫到我,要求給他們也送」,肖茂竹說,宅家隔離的這些日子,重慶人的火鍋癮快憋不住了。
第一次送外賣,肖茂竹吃了不少苦。
疫情期間,火鍋店的外賣生意火爆,店裡每天製作派送200份左右火鍋外賣,近一半是肖茂竹自己開車配送。
因為路遠,時間緊,在外常吃不到飯,送一個月外賣後他瘦了8斤。
「我跑了起碼上百個小區,最遠的有十幾公裡,第一次明白送外賣原來這麼累」,小區的封閉管理,也帶來了不少麻煩。
但很有成就感,「好多人一看到我來了,嘴巴笑得口水滴答的」。
不求掙錢,但求自保
「我不光沒漲價,還自己貼了錢」,肖茂竹一邊煮火鍋一邊說,「我這鍋底一斤紅油、八兩底料、一兩花椒,成本都是三十多塊錢,現在賣二十塊錢」。
肖茂竹說,他沒想過趁這個時候掙一筆,「主要目的是維持現金流不要斷,也讓員工有事可做,撐到疫情結束」。話說回來,這時候漲價,「怕是要被別人說發國難財」。
肖茂竹最悲觀的計劃是,如果疫情一直持續,他就改變經營思路,把堂食麵積縮小,主攻外賣。
「我家裡還有老婆和兩個女兒」,肖茂竹說,他是這個四口之家的支柱。一開始妻子不同意他送外賣,「她說一家人平平安安,比掙錢好。我說如果小店垮了,我們一家都過不好」。
妻子最後同意肖茂竹送外賣,並協助丈夫接訂單,「為了保證安全,我送一次外賣至少要做三次消毒。打包、裝車、到顧客手上。光酒精店裡一天就要用好幾斤」。
「老朋友都回來了」
「做生意,誰不想掙錢呢?」
肖茂竹說,但在特殊時期,在前所未有的巨變面前,「掙錢已不是第一位了,更重要的,是讓自己有事做,能體現價值,給別人鼓勵」。
2008年汶川大地震後,肖茂竹在綿竹、青川做運送物資的志願者;2017年,四川九寨溝地震後,他也曾趕赴前方。
「說好聽點叫社會責任,說通俗點,就是做讓自己開心的事」,肖茂竹說,比如在疫情期間,給一線醫護免費送火鍋,也是「開心」的一種。
我們和肖茂竹第二次見面,是在3月15日,他的火鍋店重新營業了。
疫情還沒有徹底結束,肖茂竹不敢鬆懈,「所有客人都要出示健康碼、進行體溫測量和消毒才能進店堂食,而且不能超過5人一桌」。
第一天來了30桌客人,營業額12000多元。對這個成績肖茂竹很滿意,他說,他已經很久沒見到這麼多人了。
冷清已久的小店,終於正常營業了。
3月底,重慶將「一級響應」調整為「二級響應」;4月8日,武漢解封。
4月9日,我們再次探訪了肖茂竹的火鍋店,正值飯點,店內14張桌子坐滿了人,肖茂竹忙著給各桌客人敬酒。
肖茂竹說,這一天,店裡總共招待了40桌客人,營業額15000元,這個數超過了之前的日均營業額。
「我們是老店,盈利壓力沒那麼大,少賺點保住成本就能活,加上之前口碑不錯,客流相對穩定「,雖然生意不錯,但肖茂竹仍然保持了對餐飲行業的擔憂。
他認為,疫情過後,不少新店面對客流銳減、房租提高等局面,將很難挺過去。
「大環境不好,大家錢包都緊張,我們的經營理念也做了一些調整」,肖茂竹說,他的計劃是做小、做精,「從大店改為社區店,嚴控成本,讓消費者能夠花更少錢,吃到更好的東西」。
肖茂竹希望,疫情徹底結束,繼續正常的日子。
疫情結束後,他想去趟武漢,看看那邊的親戚朋友,一起吃吃火鍋,更重要的是,他想去看看,那個曾改變他人生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