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主要通過調節能量的攝入和能量的消耗來維持能量平衡。
當機體長期處於能量攝入大於能量消耗時,過剩的碳水化合物以糖原的形式儲存在肝臟和肌肉或轉化為脂肪,並與過剩的脂肪一樣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儲存在脂肪組織中,當攝入能量低於消耗能量時,機體將動員儲存的糖原或脂肪。
目前認為,食慾行為與能量平衡的調節是生理因素和非生理因素相互作用的複雜過程。
生理因素:感官刺激、胃腸信號、內分泌、神經與體液等。
非生理因素:環境、攝食行為等。
常見對攝食的影響因素:
神經生理
食慾和攝食行為主要是通過攝食系統和飽食系統來調節攝食啟動和終止,是一個短期的生理調節過程。
當人體感官受到食物的色、香、味的感覺刺激時,攝食信號迅速通過自主神經系統傳遞到下丘腦攝食中樞,啟動了消化過程,從而引起飢餓感和食慾,表現為啟動攝食過程。
當食物作用於口腔、食管和胃腸壁上的機械性刺激感受器和化學感受器,通過傳入神經和激素將信號傳遞給下丘腦飽食中樞,產生飽腹感,食慾得到滿足,機體終止攝食過程。
營養素及代謝產物
食物經消化、吸收後,血液中營養素及其代謝產物對攝食信號因子和飽食信號因子也具有調控作用。當血糖低於某一閾值時,會導致機體飢餓感和食慾增加,並激發攝食行為,而高血糖水平,就會產生飽腹信號,則攝食停止。
葡萄糖是通過葡萄糖受體調節系統或者通過血液葡萄糖的水平及其對腦組織葡萄糖水平的調節發揮攝食調節作用。脂肪酸及其代謝產物的水平對食物攝入具有負反饋的調節作用,當體內脂肪儲存增加時,過多的脂肪作為飽和信號,反饋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通過調節飽腹感,終止攝食行為。同時,三大產能營養素的食物熱效應會引起體溫升高,也可以抑制攝食行為。
蛋白質和肽類因子
組織和細胞中多種蛋白和肽類因子能夠調節食慾和能量代謝,如生長素釋放肽和胰多肽能夠促進食慾和能量代謝,瘦素和膽囊收縮素能夠抑制食慾和能量代謝。
中樞神經系統能夠分泌多種蛋白和肽類因子,從而調節食慾和能量代謝。
蛋白因子
解耦聯蛋白是一組存在於脂肪細胞、骨骼肌和腦細胞等細胞線粒體內膜上的跨膜蛋白質,是通過產熱和能量消耗來調節機體的能量平衡。
β3-腎上腺素受體主要分布在脂肪細胞上,受到交感神經介質兒茶酚胺類物質的調控作用。主要參與脂肪組織的產熱、脂肪分解、提高機體基礎代謝率、調節體脂恆定等過程。
非生理因素
人們的攝食行為部分依賴於非生理和生物因素的作用,如進食環境和食物特性、飲食習慣、對待食物的態度等。
所以,維持機體能量平衡是通過調節有關的各種生理信號、環境和社會因素之間相互作用和協調膳食攝取和能量消耗來實現的。
膳食能量需要量
人體能量的需要量受到年齡、性別、生理狀態和勞動強度等因素的影響。能量的攝入與消耗量之間的平衡狀態是保持健康的基本要素。健康成人的膳食能量需要量參考中國營養學會修訂的《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2013版)
為了維持健康狀態,學會調節能量的攝入和能量的消耗來維持能量平衡非常重要。關於能量攝入的調節,看完本文,你是不是有了更深的理解了呢!
(註: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
每周1-2篇健康相關文章,歡迎大家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