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失之痛|庭有枇杷樹,今已亭亭如蓋矣

2020-12-21 神經現實

精神健康 / MENTAL HEALTH

當你在哀慟的旅程中緩步前行時,你會開始明白,這些都是很正常的情緒感受。直面你的哀慟,合理地應對它們,我們要從解決一些有關「哀慟」與「喪失」的基本問題開始。

作者/John M. Grohol,Jessica Meiman & Maud Purcell

封面/Ines Cui

導語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歸有光《項脊軒志》

我們感受到的「哀慟」(grief),很多時候都來源於「喪失」(loss)。

我們接受現實,也許要從接受「喪失」開始——就像歸有光慢慢可以抬起頭,看著他院子裡那棵枇杷樹。

Jose David Morales

如果你失去了你的一生摯愛,你會想些什麼?

也許你也曾認為自己堅韌不拔、頂天立地。可是當你失去那個人的時候,你一下子變得惶恐不安、不知所措。你覺得你的世界徹底坍塌,你再也回不到那些過去,再也不是一個完整的人。

不過,當你在哀慟的旅程中緩步前行時,你會開始明白,這些都是很正常的情緒感受。直面你的哀慟,合理地應對它們,我們要從解決一些有關「哀慟」與「喪失」的基本問題開始。

「哀慟」是什麼?

哀慟,是由任何類型的喪失而產生的不可避免的情感體驗。當談論喪失時,我們通常會想到死亡;然而,喪失還存在著許多其他類型:離婚、患病或者失業,都是喪失任何改變都會涉及喪失,即便是像升職或結婚這種被認為是積極的變化,同樣也包含了失去的因素。哀慟會使你經歷一系列不同的階段,包括「否認/懷疑」、「恐懼」、「憤怒」、「沮喪」,最後是「接受」。這些階段可能會彼此重疊,也可能以不同的順序出現。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許會經歷無數情緒,比如困惑、悲傷、害怕、內疚或絕望;這些情緒會根據喪失的大小或程度而有所不同。哀慟會以不同的方式擊中每個人的內心深處。當我們失去所愛的人,這種喪失會在瞬息之間給予我們當頭一擊。或者,它也可能要等到幾周甚至幾個月後才會抬頭,對你露出它的幽暗之曈。可是,當你經歷著喪失與哀慟時,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這些感受,又會經歷什麼樣的變化?有一件事可能很難理解——對大多數人來說,喪失所帶來的哀慟永遠不會徹底離開一個人。這種喪失會永遠伴隨我們中的絕大多數人。它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可能一開始是巨大的、壓倒性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會變得越來越小對於人們如何感受到「哀慟」,一位推特博主勞倫·赫歇爾(Lauren Herschel)的比喻也許能夠為我們帶來啟發。把你的生活想像成一個盒子,把哀慟想像成盒子裡面的一個球。盒子裡面,安著一個名為「痛苦」的按鈕。

Sarah Grohol

起初經歷喪失的時候,它是如此鮮活,許多人所體會到的哀慟便宛如滔天巨浪,鋪天蓋地地向你壓來。這個名為「哀慟」的球,此刻是一隻駭人的龐然大物,以至於每次你移動盒子的時候——也就是,當你生活著的時候,這個叫作「哀慟」的球,總會不受控制地去觸碰到「痛苦」按鈕。

Sarah Grohol

球在盒子裡咔嗒咔嗒地胡亂滾動,每次都能撞上那個該死的按鈕——這是許多人最初經歷喪失時的樣子。你無法控制它,也無法讓它停下來。不管你做了什麼,不管別人怎麼安慰你,痛苦總是如期出現。這時,你會感到自己正在經歷的痛苦,仿佛冷血無情又永無止境。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球會開始自己變小

Sarah Grohol

你仍然穿行於你的生活之中,名為哀慟的球照舊在盒子裡咯吱作響。但是因為球變小了,它碰到疼痛按鈕的次數少了一些。有一天,你幾乎覺得,在大部分的日子裡,那個按鈕都不會再被碰到了。但是,當球真的再一次撞上按鈕時,它可能完全是隨機的、出人意料的——比如當你注視著你的朋友名單上那個人的名字,或是偶然看到了他們最喜歡的視頻或電視節目時,也許那個按鈕就又被按下去了。不管球的體積多大,疼痛按鈕所產生的「疼痛量」卻是一樣的

Sarah Grohol

時間慢慢流逝,那個球持續地變小著;我們也就這樣慢慢經歷著因為喪失而產生的哀慟。大多數人永遠不會忘記他們所經歷的喪失。但是,時間是在往前走的,有一天球會變得很小很小,小到幾乎不再碰到疼痛按鈕。可當撞擊發生時,我們依然會像第一次感受到它一樣痛苦,一樣難以理解它。不過,觸發的頻率已經顯著下降了——這就給了一個人更多的時間,可以在每次撞擊的間隔期中慢慢恢復,再一次體會「正常」的日子長什麼樣。時間也允許我們的心自我療愈,並開始懷念那個夥伴、那件事或那件東西曾經在你生命中的樣子。不存在兩個人以同樣的方式經歷哀慟。但是我們要知道,哀慟對我們大多數人的影響都有這樣的規律:痛苦在一開始強烈無比,但隨著時光的流逝,疼痛的頻率(但不是強度)會逐漸下降。我們在生活的漫漫長路上艱難跋涉,每個人都將這個裝著哀慟小球的盒子隨身攜帶。記住,下次你遇見某些人時,他們可能也正在因為這個盒子裡的球而掙扎著。

Sarah Grohol

關於「哀慟」,

你可能有這五個理解誤區

像對待很多痛苦的情緒一樣,其實人們很少討論「哀慟」這一話題。可事實上,人們對於哀慟到底是什麼,仍然有著很多的困惑和誤解。所以,藉此機會,我們也想要試著一起消弭一些錯誤的想法。以下是關於哀慟的五個典型的理解誤區以及事實,也許會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它。

誤區1:「它和抑鬱症是一回事。」雖然人們通常可能同時經歷哀慟和抑鬱,但它們並不一樣。抑鬱症作為一種疾病,是慢性的、周期性的;它的診斷基於其強度、嚴重程度和持續時間。抑鬱會加劇哀慟,但經歷哀慟的人不一定會經歷抑鬱,反之亦然。由精神健康專家進行評估,是區分哀慟和抑鬱的必要條件。誤區2:「當你感受到它的出現時,你會清楚地知道——『那就是哀慟』。」與各種診斷不同,哀慟並沒有典型的表現方式。所謂「哀慟的出現步驟」,都是出於假設。事實上,不會有某件事突然冒出來,然後向你自陳:「嘿!我就是哀慟本慟!「——更確切地說,當某種難以確定的、壓倒性的感受開始瀰漫,它會提示你「我似乎感覺到了什麼……而我不知道為什麼」;這,往往才是哀慟出現的真正標誌。

Jose David Morales

誤區3:「把哀慟埋在你心裡,不要告訴別人。」你可能會這樣設想:「沒人想聽到跟哀慟有關的話題。哀慟令人沮喪,為什麼要讓別人和我一起難過呢?」然而,把別人推開,把哀慟深埋心底,只會使「哀慟是一種禁忌,不應當公之於眾」這樣的想法更加頑固。每個人經歷哀慟的方式都不一樣,這沒什麼;可如果我們從不談論自己的哀慟,那麼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只會更加遙遠。誤區4:「它只跟死亡有關。」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正如前文所言,哀慟並不一定意味著某個人的逝去。儘管它通常和死亡聯繫在一起,但哀慟是對任何類型的喪失的情感反應。當然,失去你最喜歡的T恤的悲痛和失去童年時的家的悲痛是不一樣的,但前者仍然是一種喪失。由於很多人對於「談論哀慟」有所忌諱,當發生一些不像死亡那麼可怕的喪失時,我們會覺得自己沒什麼權利或立場來感到哀慟,並斷定我們的感受是微不足道的、錯誤的,甚至不理性的。但事實上,哀慟,意味著我們失去一些有意義、有價值的人或事物;根據生活環境的不同,哀慟的產生當然可以基於各種各樣的緣由——它們都是正當的,也是需要被看見的誤區5:「哀慟是線性發展的,擁有一個特定的時間框架和終點。」每個人都以不同的方式經歷著哀慟。當然會有一些情緒伴隨著哀慟出現,比如悲傷、憤怒等等,但真的,並沒有唯一的一種方式去讓你經歷哀慟,也沒有唯一的一條正確道路去讓你治癒哀慟。當你失去了一些重要的東西——一些塑造了你的東西,它的影響會在你生活的不同時刻以不同的原因顯現出來。

身處「哀慟」之中,

我該如何應對?

一旦你經歷了一次十分痛苦的、足以改變人生的喪失,它便成為了你的一部分——最難的地方在於學會如何接受它。治癒哀慟最健康的方法,是理解它在你生活中的所扮演的角色:學會如何把它融入到你現在的樣子中去,不管這種喪失是什麼。經歷哀慟的方式不是只有一種,每個人的哀慟都是獨一無二的。用美國女作家安妮·莫羅·林德伯格(Anne Morrow Lindberg)的話來說,「……苦難……無論如何成倍繁殖,它總是專屬個人的體驗。」然而,還是有一些通用指南,可以讓你更好地治癒自己:

Jose David Morales

記住,不管你感到多麼痛苦,你總會適應你的喪失,然後生存下來情感的起起落落是任何經歷哀慟的過程中最正常的一部分。這裡有個悖論:為了克服這些艱難的感受,你必須經歷它們不要試圖加快或避免這個過程。如果你這樣做,你的傷口就無法恰當地癒合。你的哀慟將是不完整的,而本應該用於與「當下」周旋的精力,也將不得不與你的「過去」緊緊捆綁。照顧好自己,就像你在照顧一個親密的朋友一樣。休息。吃好(即使你不餓)。做運動(即使你不想)。避免其他的「改變」(比如突然換工作、搬家),除非絕對需要,不要做重大決定。向那些你愛和信任的人尋求支持。你真的不必獨自面對這些。為你的喪失寫下些什麼。日記將會讓你未表達的情緒擁有宣洩的出口,從而讓哀慟的過程正常進行。創建一種你的專屬儀式。大多數文化傳統都有紀念死亡的儀式。為你的喪失舉辦某種儀式,可以幫助我們承認——喪失已經真實發生了。這既是對我們所經歷的失去表示尊重,也能夠幫助我們將「過去」和「當下」分隔開來。所以,當面對任何一種喪失時,請自由地舉辦一個任意形式的、對你有意義的儀式吧。

當某種痛苦的喪失第一次發生時,很難想像它會帶來什麼好處。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視角的轉變,你可能也會看到一些積極的東西。你可能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珍惜美好時光。又或者,你會更加對自己的力量和韌性懷有敬意。最重要的是,因為你自己的經歷,你也許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處境,更深地共情他人

結語

在電影《八兩金》的結尾,八兩金親自送自己心愛的女孩出嫁了。他站在山頭遠遠眺望載著新娘離去的竹排,也許他永遠失去了她。那個球開始在他心裡滾動起來,他也抱著他的盒子不知所措。在以後的漫漫人生裡,那個嬌豔的姑娘也許總會讓他悵然吧,可是,生活是這樣的,也許疼痛是永久的,但我們,一定都會慢慢好起來。

《八兩金》

編譯 / CJ

審校 / 大白

編輯 / Natsuki

1.https://psychcentral.com/blog/5-common-misconceptions-about-grief/

2.https://psychcentral.com/blog/coping-with-grief-the-ball-the-box/

3.https://psychcentral.com/lib/the-truth-about-grief-and-loss/

關於作者/Jessica Meiman

紐約市一家私人診所的心理治療師,專門研究悲傷與哀慟。治療方法受心理動力學和存在理論的影響。

關於作者/John M. Grohol

Psych Central創始人。諾瓦東南大學臨床心理學碩士和博士,自1995年來一直在撰寫有關線上醫療,心理健康,心理疾病的文章。

關於譯者/CJ

A ruin is not a catastrophe. It is the moment when things can start again.

關於審校/大白

嘗試用心理學去治癒他人的醫學小白。

關於編輯/Natsuki

人文社科專業愛好者,精神健康業餘搬磚工,前死理性學術派。

關於插畫/Ines Cui

在佛羅倫斯的藝術從業者,我是一個過於溫和的人,所以用藝術將生活的真相柔軟的表達出來。

編輯推薦

相關焦點

  •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為何感人?
    網上搜索唯美傷感句子排行,無論哪個榜單,一定會有「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這句話出自我們高中時代的必背課文——明代歸有光的《項脊軒志》。餘既為此志,後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餘問古事,或憑几學書。
  • 庭有枇杷樹,亭亭如蓋矣
    枇杷的果實古有黃金丸的別稱,是因為夏季成熟後在枝頭簇生,色似金而形圓潤,遠遠望去是叢叢的明黃。老家的那條街上就有兩株枇杷樹,每逢初夏,黃澄澄的枇杷便掛滿了枝頭,輕輕剝去皮,立刻露出黃燦燦的枇杷肉來,微微帶點酸,別有一番風味。那裡的每一枚都讓附近的孩子牽腸掛肚,在枇杷只有青杏大小的時候,我們就已經在樹下來回巡視,仔細檢閱果肉的飽滿程度。
  •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歸有光和枇杷樹歸有光第一任妻子魏氏逝世時,歸有光才三十二歲。之後十幾年,早已經動筆的《項脊軒志》遲遲沒有完成,少的正是這一句「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和那些回憶妻子的文字。歸有光的妻子魏氏,是崑山大儒魏庠的女兒。
  • 編輯叢談丨馬湧:亭亭如蓋之文
  •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今伐之,為博小娘子一笑。小娘子一笑,恰似吾妻年少時。小娘子為吾與吾妻之女,今伐樹,為造出嫁之物,願伉儷情深,不輸吾與吾妻。庭中始為籬,已為牆,凡再變矣。家有老嫗,嘗居於此。嫗,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撫之甚厚。室西連於中閨,先妣嘗一至。嫗每謂餘曰:」某所,而母立於茲。」嫗又曰:」汝姊在吾懷,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為應答。」語未畢,餘泣,嫗亦泣。餘自束髮,讀書軒中,一日,大母過餘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
  • 亭亭如蓋矣
    每次看到它,我都會想起一句話:如今亭亭如蓋矣。感謝它在幫我記錄著時間,讓我虛無縹緲的思念變得可數。它很重要,我以後要更加精心照料。 連續忙碌半個月,突然閒下來,還有點不習慣。這幾天總是感覺很苦,吃糖的時候能有短暫逃離的錯覺,很上癮。停下來心裡會有點難受,所以就一直吃,大概有三十塊兒。可能吃的是有點多,眼淚都是甜的。
  • 二三事|庭中誰種枇杷樹
    自從讀過了《項脊軒志》中「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枇杷樹在我們這裡便有了悼亡的意味——當然是在調侃的意味上玩梗。如今我倒確確實實地種了兩棵弱不禁風的枇杷樹苗,也認認真真地有了點悼念的意味。枇杷核是今年特意從福建帶到北邊來種的。原來的樹長在我老家大姑家門口,大約此刻已經被剷平了事。
  • 好久沒有更新有含義的暱稱了
    網名:亭亭如蓋 歸有光《項脊軒志》庭有枇杷樹 吾妻死之年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蓋矣。 網名:遇事不決可問春風 遇事不決可問春風,春風不語遵循自心。
  • 連星:庭有枇杷樹
    花正芳(團扇絹本) 韓非初讀《項脊軒志》的時候,不過十多歲,並不能切身體會到作者的悲涼心境,卻是記得「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幾句。偶爾我會想著,這棵枇杷樹既然吸收了屍骨血肉,那它豈不是也吸收了萬物氣息?如此,那這棵枇杷樹便不再是枇杷樹,而成了世間萬物的寄宿之處了。這世間到底有沒有枇杷樹?究竟什麼才是枇杷樹?抑或是世間萬物本就是一片混沌,無法分離?當我再看著這棵枇杷樹時,突然覺得陌生了:這朵枇杷花,千年前可能開在桃樹枝頭,這片枇杷葉,上輩子可能遊走在江河之中。
  • 漢語之美,那些深情至極的古詩文句子
    從來沒有一種語言能夠像漢語一樣,催化出如此之多的意象和情境。我記得第一次看詩經,當讀到「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時候,那種怦然心動的感覺是無法言喻的。簡單的四組四言短句就將思念戀人的那種感情表現的淋漓盡致。我從中選擇了一些那些讀起來讓人感觸頗深,甚至有些潸然淚下的詩文句子,分享給大家。05.
  • 五月半夏生,蓋當夏之半
    半夏之名始見於此,在此書收錄之前,不知哪位古人起的這個名字,半夏,能引起一個夏天的暢想。《神農本草經》把半夏叫水玉,這個比喻是很形象的,挖出來的半夏,把它洗淨了,是非常漂亮的,如果刮去皮,白白的,圓圓的,有點晶瑩剔透的感覺,指肚般大小,如一粒一粒的珠子。水玉,美則美矣,不如半夏動聽,便也沒有再流傳下來了。若我說水半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