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2020-12-21 小南史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今伐之,為博小娘子一笑。小娘子一笑,恰似吾妻年少時。小娘子為吾與吾妻之女,今伐樹,為造出嫁之物,願伉儷情深,不輸吾與吾妻。

後面是網友們一句一句補的,不是真的,而且這也不是詩,而是一篇散文,真的原文如下: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餘稍為修葺,使不上漏。前闢四窗,垣牆周庭,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雜植蘭桂竹木於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堦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 然餘居於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為一。迨諸父異爨,內外多置小門,牆往往而是。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於廳。

庭中始為籬,已為牆,凡再變矣。家有老嫗,嘗居於此。嫗,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撫之甚厚。室西連於中閨,先妣嘗一至。嫗每謂餘曰:」某所,而母立於茲。」嫗又曰:」汝姊在吾懷,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為應答。」語未畢,餘泣,嫗亦泣。餘自束髮,讀書軒中,一日,大母過餘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比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瞻顧遺蹟,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

軒東,故嘗為廚,人往,從軒前過。餘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

項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後秦皇帝築女懷清臺;劉玄德與曹操爭天下,諸葛孔明起隴中。方二人之昧昧於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餘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謂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謂與坎井之蛙何異?」餘既為此志,後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餘問古事,或憑几學書。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其後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其後二年,餘久臥病無聊,乃使人復葺南閣子,其制稍異於前。然自後餘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翻譯一下,原文大意就是如下

項脊軒,是過去的南閣樓。屋裡只有一丈見方,可以容納一個人居住。這座百年老屋,(屋頂牆上的)泥土從上邊漏下來,積聚的流水一直往下流淌;我每次動書桌,環視四周沒有可以安置桌案的地方。屋子又朝北,不能被陽光照到,白天過了中午(屋內)就已昏暗。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從上面漏土漏雨。在前面開了四扇窗子,在院子四周砌上圍牆,用來擋住南面射來的日光,日光反射照耀,室內才明亮起來。我在庭院裡隨意地種上蘭花、桂樹、竹子等草木,往日的欄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家中的(這裡不翻譯成「借來的」)書擺滿了書架,我仰頭高聲吟誦詩歌,有時又靜靜地獨自端坐,自然界的萬物皆有聲音;庭院、臺階前靜悄悄的,小鳥不時飛下來啄食,人走到它跟前也不離開。農曆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懸,照亮半截牆壁,桂樹的影子交雜錯落,微風吹過影子搖動,可愛極了。

然而我住在這裡,有許多值得高興的事,也有許多值得悲傷的事。在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為一體。等到伯父叔父們分了家,在室內外設置了許多小門,牆壁到處都是。分家後,狗把原住同一庭院的人當作陌生人,客人得越過廚房去吃飯,雞在廳堂裡棲息。庭院中開始是籬笆隔開,然後又砌成了牆,一共變了兩次。家中有個老婆婆,曾經在這裡居住過。這個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婢女,給兩代人餵過奶,先母對她很好。房子的西邊和內室相連,先母曾經常來。老婆婆常常對我說:「這個地方,你母親曾經站在這兒。」老婆婆又說:「你姐姐在我懷中,呱呱地哭泣;你母親用手指敲著房門說:『孩子是冷呢,還是想吃東西呢?』

我隔著門一一回答……」話還沒有說完,我就哭起來,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淚。我從十五歲起就在軒內讀書,有一天,祖母來看我,說:「我的孩子,好久沒有見到你的身影了,為什麼整天默默地呆在這裡,真像個女孩子呀?」等到離開時,用手關上門,自言自語地說:「我們家讀書人很久沒有得到功名了,(我)孩子的成功,就指日可待了啊!」不一會,拿著一個象笏過來,說:「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間拿著去朝見皇帝用的,以後你一定會用到它!」瞻仰回顧舊日遺物,就像在昨天一樣,真讓人忍不住放聲大哭。

然而我住在這裡,有許多值得高興的事,也有許多值得悲傷的事。在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為一體。等到伯父叔父們分了家,在室內外設置了許多小門,牆壁到處都是。分家後,狗把原住同一庭院的人當作陌生人,客人得越過廚房去吃飯,雞在廳堂裡棲息。庭院中開始是籬笆隔開,然後又砌成了牆,一共變了兩次。家中有個老婆婆,曾經在這裡居住過。

這個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婢女,給兩代人餵過奶,先母對她很好。房子的西邊和內室相連,先母曾經常來。老婆婆常常對我說:「這個地方,你母親曾經站在這兒。」老婆婆又說:「你姐姐在我懷中,呱呱地哭泣;你母親用手指敲著房門說:『孩子是冷呢,還是想吃東西呢?』我隔著門一一回答……」話還沒有說完,我就哭起來,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淚。

我從十五歲起就在軒內讀書,有一天,祖母來看我,說:「我的孩子,好久沒有見到你的身影了,為什麼整天默默地呆在這裡,真像個女孩子呀?」等到離開時,用手關上門,自言自語地說:「我們家讀書人很久沒有得到功名了,(我)孩子的成功,就指日可待了啊!」不一會,拿著一個象笏過來,說:「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間拿著去朝見皇帝用的,以後你一定會用到它!」瞻仰回顧舊日遺物,就像在昨天一樣,真讓人忍不住放聲大哭。

項脊軒的東邊曾經是廚房,人們到那裡去,必須從軒前經過。我關著窗子住在裡面,時間長了,能夠根據腳步聲辨別是誰。項脊軒一共遭過四次火災,能夠不被焚毀,大概是有神靈在保護著吧。

項脊生說:巴蜀地方有個名叫清的寡婦,她繼承了丈夫留下的硃砂礦,採礦獲利為天下第一,後來秦始皇築「女懷清臺」紀念她。劉備與曹操爭奪天下,諸葛亮出身隴中由務農出而建立勳業。當這兩個人還待在不為人所知的偏僻角落時,世人又怎麼能知道他們呢?我今天居住在這破舊的小屋裡,卻自得其樂,以為有奇景異致。如果有知道我這種境遇的人,恐怕會把我看作目光短淺的井底之蛙吧!(人教版《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無此段文字;滬教版課文原文無此段,其課後「思考與練習」第三題出現本段作為拓展練習;魯教版無此段。)

我作了這篇文章之後,過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來,她時常來到軒中,向我問一些舊時的事情,有時伏在桌旁學寫字。我妻子回娘家探親,回來轉述她的小妹妹們的話說:「聽說姐姐家有個小閣樓,那麼,什麼叫小閣樓呢?」這以後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項脊軒破敗沒有整修。又過了兩年,我很長時間生病臥床沒有什麼(精神上的)寄託,就派人再次修繕南閣子,格局跟過去稍有不同。然而這之後我多在外邊,不常住在這裡。

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樹,是我妻子去世那年她親手種植的,如今已經高高挺立著,枝葉繁茂像傘一樣了。

文章以項脊軒的前後變化為線索,寫出一系列家庭瑣事,表現了作者對家道衰落的惋惜心情和對死去的祖母、母親、妻子的深切懷念,也表現了作者年青時刻苦讀書、怡然自得的樂趣。文章所記的一切,都緊扣項脊軒來寫,而以「悲」、「喜」作為貫穿全文的意脈。

第一段寫項脊軒修葺前後的不同變化,以「喜」貫穿。修葺前,項脊軒狹小、陰暗、破漏;修葺後,項脊軒明亮、幽雅、安靜。在這段,作者意在表現自己青少年時期讀書生活過的書齋,可愛、可親、可美,以表達自己深深的眷戀之情,而作者欲揚先抑,先極力敘述原來的項脊軒的舊、小、漏、暗,為下文寫修葺後的項脊軒的優美可愛作鋪墊。修葺後的項脊軒的迷人可愛,令人留戀之處,不僅僅表現在修葺後的明亮、不漏和安靜等方面,更表現在作者的生活情趣上,與周圍環境的自然融合上。

作者修葺後的項脊軒,充滿了詩情畫意:原來陰暗的小屋變明亮了,是因為陽光照射在新修的圍牆上,重新開的四扇窗戶反射到室內;原來院前普通的圍攔因主人在周圍種植了蘭花、桂樹、修竹而增添了無限美景;白天,在小屋或仰或躺,或長嘯或吟唱悠然自得;有時,靜靜地獨自端坐,可以清晰地聆聽大自然各種各樣美妙的聲音;庭院前幽靜的環境,吸引著小鳥常來覓食,有人來了也不願飛走;每當農曆十五的晚上,皎潔的月光照亮了院前半截牆壁,桂樹的影子交雜錯落在牆上,有如一幅清淡優美的水墨畫,而且是活的水墨畫!——微風吹來,花影搖動,美麗可愛之極。

第二段敘寫項脊軒的變遷,回憶母親和祖母的往事,用「悲」貫穿。「多可喜亦多可悲」,家世之痛,思親之情。先回憶「諸父異爨」引起庭院的變化,反映家庭的敗落,筆墨中無不浸透著作者無限的「悲」情;通過老嫗憶母,再現了慈母的音容笑貌,使作者禁不住潸然淚下(「餘泣」);憶及幼年讀書時,祖母來軒看望自己,那真摯感人的情景,那諄諄的囑咐,那沉甸甸的期望,更是讓自己忍不住要大哭一場。

這一段,作者情感由「悲」到「泣」,再到忍不住「大哭一場」,無不緊扣「亦多可悲」來寫,回憶中隱含著作者對家庭變遷的悲嘆,對親人的深切懷念,對自己懷才不遇、有負祖母期望的深深感慨。

第三段敘寫自己閉門苦讀的情景及小軒多次遭火未焚的事情,是寫「悲」的進一步補充,同時,字裡行間,又透露出作者埋頭苦讀,要實現理想的期望。

第五、六段是補寫,通過補敘,表達對亡妻的懷念之情。這一部分意在寫悲,卻先極力敘寫當年兩人在軒內唱和相隨的歡樂,以「喜」襯「悲」,襯託今日喪妻的悲哀。最後,託物抒情,借亭亭如蓋的枇杷樹,寄託對亡妻深深的懷念之情。

最後一句「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借物抒情,表現了作者對妻子深深的懷念之情,也表明了作者在項脊軒年日之久。

相關焦點

  •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為何感人?
    網上搜索唯美傷感句子排行,無論哪個榜單,一定會有「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這句話出自我們高中時代的必背課文——明代歸有光的《項脊軒志》。餘既為此志,後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餘問古事,或憑几學書。
  • 適合做備註的韻味詞語: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1.庭有枇杷樹 (《項脊軒志》作者對妻子的愛。「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4.滿洲裡有象 (《大象席地而坐》講述了在滿洲裡幾個年輕人的奮鬥。) 5.既白 (《赤壁賦》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作者與好友之間美好相處。)
  •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從蘇軾寫下這詞開始,公元1075年—公元2009年,漫漫的935年時光,我準確地接收到東坡先生當時的心情。這大概就是經典的魅力,可以跨越千年,讓同一種情感,滋生在兩個互不相識的人心裡,開出類似的花。歸有光和枇杷樹歸有光第一任妻子魏氏逝世時,歸有光才三十二歲。之後十幾年,早已經動筆的《項脊軒志》遲遲沒有完成,少的正是這一句「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和那些回憶妻子的文字。歸有光的妻子魏氏,是崑山大儒魏庠的女兒。
  • 庭有枇杷樹,亭亭如蓋矣
    枇杷的果實古有黃金丸的別稱,是因為夏季成熟後在枝頭簇生,色似金而形圓潤,遠遠望去是叢叢的明黃。老家的那條街上就有兩株枇杷樹,每逢初夏,黃澄澄的枇杷便掛滿了枝頭,輕輕剝去皮,立刻露出黃燦燦的枇杷肉來,微微帶點酸,別有一番風味。那裡的每一枚都讓附近的孩子牽腸掛肚,在枇杷只有青杏大小的時候,我們就已經在樹下來回巡視,仔細檢閱果肉的飽滿程度。
  • 二三事|庭中誰種枇杷樹
    自從讀過了《項脊軒志》中「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枇杷樹在我們這裡便有了悼亡的意味——當然是在調侃的意味上玩梗。如今我倒確確實實地種了兩棵弱不禁風的枇杷樹苗,也認認真真地有了點悼念的意味。枇杷核是今年特意從福建帶到北邊來種的。原來的樹長在我老家大姑家門口,大約此刻已經被剷平了事。
  • 連星:庭有枇杷樹
    花正芳(團扇絹本) 韓非初讀《項脊軒志》的時候,不過十多歲,並不能切身體會到作者的悲涼心境,卻是記得「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幾句。如此,那這棵枇杷樹便不再是枇杷樹,而成了世間萬物的寄宿之處了。這世間到底有沒有枇杷樹?究竟什麼才是枇杷樹?抑或是世間萬物本就是一片混沌,無法分離?當我再看著這棵枇杷樹時,突然覺得陌生了:這朵枇杷花,千年前可能開在桃樹枝頭,這片枇杷葉,上輩子可能遊走在江河之中。這時,枇杷樹不再像一個簡單天真的鄉野丫頭,倒像是一個滿身玄機的道人,我想要探索,卻反被他給迷住了。
  • 好久沒有更新有含義的暱稱了
    網名:亭亭如蓋 歸有光《項脊軒志》庭有枇杷樹 吾妻死之年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蓋矣。 網名:遇事不決可問春風 遇事不決可問春風,春風不語遵循自心。
  • 編輯叢談丨馬湧:亭亭如蓋之文
    據說,祭拜先人最早是「寒食節」的內容,清明只是節氣之一,後來因為兩者日期相近,便合二為一了。據說而已,沒有專門去考據過,但是我一廂情願地認為,將這「氣清景明,萬物皆顯」的生機勃勃的時令,與緬懷逝者的節日放在一起,以生祭死,是先民的一種「天人感應」式的浪漫和「萬物輪迴」式的哲思。眼見草木青青枯而復榮,對生命的感悟便多了幾分超然。
  • 喪失之痛|庭有枇杷樹,今已亭亭如蓋矣
    Grohol,Jessica Meiman & Maud Purcell封面/Ines Cui導語「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我們接受現實,也許要從接受「喪失」開始——就像歸有光慢慢可以抬起頭,看著他院子裡那棵枇杷樹。Jose David Morales如果你失去了你的一生摯愛,你會想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