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工作近兩年,少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也試著自力更生,休息時在廚房操練起來。對於食材,個人總結了一下,發現自己還是喜歡做大肉大葷菜,相較青菜來說雖然費時費力,但花費一兩個小時等來的肉香四溢,心中還是很有成就感的。最愛燉羊肉,牛肉排骨次之,而一年四季下來做的最多的還數百吃不厭的黃燜雞米飯。
保證味道還不錯的重要秘密就是每次都使用同一個菜譜,個人使用的菜譜app是下廚房,簡單實用,實話實說做飯的時候經常是左手手機看菜譜,右手鏟子調料忙個不停。就這樣一盆又一盆的黃燜雞就出鍋了,這黃燜雞米飯優點就是簡單、方便、味道差不了,食材保證了這道菜的下限,雞腿、土豆(可選)、香菇、青椒。
做法比較簡單,雞肉過水焯一下,之後熱油放糖化後放入雞肉炒勻,放入姜、辣椒、香菇、醬油、白胡椒粉、鹽。加水沒過雞肉,煮沸,燜煮15分鐘,放入土豆,再煮10分鐘左右,青椒出鍋前2分鐘入鍋,最後根據湯量收汁出鍋即可。雞肉滑嫩,香菇特殊的香氣,土豆豐富的澱粉帶來濃稠的湯汁加上青椒特有的清氣配上剛出鍋的米飯,保準吃起來滿滿的幸福。
不得不感慨菜譜是偉大的智慧結晶,提綱挈領描述了一道道美食產生過程。讓我們「按譜索食」即可與前人同品一道美食。如果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那麼被人們檢驗了無數次的菜譜算的上飲食生活中顛撲不破的真理。生活也可以看做是一個動態大餐製作,以自己和所處的環境為鍋底,努力爭取自己能決定加入什麼食材、調味品,向著自己設想的人生「美味」進發。所以人們也愛說體驗生活的酸甜苦辣,因為味覺是那麼的古老而真實。
簡單的發散,聯繫一下目前從事的大數據平臺數據建模的工作,就如同在設計一道道數據大餐。以黃燜雞模型為例,源數據即輸入對應食材的準備過程,買菜。洗菜切堆,把壞的菜、不能吃的地方扔掉,並按照想要的大小切成塊,可以看做是ETL過程。把食材依次入鍋,混合燜制,相當於創建最終黃燜雞模型的處理過程。最後通過在黃燜雞米飯小店吃上一大份黃燜雞,相當於模型數據分發消費過程。模型繼續升級,我們還可以通過燜制方法,做出燜豬蹄,燜肘子,燜大蝦等等,將這些菜譜抽象為燜菜模型實現數據模型的抽象主題劃分。有了眾多菜譜之後,我們觀察發現好像菜譜裡帶土豆的菜都比較香、花椒大料往往一起出現等等,可以根據經驗給一個新的菜打上美食分,甚至能夠基於現有眾多菜譜,根據主食材的需求,自動生成新菜譜,創造新品。這樣從數據建模就進入數據挖掘、人工智慧領域。
工作生活中只要善於觀察和總結就可以創建屬於自己的各式各樣的「譜」。下棋有棋譜,唱歌有歌譜,要是被人說不靠譜,做事沒譜可就有些小悲傷了。做個「靠譜」的人我倒是有個小建議,可以先從照著菜譜做一道喜歡自己的菜開始,「靠譜」多了慢慢就都有譜了。
◆ 轉載本公眾號文章請聯繫我們
◆ 公眾號內容僅用於內部分享
◆ 「工作隨筆」歡迎投稿:
liuyuankf@abchina.com
顧 問:趙維平
董曉傑
主 編:張 勇
輪值編輯:魏 燁
張 曉
武文斌
蔡鵾鵬
輪值審稿:魏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