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東方亦落
中國外賣模式正在「入侵」美國市場。12月9日晚,美國外賣服務提供商DoorDash正式登陸紐交所,上市首日市值暴漲就一度超過78%。實際上,從2013年誕生起,資本就一直看好DoorDash,七年來,DoorDash累計完成超25億美元融資,其中不乏軟銀、紅杉資本、GIC等知名投資機構。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被稱為「美版餓了麼」,並且已經成為美國最大外賣公司的DoorDash,是由三位華人創立的,他們分別是Tony Xu、tanley Tang和Andy Fang,這就註定了這家外賣公司中會有「中國基因」。
從商業模式來看,DoorDash與國內早期餓了麼、美團外賣的配送機制幾乎一模一樣。DoorDash的配送流程是消費者線上下單,商戶製作餐品,之後通過算法由就近的騎手接單配送, 並且推出了Storefront服務,可幫助餐廳建立資料庫,由此形成一個穩定的生態圈。此外DoorDash在去年8月以4.1億美元完成了對競爭對手Caviar的收購,這與餓了麼在2017年收購百度外賣的做法也很相像,為的是通過收購對手擴大自身的市場份額。
那麼採用中國外賣模式的結果如何呢?
在DoorDash的網站上線當天的45分鐘之後就接到了第一份訂單,僅僅7年的時間就超越了美國「外賣鼻祖」Grubhub,成為美國外賣行業中佔據市場份額最大的平臺。
迄今為止,外賣商家在DoorDash中的銷售總額累計超過190億美元,去年每個商家在DoorDash中的同店銷售額都比上一年增長了59%;用戶在DoorDash中的訂單累計超過9億筆,今年第三季度,每筆訂單的平均配送時長為35分鐘,比2017年第三季度減少了23%;此外,DoorDash已經基本與美國200個國民品牌達成了合作,為其滲透美國的下沉市場鋪路。
外賣這塊蛋糕在美國也很大,不僅有DoorDash這樣專業做外賣的公司,也有Uber這種「半路出家」的巨頭想要分食蛋糕。本月初,Uber宣布將旗下自動駕駛部門ATG出售給自動駕駛汽車初創公司Aurora Innovation,此舉表明Uber放棄了非核心業務,而專注於其核心業務:網約車和外賣。
Uber是靠網約車起家的,這自不必說,而做外賣則是因為外賣業務比網約車業務的盈利空間更大。從Uber的財報來看,外賣業務造成的虧損大幅收窄,隨著外賣業務進一步成熟,還有實現盈利並且帶動Uber整體盈利的可能。
而Uber在縮減成本、砍掉非核心業務、將戰略重點轉移至外賣之後,其經營思路和戰略方向都與美團越發相似。它們都從單一的領域拓展到多元業務,都承擔著高成本的運力,都是基於地理位置進行物流遷移。可以看到,通過效仿美團模式,Uber外賣業務的狀況逐漸好轉,還在競爭激烈的美國外賣市場中擁有了一席之地。
可以看到,中國的外賣模式正越來越多地被海外公司借鑑,不管是創業公司還是半路出家的網際網路巨頭,想要入局這個行業都要研究和效仿中國模式。想當初中國網際網路公司想要創業,都要先把美國公司的模式拿過來研究一番,並且加以借鑑,而現在的情形似乎是反過來了。
作為網際網路的發源地,美國一直是對外輸出自己的模式,現在反過來被「入侵」,從情感上或許會有抗拒。但事實證明,中國網際網路的創新模式確實好用,美國不僅要效仿,還無法阻止TikTok這類優秀的中國應用直接進入其網際網路市場。
不過說到底,美國外賣市場的狀況和中國仍存在諸多差異,所以美國企業也不該一味照搬,而是要在模仿的基礎上進行本地化,找到適合自己的風格才能走的長久。但毋庸質疑的是,中國外賣模式已然成熟,並且很有可能在未來風靡海外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