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火湯,應該可說得上是每個老廣州引以為傲的一張名片。
畢竟哪家的孩子不是喝著媽媽的老火湯長大的?有時候出遠門時間長了,沒能喝到一口老火湯,心裡總是會覺得空空的。
小時候,我媽怕我們缺鈣,煲豬骨湯牛骨湯;怕我們上火,煲苦瓜黃豆湯;怕溼氣重,煲粉葛鯪魚湯。反正啊,媽媽們總是能用湯煲變出各式各樣的靚湯。
長大了,結婚了以後,不能經常喝到我媽的老火湯。我便開始越發地想念,畢竟喝湯已經儼然是我的一種飲食習慣了。我經常會說,飯可以不吃,但是湯不可以不喝。
於是啊,要開始自己學會煲湯了。
關於湯煲
現在的年輕人白天要上班,沒辦法守在家裡用煤氣煲湯,所以現在我用的是電湯煲,市面上現在可以選擇的牌子很多(由於沒有廣告費資助,我就不在這推薦哪些牌子了,可以在評論區交流哈)。
基本上都可以選擇不同的煲湯模式、時長。備好湯料,早上然後丟進電湯煲,選好模式和保溫功能,那晚上到家就能喝上一口靚湯暖暖心暖暖胃啦。
關於食材
我自己會比較喜歡放點肉進去吊味,比如瘦肉、豬骨、雞肉等等。
一般我會習慣煲湯前放進熱水裡「飛水」一下,去除一些雜質,但是不要煮太久哈,不然肉味都去掉了哦!
煲雞湯時,尤其是烏雞,我特別喜歡把雞肉放進湯裡煮一段時間,然後撈起,把肉取出來手撕,再加調料就會成為一道美味的涼拌雞絲。然後再把剩下的雞骨頭放回去湯煲裡繼續煲,這樣湯也不會太肥膩。
有的人不太希望湯太肥膩,會去了雞皮再煲,也是OK的,看你自己的喜好。
(把「湯渣」烏雞肉做成雲南鬼雞,酸辣可口)
關於煲湯習慣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喝湯習慣。有的人體質偏寒,可能就會習慣放幾片姜。有的人喜歡放桂圓肉,有的人喜歡放枸杞,有人喜歡放紅棗。因為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所以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放,不必太過硬性規定,自己喝了覺得舒服便好。
好了,介紹幾款我喜歡的湯吧。
木棉花祛溼湯
材料:木棉花幹/土茯苓/赤小豆/白扁豆/薏米/無花果/薑片/瘦肉一塊
做法: 春天在廣州經常都能撿到漂亮的木棉花,放在陽臺曬乾備用
備好所需的湯料,現在也有很多商家會把祛溼湯的材料做成湯料包,一包會備齊所需的所有材料,也是很不錯的選擇
材料的多少視乎你喝湯濃淡習慣,我實在很少用稱去計量哈。
(對了,薏米是有點「涼」的,女生喝的話最好提前放進鍋裡幹炒一下再放進湯煲會比較好哦)
將所有材料放進電湯煲之後,放進適合的水量大概煲2小時後放鹽就可以喝啦
要根據自家的實際需求,一般來說我會建議多放一點點水,也不建議少放
因為如果煲到後面發現水不太夠,再加水來煮的話,湯味會淡很多呢。
作為廣東人,尤其是到了春天的時候,經常都會溼氣重而覺得睏倦,所以都會特別喜歡喝各式各樣的祛溼湯。
再介紹一款哈!
2. 三文魚頭粉葛湯
這也是一款春季大愛的湯水,健脾祛溼。
材料:做法很多的,我這次選擇了用玉米胡蘿蔔粉葛一起煲
你也可以選擇用上面那款湯的祛溼多寶(土茯苓/赤小豆/白扁豆/薏米)
至於魚肉,你可以選擇鯪魚鯽魚都可以的,清理乾淨魚內臟後擦乾魚表面(這個很重要,不然你被油濺到了別怨我啊)
煎魚:平底鍋裡加點油,油溫要夠熱,放了魚之後不要太快翻過來,不然很容易粘鍋。中火兩邊煎香後放入湯煲,放入熱水(記得是熱水哦,這樣魚湯才會奶白奶白的哦) 放入薑片煮沸之後,再放入其他湯料繼續煲2小時左右,喝之前加鹽就OK咯
3. 響螺海底椰竹絲雞湯
材料:南北杏/海底椰/紅棗/枸杞/烏雞/響螺/薑片
紅棗我習慣去掉核,這樣沒那麼「燥熱」。
枸杞我會先用水泡軟,在煲湯最後約半小時放進去,這樣不會容易變酸。
響螺我會提前一晚放進玻璃密封盒,放溫水後蓋上蓋子,隔夜放一晚泡軟後切片放如湯煲。
接著放入「飛水」後的烏雞,放入其他湯料煲3小時左右。
這個湯 滋陰潤肺,清甜可口,實在是非常好喝。撈起來的響螺片還可以蘸芥末醬油吃哦。
今天介紹了我最近煲的幾款湯,其實啊,廣東人最擅長的就是根據四季變化作出不同的變化,也是一種妥妥的食療了。每個資深廣東師奶大概都會根據自己家人的體質和口味習慣,有著一系列的湯水食譜吧!
PS: 想起寫煲湯,是因為某天看到我去武漢支援的護士好朋友在微博上說好想念家裡的老火湯。真心希望這個疫情快快過去,讓大家都可以回家和家人一起吃個飯喝口湯。
得閒飲湯
湯的溫暖,家的滋味
=======奇怪的分割線=========
彩蛋來一個
上次寫了青梅酒之後好多親很感興趣,不知道你們開始屯青梅了嗎?
轉發本文到票圈,然後在本文下方評論你最愛喝的湯和做法,得到評論點讚最多的一位,可以得到2018年份得青梅酒一瓶
動手吧!
——————————————————
Seize the day you cherish
Seize the one you 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