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周喊話「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之後,人民日報又對社區團購發聲了。
不過,這一次的發聲似乎要耐人尋味很多。
12月14日,《人民日報》02版要聞發布《壯大新業態,就業路更寬》政策解讀文章,文章稱:
「近年來,伴隨著新業態的發展,眾多新職業應運而生,新就業形態蓬勃發展。這些新職業中,有的已被納入國家職業分類大典……同時,社區團購團長、版權購買師等新職業仍在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文章還寫道,新職業隨新業態而生,孕育了眾多就業崗位。
49分鐘後,該文被中央政府網站「政策-解讀」版塊進行了全文轉載。
這讓很多人都開始疑惑:政府到底是對社區團購是個啥態度?到底是要鼓勵還是要封殺?
對此,不妨分享一些我的觀察和思考。不過我姑且說之,你姑且聽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一、要理解政府的立場,必須要先能理解一點更宏觀的背景
有人可能知道,支持我們國家GDP增長和發展的,乃是「三駕馬車」——投資、出口、消費。
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數十年時間內的經濟高速增長,可以粗略理解為這麼一個邏輯——因為巨大的人口紅利和廣博地理環境帶來的充裕自然資源,中國在勞動力成本、原材料成本等方面天然有著巨大的優勢。
因此,當改革開放被推動起來,政府投資+引入外資帶來了產能,巨大的成本優勢讓中國成為了「世界工廠」,出口的引擎也迅速被全力推動起來,同時,伴隨著巨大的人口紅利,當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之後,消費側的動能也開始被充分拉動。
於是,一個十幾億人口的大國,其經濟引擎就波瀾壯闊地驅動起來了,形成了一個極為美妙的經濟增長循環——加大投資-放大產能-出口提升-消費提升-繼續加大基建投資。從1978年~2010年前後的數十年裡,中國始終處於這個正向循環內。
二、從足夠大的層面來看,任何事物都會有其周期
進入2010年之後,中國就發現,原有的循環好像有點不太給力了,當然,背後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勞動力成本上升讓「世界工廠」優勢不再,比如人口紅利逐漸消失,也比如大宗基建能幹的事都幹得差不多了,還有中國的崛起對很多海外國家開始形成威脅等等。
這之後,中國一直在找新的解題思路。前後也打出了一些牌,比如產業升級,消費升級。
簡單一點理解,過去的中國,是優先依靠出口為主的「外循環」來驅動居民消費為主的「內循環」,但當外循環的動力已經顯著開始減弱,政府更希望「內循環」能夠往前站一站,形成更強的動力。
然而,產業升級、消費升級等工作做了好幾年,好像也進入到了一個瓶頸——大家發現,在十幾億的廣大中國人民裡,能夠產生旺盛消費需求的,好像只有那些家庭月均可支配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家庭,而這些家庭的人口數量,可能攏共也就只有大幾千萬人,而這些人還大都集中在一二線城市。
而更加廣大的數以億計的月均可支配收入較低的人群,卻完全與過往這一輪「消費升級」無緣。
也就是說,政府花了很大功夫希望打通的「內循環」,現在的核心障礙,卡在了「貧富分化」上面。
三、好了,接下來,我們必須要提到一個重要的詞——需求側改革
12月11日,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到了「注重需求側改革」。會議明確提出要求——
「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
有人可能知道,我國在「十三五規劃」時,核心重點是「供給側改革」。所以到底什麼是供給側改革,什麼又是需求側改革?
不妨來看下面這麼一張圖:
(圖來源於網絡,源出處不明)
簡單一點講,十三五期間,我們國家面臨的情況是供給側產能過剩,以及結構不健康,因此需要進行整合,把過剩的產能清掉,提高產能質量和效率,為經濟的潛在增速做好鋪墊。因此在十三五期間,你會看到很多傳統製造、工業、房地產能領域的清算、併購、整合等。
而今,我們在供給側的調整已經基本完成,所以重心必然會轉向「需求側」。
那麼在需求側,政府要重點幹啥?其實基本方向在上面已經講得很清楚了——關注消費,關注內循環。
至於這個方向下,政府具體會做什麼,我們下面再講。
四、再補充一個重要的背景,也特別需要你理解
2020年,在疫情背景下,放眼全球,中國是扛疫做得最成功的,也是率先實現經濟復甦的國家。
但,當前的經濟復甦形勢,並不容樂觀。
在此,我引用「恆大研究院」的4張圖:
我綜上簡單解讀一下:
1)中國經濟逐漸復甦,保持增長態勢;
2)本輪復甦的核心驅動力,是出口。更細一點講,是在醫藥、製造等領域下,因為我們率先走出了疫情的影響,也率先恢復了產能,導致我們的出口目前顯得特別強勢,但這樣的態勢能保持多久其實是個問號,尤其是在當前的國際形勢特別不明朗的情況下;
3)政府最為看重的經濟增長驅動力——消費,目前的表現仍然很低迷,尚未恢復到去年以前的正常水平。另一個重要的相關數據是失業率——以目前最新能看到的失業率,現在仍然顯著高過去年疫情以前的表現——就業不景氣,消費怎麼可能積極得起來?
所以,目前的經濟形勢雖然向好,但仍然嚴峻。
並且,對政府來說,必須要更加認真的思考,如何才能解決好消費的問題,真正把內、外雙循環都能打通,再次形成一個正向的經濟增長拉動循環——這將是一次新的結構性調整。
五、所以,基於上述種種背景,政府將會在「加速消費側改革,加速內循環形成」方面做什麼?
大體來看,會有這麼幾個思考方向:
1)加速消費流動性,讓錢能夠流動起來——所以,類似房地產這種流動性較差的行業,可能會有一些政策出臺,控制下普通居民房地產投資的欲望了,炒房市場可能會遇冷;
2)避免貧富分化進一步加劇,也會重點嚴防各種可能會導致貧富分化加劇的事情;
3)扶持新興產業,藉助新興產業帶動就業率上升;
4)通過各種政府有序管控下的政策、補貼等,來帶動中低收入人群的消費能力和意願上升。
按上面幾個邏輯再來看社區團購領域,很多事情就會清楚很多了。
我個人的判斷是:
1)社區團購作為一個新興產業,對拉動就業肯定存在正向意義,政府不太可能直接封殺之,更可能適度鼓勵;
2)社區團購的主要消費品都是米麵糧油等實打實的普通民眾生活剛需,也就是說,這背後其實已經上升到了整個國家的「民生」問題的高度。這樣的背景下,資本大量介入後對於整個社區團購領域的催熟、大戰,並期望快速洗牌過後形成壟斷獲利的狀態,可能會加劇貧富分化,與政府關注的結構性消費側改革相違背,政府決不會允許;
3)政府必然會關注「中低收入人群的消費能力提升」,所以社區團購對於這部分人的覆蓋,可能將會伴隨著一系列針對性政策的出臺,在政府引導之下穩步推進起來。
綜上,接下來的社區團購大戰,必然還會繼續存在和發展,也一定還會帶來部分公司的崛起。但整個社區團購戰場的基調可能會快速調轉——之前那樣各巨頭整裝待發,類似網約車、共享單車大戰那樣的慘烈局面可能不會出現。
相反,整個戰場可能會逐漸進入一種在政府的有序管控之下,甚至可能還會由政府主導,設立一些準入門檻,只有少量玩家可以在政府容許之下進入戰場進行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