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是大家喜歡和熱捧的瓷器品種,筆者認為最美的青花瓷不過元青花。
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元青花瓷齡最大,自然玉化感是青花中最強烈,即藏友平時所說寶光最足。元青花的寶光產生的根源在於瓷器產生的皮殼和包漿。包漿就是環境物質包裹在青花瓷表面的物質,環境好產生好包漿,環境差產生汙垢包漿。
先來解釋下什麼是好包漿,首先好的包漿使得釉面富有寶光。其次好的包漿反射光澤與新瓷區別度大。墓道環境產生的包漿最珠光寶氣,光澤如釉麵包袱了一層晶瑩剔透的矽質薄膜,給人的視覺感受光澤內斂,瑩潤,硬挺,很強的玻璃質感。如下圖所示。
▲墓道玻璃包漿(館藏品,來源於網絡)
▲窖藏出土玻璃包漿(杭博館藏)
究其原因為青花瓷深埋於地,整器被土壤包裹。由於墓道環境有機和無機物含量較其他環境最為豐富,並且土壤中富含矽酸膠質溶液。青花瓷長期浸泡在矽酸膠質溶液下,環境中的物質與膠質溶液結合產生了矽質膠結最終形成墓道特有的玻璃包漿,所以請讀者記住,玻璃包漿基本都是出土的墓道包漿。
▲給讀者看下生坑玻璃包漿細節圖
傳世包漿的物質來源一般只有空氣中的微粒,那麼傳世包漿可以理解為汙垢包漿。其包漿的特點是釉面光感油潤細膩。傳世環境產生的傳世包漿影響青花瓷的美觀,使得青花偏暗對青花表現稍有影響,也就是筆者常說的傳世舊氣影響瓷器開門成度的原因之一。油潤感主要是空氣中的氧與釉面發生氧化反應使釉面發生氧化、重結晶等,釉面質變生成皮殼,皮殼的反射光澤瑩潤併兼顧油脂光澤。
▲土耳其託普卡匹宮傳世元青花(來源網絡)
一般情況元青花都是有出土環節的,那麼傳世元青花的生坑包漿與空氣中的氧氣發生反應生成出土包漿的氧化層,加上空氣中的微粒在表面附著,使得老傳世的元青花的包漿層相較於生坑狀態的包漿光澤偏柔和,但是光澤依舊保持著光感內斂,瑩潤的光澤特徵。
▲元青花老傳世包漿特徵,光澤堅挺瑩潤,微微帶油性
元青花距今年代十分久遠,所以國內的元青花不論館藏或到代的民間藏品離不開出土環節,絕大多數墓道或窖藏環境都是有一定的破壞坍塌,地下水的滲入、土壤的包裹。那麼陪葬的青花瓷基本是暴露在潮溼的土壤環境中,至少是水汽十分豐富的環境。墓道是個密閉環境,墓主人及其陪葬的腐敗物質讓環境中充滿了有機質。水汽豐富讓青花瓷的釉面發生水解氧化。水汽又是物質的溶劑,是墓道內的有機或無機物溶解其中並包裹在青花瓷的周圍。隨著時間的積累,緩慢的水解反應以及重新化合反應,使得青花瓷的釉面質變產生了皮殼,筆者認為是一層極薄的隱晶質層,它是釉面質變的產物。存世極少的傳世元青花的皮殼上文已經涉及到,是釉面與空氣中氧氣發生反應產生的釉面氧化層,也是釉面質變的結果。他們的共性特徵都是微微的油脂感,整體光感滋潤內斂。
筆者鑑定元青花不看胎骨那是為什麼呢?元青花基本是出土的,胎骨相較於釉面縫隙多顆粒粗更易吸附包漿物質,所以真正的胎骨極多數情況是被汙垢包裹,看不出真正的面貌,所以筆者遵循「一老全老」的原則,選擇開門程度更高更可靠的釉面進行分析,只要釉面老整器就是老的。
筆者介紹了墓道包漿,傳世包漿,和皮殼,那麼怎麼看元青花是否到代呢?元青花瓷齡大、包漿厚,所以看的是元青花包漿的光澤特徵。出土包漿是瑩潤,聚光,光澤堅挺,具有密度感。傳世包漿的光澤內斂,油潤,具有密度感。總結兩種包漿概括為光澤內斂,有密度感。假使環境差,元青花的開門程度低,尋找其開門點,找其包漿最薄位置看其皮殼光澤特徵,皮殼的光澤特徵是微油,滋潤,光澤有厚度感最關鍵的是光澤密度緊。在實際鑑定中,根據包漿皮殼的共性,看極小點的反射光,光澤密度緊、微微起油,光澤密度緊則可斷老。鑑定是件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筆者這裡只能用形容詞和圖片來描述包漿和皮殼的光澤特徵,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讀者只能靠實踐中學習。這裡強調的是實踐標本必須要對,錯誤的學習樣本得出錯誤的結論,最終導致收藏學習的失敗。
▲元青花極小點的反射光,一點點反射的光澤堅挺,微厚微油感
本期元青花的鑑定筆者談到這裡,如果讀者只能記住一點,我希望是元青花的鑑定看其包漿和皮殼,包漿無非傳世與出土(水環境等特例另當別論),包漿和皮殼的共性特點是瑩潤、聚光,極小點的反射光澤堅挺。下期筆者談談明代的瓷器。
(以上內容由老妖學生小沈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