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覺異常的臨床意義
味覺是如何產生的?
一生中是如何變化的?
不同的味覺異常有何臨床意義?
什麼叫味覺適應和味覺增敏現象?
這些對臨床治療選藥有何啟發?
現在講一下味覺異常的臨床意義
味覺異常我們在臨床上見的挺多,病人來了,說我口苦啊,嘴裡覺得鹹啊,嘴裡覺得甜啊,經常有這樣的病人。但這方面我們給予的重視不夠。我想從味覺的基礎研究開始,一直到味覺的診斷意義,做一個講解。有關應用味覺來治療疾病再專門作一次講解。
味覺同疼痛覺、溫度覺、視覺、聽覺都一樣,是人們的一種基本感覺,有重要的生理意義。無論中醫和西醫,在這方面研究的都不是非常深入,相對於西醫來講,中醫從基礎研究到臨床還算是不錯的。
至於怎麼來研究味覺的生理病理,中醫在味覺的測量在這塊實際上沒有做過研究,西醫雖然做過一些研究,但是還不夠深入,這個我就不細講它了。
味覺到底是怎麼產生的
我覺得這個是首先要了解的。中醫只是籠統的認識到口舌就是味覺的感受器官,而西醫形態學的研究比中醫要細緻得多,從形態的認識上就更加深入一些。味覺感受器是什麼呢?西醫認為味蕾是人的味覺感受器,正常人有多少個味蕾呢?正常人約有1萬個味蕾在口腔裡面,主要分布在舌面上的輪廓乳頭、蕈狀乳頭、葉狀乳頭裡面。在顎部,就是上顎弓、咽顎弓、會厭、咽後壁的黏膜上也有味蕾。
除了這些以外,另外還發現一個規律,兒童的味蕾比老年人要多。整個味蕾的數量隨著年齡的增加逐漸增加,轉折點是在45歲,就是在45歲以後味蕾就減少了。味蕾減少以後,人由於對味覺感覺遲鈍了,所以說就很容易出現一些疾病。像我們在臨床上經常看到的糖尿病,也就是年齡增加了,味蕾減少了,對甜味的感覺降低了,所以糖尿病多了;對鹽的感覺減退了,就吃鹽多了,所以血壓高了。因此說味覺也是調節人體生理病理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應該給予一定的重視。
至於味道作用於口腔以後,怎麼樣引起我們的感覺,這中間實際上是神經傳導一直到中樞,從西醫的角度來講是這樣。從中醫的角度來講,中醫認為味覺是與特定的臟腑相聯繫的,中醫認為味覺主要聯繫的臟器是心脾兩髒,其他臟腑通過影響心脾也能夠影響到味覺的功能,所以說味覺是與五臟相關的。這個在《黃帝內經·靈樞》裡面專門講過,說「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能知五味矣」。其實這個心氣主要是指心藏神的神氣。又說「脾通於口,脾和則能知五穀矣」,實際上五穀也是通過味覺來識別的。
西醫在這方面的探索工作相對來講稍微細緻一些,但是又不怎麼系統,我覺得西醫在這方面研究比較值得我們關注的有以下幾個方面,簡單地介紹一下。
它發現人的味覺的敏感度是與其所感受物體的濃度、液體的濃度有關係,當達到一定濃度的時候覺得是有味道,再達到一定濃度的時候才能分別出來是甜味啊、酸味啊、鹹味啊,才能感覺出來。第一個就是察覺閾,就是感覺到有味道,但分辨不出什麼味道來,分辨不出來,這叫察覺閾。再一個就是辨別閾,就是隨著這個濃度的增加,增加到一定的濃度,就可以分辨出來是一個什麼味道。也就是說隨著濃度的增加,到一定程度人們才能分別出來味道。
那麼不同物質到什麼濃度才能感覺到是這個味道呢?他們也做了一些研究。鹽酸是一個酸味,人們能感覺到鹽酸的酸味的濃度是多少呢?是0.0009當量濃度;引起鹹味的氯化鈉它的濃度是多大呢?是0.01摩爾濃度;引起甜味的蔗糖的濃度是0.01摩爾濃度;引起苦味的奎寧是0.000008摩爾濃度,這是說不同的藥物不同的濃度,才會引起這個味覺。如果說濃度相同了,可能已經有些味覺感覺過頭了,因而說西醫在這方面做的還是比較細緻的。
西醫還發現味覺的敏感度隨著年齡的增加而下降,剛才我提到了,味蕾年輕的時候最多,然後開始減少,正是因為這樣的生理變化,相對味覺的感受也是這樣。
在人的一生中,五味感覺消失的早晚不一樣,鹹覺消失的最早,然後是甜覺,而苦覺始終存在。
這個很有意義,鹹味感覺消失的早,那就預示著人們攝入的鹽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就願意吃鹹的,因為他感覺不到,必須有一定濃度他才能感覺到,所以吃鹽多,吃鹽多高血壓就出來了,所以說高血壓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然後是甜味消失相對於鹹味來講就晚一些,糖尿病也是在一定的年齡階段以後明顯的增多了,所以糖尿病的發生也是上歲數的人比較多。這很有意思,說明疾病與味覺有密切關係。
而留在舌頭上苦味的感覺一直存在,因為苦味的東西對人體往往是有害的,所以這個對苦味敏感,有害的東西才不容易侵害到人。人的一生裡面味覺的變化在中醫裡面沒有記載,西醫發現的蠻好。
另外中醫講,不同的味覺與不同的臟腑相關,但是在西醫研究這塊兒的時候,它不是與臟腑聯繫起來研究,只是說舌頭上的苦味、鹹味、甜味、酸味這些味覺,它們都是獨立存在的,也就是說感覺苦味的感受器和感覺甜味的感受器不是一個,它的味細胞不是一個。但是西醫在研究的時候發現有些藥物可以選擇性的減低味覺,有些藥物可以使整個味覺都減退。像麻藥古柯鹼等在舌頭上一塗,對味覺的感受就會減退,那麼先減退的是什麼感覺呢?先減退的是苦味,再減的是甜味,然後減的是鹹味,最後是酸味,就這樣逐漸消失的,這個很有意思。通過這個也可以看出來,我們中醫利用中藥五味來治病也很有道理,我用一個有味的東西可以改變每一個味覺的敏感度,這樣就能夠治病,可見中醫通過五味治病也是非常高明的。還有一個藥叫吉姆奈脒克酸(gymnemic acid),你把它往舌頭上一放,甜味感覺就沒有了,不感覺到甜了,但是你吃其他的苦味、酸味、鹹味照樣不受影響,所以通過這些研究也充分證明了中醫最早關注藥物味道並根據味覺治病非常有道理。
另外,這個味覺在舌頭口腔裡面的分布也是有規律的,這個規律我們中醫也沒有詳細的表述,但是西醫告訴我們了。現代醫學研究是這樣的,舌尖部對甜的感覺敏感,兩側對酸的感覺敏感,舌根部對苦味感覺敏感,舌的每一個部位對鹹味感覺都敏感,但是舌尖部還是最明顯的。另外顎部、咽部、會厭部也都參與味覺的感受,但是顎部主要感覺的酸味和苦味,兩顎交界的部位對酸味敏感,對苦味也敏感。有的病人嗓子眼覺得鹹,或者整個嘴覺得苦,這些描述常可見到。
還有一種現象,這種現象對我們用於臨床診斷和治療疾病很有幫助的,就是味覺有一個適應和增敏現象。什麼叫味覺適應現象呢?就是你長期給一個味覺刺激的時候,它的感覺強度就迅速下降了,老吃甜的,一會兒那個甜的就不覺得甜了,這就是味覺適應。
如果適應了一種酸性的物質,還會發現對其他的酸性物質也會適應。也就是你吃了醋以後再吃酸梅的時候就不覺得酸梅那麼酸了,這個是很有意義的,對我們治病也是很有幫助的,這種適應現象叫交叉適應現象。
另外還有一個現象很重要,叫增敏現象,這個增敏現象也是我們在整理味覺研究的時候發現的。它講如果你吃酸的東西吃多了,你就適應了酸味,那麼你對甜味就特別敏感;適應了甜味以後,那麼對苦味就特別敏感,這太有意義了。既然酸味藥用多了就對甜味就敏感,我們可以想,用酸味藥是不是可以治療糖尿病,讓他少吃糖呢?可以不可以?可以啊!因為當甜味覺感覺遲鈍的時候吃糖就多了,對甜味敏感的時候自然就會不吃那麼多糖了,就不需要吃那麼濃那麼甜的東西了,因此,我推論說酸味藥應該對糖尿病效果很好。後來我回憶有關研究文獻,說山楂有降糖的作用;五味子是酸的,有降糖的作用,而且還很好,單純的五味子就有降糖的作用;另外還有烏梅,也有降糖的作用,烏梅是酸的;還有一種藥是山萸肉,山萸肉是酸味的,是一個補腎的藥,那麼這個藥的降糖作用體現在哪兒呢?《金匱要略》裡面有一個腎氣丸,治療消渴的,說「男子消渴,飲一鬥溲一鬥,腎氣丸主之」,這個腎氣丸裡面的能夠降血糖的主要藥物就是山萸肉。
我整理了這個以後,有一個中醫藥大學的中藥教授在我這兒住院,她研究是一個什麼項目呢?他發現了一個藥,就是苦苣,能夠降糖,她說怎麼能夠增加苦苣的降糖作用,她想搞這個研究。結果她試了龍膽草、蒲公英、黃連,這些藥與苦苣合起來以後,降糖作用並沒有一個明顯的增強。有一次我在查房,她給我說了這個情況,我就把我的這個想法告訴了他。我說,根據我的研究,酸味藥對降糖作用很好,但是動物實驗我沒有見過,你不妨試試。我就把道理給她講了,她說明天就通知研究生去做這個實驗。她的研究生把這幾個藥分別和苦苣合起來去做試驗,結果實驗做完以後,你知道他們發現什麼?這幾個酸味藥裡面,山萸肉是增效作用最強的,用上以後那個協同作用非常好。我更感覺到金匱腎氣丸、六味地黃丸用於消渴病治療的時候,原來酸味藥在裡面起的作用很大。所以,西醫的這些研究對我們用好中藥,對我們理解中藥的一些功效是非常有幫助的。
甜味的東西用多了,對苦味就很敏感。像孩子們吃藥,別先給糖水喝,越喝糖水越覺得那個藥苦。因為你給了他甜的,就增加了對苦的敏感,所以應該先讓他把苦味的藥喝完了,然後再去喝甜的,這樣更好了。
另外還有人做過一個蠻有趣的實驗,也是味覺增敏現象。就是用一點鹽水滴在舌頭一側,同時又將一點沒有味的蒸餾水放在舌頭的另一側,你想想他的感覺是什麼的?他感覺到的是蒸餾水這邊是甜的,另一側的鹽水是鹹的。這個很有意思。當你對一個味覺敏感的時候,對沒有味的東西感覺反而是甜的。
下面我就談一下疾病與味覺的關係,我們診斷疾病,首先要知道什麼樣的味覺和什麼樣的病相關。中醫對這個認識是比較早的,在《黃帝內經》裡面就有了,《素問·奇病論》說「膽虛氣上溢,而口為之苦」,也就是膽虛的時候可以口苦。《素問·痿論》有「肝氣熱則膽洩口苦」,實際上都是指膽汁上逆引起的。《靈樞·四時氣》有「膽液洩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所以,膽胃氣逆的時候,容易見到嘔吐酸苦水。上面講的都是熱,與此相反《素問·評熱病論》還有「真氣上逆,故口苦舌幹」,說明真氣上逆也可以引起口苦舌幹。
陳無擇《三因極一病方》這本書裡面就把各種味覺的異常和中醫的診斷結合在了一起,提到「夫口乃一身之都門,出入營養之要道」,他說「熱則苦」,如果臟腑有熱可能苦;「寒則鹹」;「宿食則酸」,就是事物在胃裡面停留久了感覺到酸;「煩躁則澀」,心裏面煩躁就感覺到澀;「虛則淡」,也就是臟腑功能虛弱就感覺味淡了;還有一個「癉則甘」,如果說得了癉病就感覺到嘴裡面是甜的。另外,曹炳章《辨舌指南》裡面也說「脾腎虛溜溼亦鹹」,就是脾腎虛弱溼盛時就感覺到鹹了。中醫講的味覺異常在診斷上有這麼一些論述,其他著作裡面有關的論述其實都沒有超出去這個範圍。
西醫呢對味覺異常劃分的細,跟我們中醫辨證不一樣,在它的體系裡面也有一些認識,認為味覺的異常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個是局部的原因,比如說舌炎,舌上有黴菌感染,或者是維生素A、B2、D缺乏的時候,這些都可以引起味覺的異常;另外還有激素的原因,說甲狀腺功能減退、糖尿病、雌激素水平過高的這些病人味覺容易減退,甲狀腺功能亢進、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睪酮增高的,味覺的感覺就敏感。這些對我們學習中醫也是有啟發的,一會兒我們可以再談;還有面部神經病變的時候,像面神經、舌咽神經、三叉神經,它們的損傷可以引起味覺的異常,因為味覺是要通過神經傳導的。
另外,味覺異常跟體內電解質的變化有關係,有人做過一個動物實驗,當體內的鈉含量改變的時候,味覺的敏感性也就改變了。正常老鼠能辨別鹽水的濃度是1/2000,當把他的腎上腺切除以後,體內鈉就減少了,就大量的丟失了,為什麼丟失?因為他對鈉的敏感度增強了,他吃的鈉少了,1/33000濃度的氯化鈉就能感覺到鹹,你看這差了多少倍?差了16倍多,也就是說他的鈉丟失很嚴重,他自己還感覺不到。所以說疾病和味覺之間確實是明顯相關的,有的就是因為味覺減退了,而不能夠攝入足夠量的相關味道的食品,所以使疾病加重了。
有關西醫對味覺怎麼從味蕾傳到中樞就不再講了,還有中醫怎麼用藥物五味治療疾病我們也不談了,前面談的這些關於味覺的生理病理有助於理解中醫用五味治療疾病的原因。這一次我主要來談診斷的問題,治療那塊我在另外一講裡面講解。
在診斷裡面,剛才實際上也提到了,《內經》裡面就有,《素問·奇病論》還有「有病口甘者……名曰脾癉」,就是嘴裡面老是覺得甜,中醫叫脾癉。說「口苦者病名為何……病名曰膽癉」。每一種味覺都有相對應的臟腑,只要他總是感覺到嘴裡老是某個味,中醫就叫這個臟腑的癉病。
有人還專門做了一個系統的研究,統計了50例口苦的患者,有46例按照中醫辨證是屬於熱證,所以口苦的患者大多是熱證。50例口淡的患者這裡面虛寒證了佔了33例,也就是佔了一多半。50例口甜的患者,實證佔了35例,就是佔了一多半,大多數都屬於痰熱。通過這個研究觀察也可以發現味覺和中醫辨證之間確實存在著密切關係,但是它們之間的關係也不是一對一的關係,而是一對多的關係,所以說你不能見到一個味覺異常就採取一種治療方法,這個不行,這樣只能治好一部分。
在診斷裡,口甜的,剛才說了痰熱溼熱比較多見,但是還有脾腎陽虛、水溼停留、濁陰上犯,也可以引起口甜;口苦也可以見於溼邪內阻、脾失鍵運的虛寒方面,不都是熱證;那麼口酸呢,除溼滯外,還可見於肝脾失調、寒熱錯雜;口鹹可見於腎陽虛衰。
在臨床上經常見到病人說嗓子裡面覺得鹹,一般來講要考慮到是一個腎虛,尤其是腎陽虛,這和西醫有一致的地方,西醫說的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患者大多數屬於中醫的腎陽虛,這些病人對鹹味的感覺非常敏感,味覺的閾值降低了,稍微有點鹽就覺得鹹,這類的病人往往出現低鈉血症。
好,有關診斷這一塊就講這麼多吧。
本文摘自《賈海忠中醫體悟:父子親傳實錄》,明德初心僅作為學術分享使用,如有不當,請聯繫我們刪除。
免責申明:非專業人士請勿試藥,具體治療與用藥請遵醫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