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密友經常像生活小秘書一樣給我提醒:「這周你要記得修 Wi-Fi、驗車、催款……」
我一邊敷衍的回答:「好的好的。」一邊心裡默默的想:「我還不是因為不想打電話……」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 ,打電話都變成了一件需要心理建設的事兒。哪怕是火鍋店訂位,都寧可選在線訂位的那家。不光我這樣,很多人都是能不電聊就不電聊,你回想一下,很多時候我們的電話是這麼結束的:「手機號碼就是你微信吧?加了微信說!」
如果發展到這一步,拖延症就很嚴重了。誰每個月還沒有幾天生無可戀的時刻呢?只不過有的人是三十天左右。
剛開始,我們給自己找了很多藉口:
① 我就是得有 Deadline 催著才能發奮,反正你給我多久的準備時間,我都是在最後一天趕出來。(透著一種好學生不用天天努力的把握感)
② 拖延症是因為我對要做的事情沒有興趣,不是打心裡喜歡的,所以特勉強,能拖就拖。
③ 我有社交障礙,我不喜歡無效社交。這讓我感到緊張,我只想很放鬆的跟朋友們相處。
④ 我還討厭處理瑣事,從貼報銷單據到擦油煙機,感覺這是生活的陷阱,陷進去就一直要跟雞毛蒜皮糾纏。
但是慢慢發現不對了:
首先,你經常感到疲憊和睏倦,每天就是累得想躺下,想睡覺;
第二,你發現對很多事情失去了興趣,做也可以,不做也行,沒有不喜歡,也談不上喜歡;
第三,你發現工作和生活效率特別低,寫一個 PPT 或去一趟超市就用盡了渾身力氣,甚至覺得自己幹了特了不起的事兒;
最後,你會覺得日子陷入了混沌,稀裡糊塗一個星期就過去了,一個月就過去了,半年就過去了。
想必這段時間以來,大家的正常生活工作秩序都被打亂了之後,很多人都過得昏昏沉沉的,喪失了很多樂趣。明明有很多事情要做,卻賭氣般的拖延著,刷刷手機又混過一天,心中空虛和焦慮交替上演。
我朋友就這麼笑話我:「你這個執行能力,連騙子都做不了。」
是啊,一想我就怕了怕了,得先廣撒網打電話,萬一有上鉤的還得即時跟進,安排同夥角色扮演,再走一遍網銀流程,閒下來還得培訓最新手段啥的,哪個環節我都掉鏈子。就是那種被害人想打錢都敢跟人說「咱明兒再說行嗎」那種。真是生活處處皆軟肋啊。
每個月偶爾有一兩天沒有 Deadline 催促、該還的帳都還了、所有項目的流程階段性走完了、各種雜費也交完了的時候,簡直無比輕鬆愉快,就想歡呼一下,立刻繼續躺倒刷手機和睡午覺。
文藝一點的說法是:我對這世界失去熱情了。學術一點的說法是:你有抑鬱的苗頭了。反正我覺得凡事拖沓基本上是沒有熱情的緣故,也會受一些現實因素的影響。比如明明知道這件事幾個來回反覆可能未必能成功,也許知道大環境基本不再有輕鬆賺錢的可能。
更何況,拖延症其實有一個核心問題就是:潛意識裡知道自己做這件事並非完全有把握,並不想真的直面自己的無能。
最近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明明大家都在躺著,卻又裝得很忙。我也是悄悄觀察出來這一點,我覺得這是為了緩解焦慮做出的防禦。但你真的想就某件事進行實質性的推進呢?哈哈大家都像不合格的騙子一樣,連個追蹤電話都懶得打。
反正當我鼓起勇氣在微信上問對方「你在幹啥」的時候,很多回答都是:「躺著。」
以前有一項科研結果表明:拖延症除了是心理問題之外,很有可能是身體中內啡肽和血清素的缺乏。看完這個結論我立刻放心了:原來還是科學問題而不是道德問題!
傳說中的三種快樂物質:多巴胺、內啡肽、血清素。讓我們產生欲望、緩解壓力、產生欣快或愛意。所以我經常說,其實人的一生就是被不同神經遞質影響的。有些人天然High,有的人就費一點勁兒。
我到底想說什麼呢?我是想說為了不心如死灰、生無可戀、成天躺著,我試圖去找一些解決方案。如果能拋棄感性層面,從科學角度找到答案,我也願意去嘗試一下。
血清素掌管人類的情緒和欲望,在缺少運動和睡眠、壓力過大的時候會缺乏。反之,它貌似是最好解決的:專家給出了一些意見就是加強運動、多曬太陽、吃點好的什麼的。
內啡肽就比較有趣了,它同樣會讓人感到快樂和趣味,但它是先苦後甜的,也就是說你需要做點什麼去激發它。比如挑戰極限的長跑、耗盡電量的工作,總之就是你不幹點什麼,就享受不到分泌內啡肽的快樂。
瀟灑姐說過,人生樂趣要從追求「多巴胺快樂」轉到追求「內啡肽快樂」,因為多巴胺是獎勵機制的,你打遊戲刷手機吃好的,多巴胺就分泌一下獎勵你;但內啡肽是補償性快樂,你去健身、跑步、畫畫兒、堅持下來了,內啡肽就分泌一下補償你,讓你覺得很 high ,雖然很累很辛苦但下次還會繼續去做;如果再加上催產素,你就懂了為啥有人生孩子都上癮。
所以說,這世界上沒有一件事兒是容易的。哪怕你的目標就是啥都不幹的躺著,也得先爬起來受累,才能躺得愉悅萬分風情萬種。
也許你會說,那我也沒那麼高級的目標,我就享受一下多巴胺的快樂不行嗎?最簡單的生理快樂:吃個炸雞,喝個可樂,打個王者再刷個網劇啥的……然後你就會變成我前面說的那種:是個連騙子都當不了的廢渣社恐拖延症……
我前幾天看了一個視頻,關於如何能找到生命中的熱情的主題。它解釋了一下我的疑惑。視頻中有講,如果你想重拾熱情,必須改變多巴胺的來源。在過去,我們想要獲取多巴胺,是以創造的形式來進行的,你必須幹點什麼,比如蓋一座房子,寫一本書之類的。而如今多巴胺的來源非常簡單:叫個外賣、打盤遊戲、刷一晚上劇,就能得到滿足。但這是以消耗多巴胺的形式來得到滿足的——僅僅是消耗而沒有創造的行為,我們通常稱之為「上癮」。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我們一個月總有很多天處於生無可戀的狀態中,因為那可能是戒斷反應啊。
只有創造,才能改變當下的膠著狀態,也只有通過創造分泌的多巴胺,才有可能轉化成內啡肽的快樂。也就是說,我們要不停的去試,去做點啥,如果覺得有意思,就堅持做下去。首先停止消耗型的生活方式,慢慢找到新的興趣所在。
我想寫的並不是一篇科普文章,但我總覺得如果用科學可以解釋我們身體和情緒上的小 Bug 是件很愉快的事兒,因為它避免了一些道德的評判。也意識到,人生其實就是一場苦役,想要多快樂,就得多費力。要不然真的躺下去,也就躺成了一場虛無。
更多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