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有人對痤瘡感到陌生,但說起「青春痘」,幾乎無人不知。這個困擾許多青少年,乃至成年人的煩惱,究竟有什麼破解的辦法?今天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啟動的第3屆「中國痤瘡周」上,皮膚科主任鞠強帶來一組數據:中國58.8%的患者對痤瘡的發生、預防沒有正確的認識,自我防護不夠,直接影響了痤瘡的治療效果。
95%的人會有不同程度的痤瘡發生!
痤瘡是一種好發於青春期,並主要累及面部的毛囊皮脂腺單位慢性炎症性皮膚病,根據2011年數據顯示,中國人群截面統計痤瘡發病率為8.1%。但研究發現超過95%的人會有不同程度痤瘡發生,3%至7%痤瘡患者會遺留瘢痕,給患者身心健康帶來影響。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皮膚性病專業委員會組織對全國16788例痤瘡患者進行了痤瘡認知度調查,調查結果表明:僅有41.2%的痤瘡患者選擇到醫院尋求專業治療及預防指導,其餘58.8%的痤瘡患者均採取不正規的治療方案,「如不予處理、自行擠壓、自行買藥、去美容院等。」鞠強說,同時,臨床醫師對痤瘡治療的選擇存在很大差異,有些治療方法療效不肯定,缺乏循證醫學證據支持,個別方法甚至對患者造成損害。
「痤瘡不是一個簡單的疾病,事關顏面、關乎心理,病程也較長,患者應該到正規醫院的專業醫生處尋求診療,而皮膚科醫師在規範治療的同時,要對患者的飲食、行為和心理給予指導。」
家長應注意:新生兒痤瘡大多無需治療
青春痘只發生在青春期嗎?其實不然。「青春期的尋常性痤瘡非常多見,在代表性高發年齡段(15至24歲的人群)中,患者比例高達37.3%。」鞠強說,但痤瘡實際上累及年齡層次更廣、病因更複雜多變,如成人痤瘡、藥物性痤瘡、反常性痤瘡等等,在今年的抗擊疫情形勢下,還有因為長期佩戴口罩導致的「口罩痤瘡」,臨床醫生要有能力去鑑別和規範診療。
當然,不只是成人,寶寶也會發痤瘡。「新生兒痤瘡主要發生在新生兒出生後3個月之內,男多於女,往往有明顯的家族史,可能與遺傳有關,皮損主要發生在面頰、額及頦部,表現為黑頭粉刺、丘疹與膿皰,偶見結節和囊腫,皮疹可於6個月內痊癒,青春期可復發。
可愛的寶寶生痤瘡,讓很多人心痛,好在新生兒痤瘡大多症狀較輕微,不需治療,能自行消退;若皮損嚴重,其治療原則是消炎、預防瘢痕的形成。「新生兒痤瘡不宜用手去擠壓患部,更不要塗抹激素類軟膏。」專家提醒廣大新手父母,產婦在哺乳期要注意膳食平衡,少吃甜食、高脂肪及辛辣食物。
為何不再青春也有「青春痘」?
而在門診中,皮膚科專家接診的還有一大類患者往往如此——
「醫生啊,你看我下巴的痘痘又紅又腫,每次月經之前特別嚴重,是不是我激素水平不正常?我都快30歲了,早就不青春了,怎麼還在長青春痘呢?」
這一類青春期後痤瘡又稱成人痤瘡,指年齡大於25歲以上人群的痤瘡,近年來發生率逐漸升高,可達約31%,女性發生率遠高於男性。「臨床表現為:好發於面下部三分之一及頸部,經前期加重,皮損以炎性丘疹、結節為主,輕中度伴有少量粉刺。此外,患者可能伴有高雄激素血症的表現,如多毛、脫髮、月經不調等。」
據介紹,性激素水平的變化在「戰痘」中起著重要作用。雄激素可以說是「敵方的先頭部隊」,無論是雄激素水平的增高、雄激素/雌激素比例升高,還是皮脂腺對雄激素的敏感性增強,都會導致後續「接應部隊」——皮脂腺的活動增強,由於皮脂腺細胞增生和促進脂質分泌,毛囊皮脂腺導管過度角化從而促使痤瘡形成。
因此專家建議,對有相關症狀的女性患者,月經第2至4天抽血應進行性激素檢查,「經前期痤瘡患者的雄激素水平正常,而雌激素水平降低,造成的雄激素相對升高也會使得痤瘡在經前期加重;如果患者催乳素水平升高明顯,還應排除垂體催乳素瘤。」此外,當患者出現黃體生成素(LH)顯著升高,促卵泡生成素(FSH)略有下降,且LH/FSH比值大於等於2,抗苗勒管激素(AMH)水平增高的情況時,還應考慮多囊卵巢症候群,此時建議患者進行更全面的內分泌系統檢查。
「青春期後痤瘡的病因及發病機制複雜,除了性激素水平異常外,還可能與遺傳、內分泌、精神因素、藥物與化妝品及環境汙染等多種因素有關。」鞠強說,除了遵醫囑進行對症治療外,因多囊卵巢症候群等某些系統性疾病引發的痤瘡,更要積極治療原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