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蕃薯澆米》:不動聲色的悲憫和深情

2020-12-13 澎湃新聞
【上海文藝評論專項基金特約刊登】

在新近上映的國產電影中,《蕃薯澆米》絕不是一個引人注目的存在。儘管如此,作為2019年平遙電影節「藏龍單元最受觀眾歡迎獎」得主,它也並不是一部毫無話題的影片……

《蕃薯澆米》海報

生活化的真實

電影片名「蕃薯澆米」,其實就是「地瓜稀飯」在閩南話裡的說法。導演葉謙選擇這個片名,幾乎是從一開始就告訴了觀眾:這是一部帶有濃厚閩南風味的電影,同時或許也有用家常食物表達閩南生活質樸情感的因素在內。這樣的閩南風味,最直接的體現之處,在於影片的對白相當罕見地採用了閩南話(泉州腔),並不乏「多食蟲,會做人」、「好種不長、歹種不斷」這樣鮮活的閩南民間俗語;就連這部電影的幾首插曲也都採用閩南話演唱。究其原因,就像其他一些國產影片一樣,《蕃薯澆米》採用方言對白同樣旨在使人物性格和精神狀態的塑造更加豐滿和真實,並烘託出影片樸實淳厚的生活質感。

可以說,電影《蕃薯澆米》,尤其是其前半部分,有著「沒有劇情的劇情」。全片圍繞著寡婦林秀妹(歸亞蕾 飾)的生活瑣事,將福建南部農村的世相百態原汁原味地搬上了銀幕。這種「生活化的真實」,雖然在視覺上不能給人帶來奇觀性,卻因為著手於日常反而給觀眾帶來逼真感,再現生活的本真韻味。

除了時刻在提醒電影觀眾故事場景的閩南話對白之外,《蕃薯澆米》的閩南元素可以說是隨處可見。片中以林秀妹為代表的年長女性角色就普遍如同現實中的泉州「惠安女」一樣,戴有各色頭巾,捂住雙頰下頜。頭巾向兩側展延,後呈三角形以通風透氣,還能防風防曬和護髮,據說在冬天更有禦寒作用。

惠安女式樣的頭巾

同樣給觀眾留下印象的還有影片所呈現的閩南農村居民的精神生活。《蕃薯澆米》安排了一個林秀妹觀看地方戲曲(歌仔戲)「陳三五娘」橋段。這是一個廣泛流傳於閩南地區的美麗傳說,泉州書生「陳三」隨兄嫂廣南赴任,路經潮州,邂逅黃九郎之女黃五娘,一見鍾情,決意求婚,幾經曲折,終成眷屬。它始於歷史故事,後來演化為戲曲,戲曲故事又使這個民間傳說更富有傳奇色彩與知名度。順便提一句,有專家考證,史上第一部閩南話電影正是拍攝於1934年的《陳三五娘》。

舞臺劇《陳三五娘》

片中的林秀妹一度患上了「腰纏蛇」(帶狀皰疹),中西醫治療無果之後居然請來了「土元師」,也就是江湖道士前來「作法」,在病患處用毛筆畫上了某種符號。隨後林秀妹似乎不治而愈。雖然這一情節安排頗有「封建迷信」的嫌疑,但或許也是傳統宗教在閩南農村社會具有影響力的印證。不但喪事必有道士到場,連普通人有事情不能決定,也會選擇在神明面前抽籤。比如,當林秀妹猶豫是否要將自己的孫子從外婆家領回撫養時,卻抽籤得到了「渡水無船」的卜辭,心知無可強求便放棄了這一念頭。當然,在閩南社會諸多神明中不會缺少大名鼎鼎的「媽祖」娘娘的位置。因此,不但片中臺詞中有類似「媽祖是本領最大的神明」這樣的說法;在影片接近尾聲時,還出現了「媽祖」出巡的盛大場景……

籌備媽祖出巡的演員

與鄉村一起老去

儘管《蕃薯澆米》故事場景的閩南背景幾乎一眼可辨,但作為主角的林秀妹這一形象,卻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福建南部地域的局限,成為老一輩中國農村婦女的一個縮影——歸亞蕾的演技同樣為此增色不少。雖然年過花甲,林秀妹依然辛勤幹活,以至於引起鄰人羨慕她的兒媳婦「好福氣」。在家裡,林秀妹任勞任怨,在影片中唯一一次痛哭流淚也是因為忘記關閉爐灶的開關而引發了一場不大不小的火災,雖然沒有造成什麼損失,林秀妹仍然自責不已……

片中的閩南村落

「勤勞」與「節儉」是兩個往往並稱的傳統美德。有時候這種「節儉」甚至超過了合理的界限。影片一開始,就是林秀妹在病房開藥的鏡頭。隨著故事的推進,觀眾終於發現,原來她開藥並不是為了自己治病,而是以一盒12.5元的價格賣給鎮上的藥販子。至於所得款項也被用來買了兩大桶食用油交給了兒媳婦,還美其名曰「別人送的」。令人唏噓的是,當她的身體真的出現不適時,卻只能從抽屜拿出僅有的一粒不知來自何處的藥丸服用。

同樣令觀眾感覺恍然大悟的還有林秀妹在夜間對著鏡子梳理頭髮的鏡頭。在先後出現了三次這樣的場景之後,林秀妹終於說出了這樣做的原因:「半夜梳頭髮,可以見到想見的人」。她想見的,包括早逝的丈夫,也包括久疏問候的兩個兒子。當她打電話要兒子們回家看看時,遭到了無情的拒絕——大兒子阿輝表示馬上要出車出省,小兒子則忙於下個月的水電工程驗收工作。這恐怕已經是如今社會司空見慣的場景。孩子們因為工作原因遠居他鄉,無法守在父母身邊,父母就成了「空巢老人」——傳統觀念中「父母在,不遠遊」的觀念早已不可能實現了。林秀妹為此只能抱怨,「只有說自己身體不舒服才看得到子女」。其實在影片中承受親情疏離痛苦的還不只是她一人,她的好姐妹「青娥姑(楊貴媚 飾)」的兒子是海員,常年漂泊在外,一年只能春節回家一趟。

就這樣,母親在對兒子的思念中逐漸老去。不僅如此,與她們一起老去的還有整個鄉村。縱觀《蕃薯澆米》全片,一個耐人尋味之處就是成年男子角色的「缺位」,除了喪事與「媽祖」出巡這樣的重大場合之外,成年男子在鏡頭出現的次數極少。是老人(與婦女),勉強維繫著鄉村社會的運作。如果考慮到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曾經說到,「從基層上看上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我們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稱為土頭土腦的鄉下人。他們才是中國社會的基層。」《蕃薯澆米》所呈現的(閩南)社會的「鄉土性」,似乎已經發生了動搖。

電影沒有答案

村裡的成年男子都到哪裡去了呢?影片沒有給出具體的交待,但在臨近劇終時特意安排了一個林秀妹眺望遠處工業園區煙囪滾滾的鏡頭。其實,問題的答案,觀眾與導演一樣心知肚明——這是現代城市化的時代車輪。林秀妹的寶貝孫子偶爾回來,卻直截了當拒絕了奶奶精心準備的玩具,這樣的情節安排就為此添上了一個註腳——「這太幼稚了」。面對孫子手捧平板電腦不肯釋手。一天也說不上幾句話的尷尬現實,林秀妹也只能自嘲一樣解釋「買錯了」。祖孫兩代人的生活環境,已然出現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年輕一代,如同看不上土裡土氣的玩具一樣,棄鄉村生活若敝履。

以青娥姑的突然去世為轉折點,《蕃薯澆米》的敘事出現了觀眾輕易可以察覺的變化。如果說,電影的前半部分說的是林秀妹盡力幫助家人和親友做著力所能及的事情,卻往往被忽視;在失去唯一知心好友後,她卻選擇拒絕變成百無一用的閒人而寂寞地過完餘生。70多歲的林秀妹,在青娥姑「鬼魂」的鼓勵下,在「神明」的指引下,決心找尋自我的人生價值。費盡周折,她終於成功加入了當地由中青年女性組成的「腰鼓隊」。

腰鼓隊

不過,影片並沒有為此安排一個「大團圓」式的結局。令人遺憾的是,林秀妹沒能順利完成「腰鼓隊」的公開表演,而是不慎摔倒在地。當然,林秀妹的確在此邁出了重新尋找自我價值的第一步。不過,這一局面的出現,又何嘗不是她默認親情疏離現實的結果——影片中的一個鏡頭是值得玩味的,林秀妹取出與兒子們年輕時的黑白合影端詳片刻,最後毅然決然將其放入了抽屜……

在影片的最後,林秀妹睡倒在理髮店的座位上,而理髮店的外牆上正貼著四個大字——「從頭再來」。不過,老去的父母與老去的鄉村究竟應該如何自處呢?儘管德國著名戲劇家布萊希特曾經說過,藝術是一把錘子,人們應該用它去重塑社會。但在《蕃薯澆米》裡,觀眾似乎看不到答案。

睡倒在理髮店的林秀妹

無論如何,與不少老年題材電影一樣,《蕃薯澆米》淡化了戲劇衝突,又加上了緩慢沉重的敘事節奏和簡單質樸的鏡頭語言。這些特點恐怕無法吸引年輕的電影觀眾群體。因此,從票房的角度出發,《蕃薯澆米》很可能難以避免叫好不叫座的命運,但是,任何一個走進電影院的觀眾都會承認,對現實的關懷仍然使得《蕃薯澆米》這部電影,具有不動聲色的悲憫和深情。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蕃薯澆米》曝光「童話」版插畫海報 資深「少女」新年永葆青春
    由李少紅監製,梅峰劇本指導,葉謙導演,歸亞蕾、楊貴媚、班鐵翔主演的內地首部全閩南語院線電影《蕃薯澆米》,今日曝光「童話」版插畫海報,活潑的色彩加上簡潔的線條,展現了三位主演內心的活力和童心未泯的朝氣,既有創意又契合整部電影的氣質。
  • 《蕃薯澆米》:我們都是渴望「被需要」的人
    《蕃薯澆米》故事梗概這是一部描述閩南農村空巢老太林秀妹在兒子各自娶妻成家後,發現自己不再「被需要」,而面對同村的阿水師的仰慕,她礙於旁人的眼光不敢過多回應,一直陪伴著她的青娥突然離世也讓她悟出許多。正如片名"蕃薯澆米"是平常的地瓜稀飯,雖然簡簡單單卻足以飽腹,回味甘甜,也預示著"生命的真諦其實藏在平凡的生活中"視聽分析之影像方案整體概述:
  • 文藝片慘澹的市場《蕃薯澆米》被大眾「淘汰」雙影后陣容都輸了
    今年一月全國公映的《蕃薯澆米》就是一部冷門小眾的電影,首日排片僅有0.2%……不過文藝片口碑不俗,票房慘澹也是常有的事情,文藝片導演的表達往往是小眾而充滿藝術的,但這種表達卻很難得到電影市場的認可,所以票房和好評之間經常出現一種反相關現象。
  • ​楊劍飛 || 外坡的蕃薯
    外坡的蕃薯楊劍飛一天早上,我剛剛從菜市場出來,轉角處,忽然聽到「賣蕃薯咯,又甜又香的煨蕃薯哩,賣蕃薯咯。」我走近一看,一位中年男人,推著一個烤桶,裡面底層裝著炭火,中間烙蕃薯,桶面上架著已經煨好的蕃薯,我忍不住賣了兩個付款共16元,蕃薯貴過米,我心裡叨念著。回家洗手就吃,刮開薯皮,很粉,但是沒有甜和香味了,心裡有點失落,於是對家鄉外坡村蕃薯的思念就像迎風而起的風箏,扶搖直上。
  • 【蕃薯葉功效和作用!!】
    近年在歐美、日本、香港等地掀起一股「蕃薯葉熱
  • 蕃薯的情懷
    剩下一小塊凹凸不平、石子匝地的荒地,為了平整泥土打畦,我雙手握著鋤頭磨破了水泡,也不放在心裡,只指望著下半年蕃薯好收成。我到市場上買來化肥和蕃薯苗,每一步,每一個環節,不敢怠慢,都按照老農人種蕃薯的指點辦法去做。首先,把每畦的中間挖溝,不深不淺,正適合蕃薯根系生殖,布置一些三合肥或過磷酸鈣或豬鴨糞料或酒渣等,再播撒少許泥土,防止這些肥料直接損害幼苗。
  • 種蕃薯,目前個個都賺了不少錢
    北部灣東海岸後村、聯合村等幾個村莊,今天收穫蕃薯,如圖圖片中人,是姓邱種薯老闆豐收場面,邱老闆雷州半島人,去年租後村土地280畝,種西瓜紅品種蕃薯,地租每畝年650元,種苗肥料人工等,一造經營管理6個多月,平均每畝一千元管理費用,從種植到產出,成本共1700元左右。
  • 人間美味蕃薯幹
    蕃薯幹並不是湯溪特產,很多地方都有,只要是種蕃薯的地方,霜降之後開始挖蕃薯,挑出個大無疤體胖的,堆在牆角燒番薯稀飯吃。個大又疤痕累累的、被地蠶吃過的、破了相的、長得難看的,統統拿去洗蕃薯粉;剩下就是相對個小、苗條順溜,無疤無節的,一定是主婦們做蕃薯幹的首選。
  • 連蕃薯苗都成搶手貨,化州合江蕃薯種植產業大有可為
    新鮮蕃薯成返城人員送禮首選,就連蕃薯苗也成了搶手貨。眼下正是春耕時節,在化州市合江鎮大埇村委會的晟美種植合作社蕃薯種植基地內,工人正在忙著割苗、開挖、裝運紅薯,一派熱火朝天的豐收景象。據悉,這是晟美種植合作第一年試種番薯,品種為冰淇淋蕃薯。面積第一期30多畝,畝產超過了2000斤!保守估計此次產出冰淇淋蕃薯科大約6萬斤,按現在2元的保底收購價計算,單番薯的經濟產值就達到了12萬元,如果零售價格則會更高。除了番薯,其薯藤也是不錯經濟來源。
  • 蕃薯棗裡的記印
    記得每年冬天的這個時節,她媽媽就開始做「蕃薯棗」了。「蕃薯棗」有的地方叫「蕃薯塊」,有的地方叫「蕃薯幹」,無論怎麼個叫法,它始終是人們喜歡的零食。在做「蕃薯棗」的前幾天,家女會提前告訴我,因為她知道我喜歡搭把手湊個熱鬧。我呢會盤算著日子,盼星星盼月亮似地熬到這一天的到來。我會跟家女把蕃薯一畚箕一畚箕地搬到堂前,我倆分工到位,一個削皮,一個在刀砧板上切塊。
  • 縉雲蕃薯,真至好食!
    作為一個縉雲人,你一定知道「縉雲蕃薯」是我們的一大特產,而縉雲蕃薯條(縉雲話叫「蕃薯夾」)、蕃薯片、蕃薯粿(有些地方稱「蕃薯竹碗」)也是我們一大特色。剛收的蕃薯富含澱粉,糖分相對較少,吃起來不太甜,這時候,需要利用蕃薯洗「蕃薯粉」的要抓緊趕快。而做番薯條、蕃薯片,則不能急,要過一段時間,讓蕃薯裡的澱粉轉化成糖,做出的番薯條才又軟又甜、蕃薯片才又脆又甜。
  • 蕃薯粉粿-閩南風味
    番薯粉也叫地瓜粉,它是由蕃薯所製成的粉末,一般地瓜粉呈顆粒狀,有粗粒和細粒兩種。
  • 古老工藝今猶在——看,蕃薯粉是這樣做出來的!
    常常經過這條不足兩百米長的小巷子,在這條小巷子裡,有好幾戶人家都是 以「貝薯」為生,「貝」是軍話的發音,有過濾之意。
  • 你個蕃薯,今天吃定你
    蕃薯又名地瓜,紅薯。是一種天然的保健食品,富含維生素E、葡萄糖。有健脾胃、補虛乏、益氣力、強賢陰、通乳汁、消瘡癤腫毒、養顏美容之功效。
  • 長榮航空與蕃薯藤網站結盟
    長榮航空昨(24日)天和蕃薯藤網站正式結盟,合作初期將提供長榮航空貴賓聯誼會會員免費聯名電子郵件信箱,具有長榮航空 Logo的商品,今後除在長榮班機上銷售外,還可在Yam.com蕃薯藤的「賣蕃天」購物商城線上獨家販售。
  • 紅蕃薯糯米餅的做法
    食材:紅蕃薯四條,糯米粉適量,糖適量,蛋2顆,1.蒸熟2.蒸熟後,把皮去掉,用叉子把它弄成泥狀3.加入自己喜歡的糖類調味(像是煉乳/果糖/白糖),攪拌均勻。5.再加入適當的糯米粉,而糯米粉的數量會因紅蕃薯的水分多寡而改變。6.所以糯米粉要加至可形成團,不黏手後即可。7.將麵團弄成一小球球的麵團再壓扁。8.倒入少許的油,開小火煎。9.煎至金黃色即可翻面。
  • 幾天沒見,蕃薯就發芽了,還能吃嗎?
    早上翻到堆在廚房一角的紙箱,就發現了兩顆生機盎然的蕃薯。或許很多人和我一樣,剛看到的時候,會覺得有點新奇,至於還能不能吃,倒並不太在意。在「拋棄」它們之前,我就在小區裡給它們拍了組「寫真」。在我的印象裡,剛萌芽時比這些紫紅色的蕃薯葉還要好看(下次再碰到就用相機拍組微距)。蕃薯這東西各地方叫法不一,小時候最喜歡的節目之一,就是到杭州郊區的農田,別人翻過的地裡撿點又細又小的蕃薯,然後「烤地瓜」吃,又能玩火,又能解饞,至今懷念。
  • 羅坑蕃薯幹——韶關這個冬天最搶手的特色食品
    一位在韶關工作的羅坑妹子,鄰居每年都會做些蕃薯,以前除了送人,便在墟日拿到鎮上賣賣。今年蕃薯還在地裡,那位羅坑妹子就詢問他啥時候收蕃薯做蕃薯幹。同樣熱火朝天的,還有羅坑鎮的墟日和做蕃薯幹的農戶、作坊。5年前,沒有山林和耕地的他,為了養活一家人,抱著試試的心態,種植了5畝番薯,並自己研究番薯幹製作工藝,開始嘗試製作番薯幹。現如今,他一再擴大黃心薯種植規模,目前已達到了10畝,年收入已由當年的5、6萬元達到現在的10多萬元,實現了翻一番的目標。尤其自去年採購了烘乾機後,番薯幹加工效率大為提高,產品質量也進一步提升。今後,他還打算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創辦網店,把羅坑番薯幹賣到全國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