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你朋友那兒還有蕃薯幹嗎?老家的鄰居沒貨了,好多人想要啊!」
「妞兒,我要的蕃薯幹什麼時候有貨呀?我的朋友、同事們天天嗷嗷待哺似的向著我!」
「羅坑蕃薯幹確實不錯,我還差周圍的同事6包貨。」
……
搶手的羅坑蕃薯幹
今年冬天,同事、朋友圈中議論得最為火爆的就是羅坑的蕃薯幹,但凡能與羅坑蕃薯幹直接對接的人,都成了身邊親戚朋友、同事的代購者。
有位MM在朋友圈中發了幾張蕃薯製作及成品的圖片,一個小時內竟然引來70多個議論,大伙兒紛紛求購。都是老友同事親戚,好吃不貴的蕃薯幹怎麼好意思收錢呢?於是這位MM只好自掏腰包買了送人。一條微信讓她「損失慘重」,有種搬石頭狠狠砸自己腳的感覺。
一位在韶關工作的羅坑妹子,鄰居每年都會做些蕃薯,以前除了送人,便在墟日拿到鎮上賣賣。今年蕃薯還在地裡,那位羅坑妹子就詢問他啥時候收蕃薯做蕃薯幹。最後足不出戶,幾百斤蕃薯幹就由羅坑妹子原價代銷給周圍的同事、朋友了,她還特別為此開車回了一趟老家拉貨。幾天後因貨源不足向另一位同事求援,哪知對方也沒貨了。
遠在大山深處羅坑的蕃薯幹,做夢也沒有想到,農戶平時自己吃或送親戚的土特產,竟然成為城裡白領們爭搶的香餑餑!
蕃薯成為羅坑農戶增收的新亮點
同樣熱火朝天的,還有羅坑鎮的墟日和做蕃薯幹的農戶、作坊。
這個冬天,墟日的羅坑街比平時多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當地村民賣番薯幹的隊伍在街道兩旁排成兩列長隊,大量外地市民蜂擁而至,爭相購買羅坑農家番薯幹,村民喜笑顏開。小小番薯幹作出大文章,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新亮點。
羅坑鎮新洞村的一位大姐說道:「羅坑番薯品種都選用優質的白皮黃心薯,這種番薯只有羅坑土質才能種出又甜又糯的番薯,其他地方種是種不出來的,往年賣番薯的話,只能賣到1元/斤,製作成番薯幹也只能賣5-6元/斤。但如今,我家種植番薯5畝,每畝地大概能產2500斤番薯,4斤番薯能做1斤番薯幹,番薯幹價格在12元/斤左右,到目前賣了近2000斤,收入有兩萬多元。」
新洞村黨支部書記、主任鍾桂戰說:「現在新洞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種植番薯,每家每戶制種番薯幹的收入多數都在萬元以上。」
羅坑朱記番薯幹作坊老闆朱繼光是瑤族同胞,也是羅坑典型的靠著種植番薯白手起家的成功人士。5年前,沒有山林和耕地的他,為了養活一家人,抱著試試的心態,種植了5畝番薯,並自己研究番薯幹製作工藝,開始嘗試製作番薯幹。現如今,他一再擴大黃心薯種植規模,目前已達到了10畝,年收入已由當年的5、6萬元達到現在的10多萬元,實現了翻一番的目標。尤其自去年採購了烘乾機後,番薯幹加工效率大為提高,產品質量也進一步提升。今後,他還打算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創辦網店,把羅坑番薯幹賣到全國各地。
今年的蕃薯幹為什麼搶手?
羅坑鎮一直有種植和製作加工番薯幹的傳統。羅坑番薯生長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生態環境一流。加工製作手藝為當地獨有,秘訣大致有二:一是將番薯從地裡挖出來後不能馬上加工,要自然存放半個月左右,使糖份充分轉化;二是使用柴火烘烤,使得番薯幹擁有柴火的自然香味。羅坑番薯幹又甜又糯,鬆軟耐嚼,但由於家家戶戶依靠傳統方法加工,規模難以擴大,加上品牌傳播渠道較少,知名度不高,只在韶關曲江區小有名氣,並不能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去年5月,羅坑鎮舉辦首屆茶文化節期間,韶關廣播電視臺網報中心作為策劃執行方,利用韶關民聲網、《韶城一周》、旅遊資訊網、韶關民聲網官方微博、微信及韶關旅遊微博、微信,對羅坑進行全方位宣傳,羅坑茶葉、土特產品、自然資源等通過新媒體走進了廣大市民的視野。
隨著知名度不斷提升,人們對生態環保食品的追求,也帶動了番薯乾等本地土特產行業發展的熱潮。羅坑鎮黨委、政府順勢而為,大力倡導番薯種植,鼓勵農民從事番薯加工製作,鼓勵社會資金創辦番薯加工企業;引進新品種,並定期派鎮農技站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向農民傳授種植技術;成立合作社,規範加工程序,確保食品衛生安全,不斷提高番薯幹口感和品質,維護羅坑番薯幹的良好口碑。
今年冬天,羅坑蕃薯收穫的時節,羅坑鎮政府主辦的微信公眾號「羅坑微生活」及時推出一篇微文《中國好零食——羅坑農家自製番薯幹》,在網絡上引起了很好的反響,為羅坑蕃薯幹的火爆再添了把猛火。
好山好水好出品,相信羅坑蕃薯幹會越來越受歡迎。
(韶關民聲網、《韶城一周》記者 饒曉芳、通訊員 王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