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優質公眾號:皮膚科楊希川教授,作者:王子洋,已經獲得授權。
痤瘡,俗稱青春痘,病因複雜,晦澀難懂,甚至不完全明確。這種病因解釋顯然不符合大眾期望。我們習慣於接受 「一句話病因」,比如:「太年輕,過幾年就好了」;「耍了男朋友就好了」;「生完小孩就好了」,「內分泌問題」等等。那麼好了的人自然不會再追究病因,沒好的人不禁要再問一次,青春期已經過了,為什麼還是長青春痘?到底要長到什麼時候?
研究顯示16歲時痤瘡發病率最高,接近70%,18歲以後進行性下降。大約一半的20多歲女性、1/4的30歲女性和超過10%的40多歲女性仍然有臨床意義上的痤瘡。絕經後女性較少發生痤瘡,51歲以上女性中發生率小於5%。
官宣:目前認為主要有四大因素參與其中:①毛囊及皮脂腺上皮過度角化;②痤瘡丙酸桿菌的定植;③皮脂腺過度分泌;④複雜的炎症反應機制。除此之外有研究表明神經內分泌調節機制,飲食,遺傳等都可能參與了痤瘡的發病。
雄激素和雌激素顯著影響痤瘡發病機制。簡單說雄激素對痤瘡有刺激作用,雌激素有抑制作用。青春期的時候雄激素分泌最旺盛,所以痤瘡在此時最容易發生。
常表現為:月經稀發、多毛、雄激素性脫髮、不育、陰蒂增大和軀幹性肥胖。需要注意大部分成年女性痤瘡患者的雄激素其實都是正常的。
儘管雄激素在血液中的水平是正常,但是在皮脂腺中轉化率不同。通俗些說可能是你的皮脂腺自己生產了太多雄激素,自己留用;或者你的皮脂腺對雄激素特別敏感。所以即使血液中雄激素水平正常,抗雄激素治療對於痤瘡也是有效的。
儘管下面部痤瘡是成年女性痤瘡的特徵性表現,但是目前尚不清楚這種特殊分布的明確原因。雄激素水平在這些患者並沒有特別升高,但是抗雄激素治療效果可能比較好。
高達83%女性痤瘡患者注意到月經前痤瘡加重。有研究認為月經前毛囊皮脂腺開口縮小,使皮脂腺內皮脂堆積是月經前痤瘡加重的促進因素,然而確切機制尚不明確。
①吸菸;②青春期痤瘡史;③痤瘡家族史;④無既往妊娠;⑤多毛症;⑥從事辦公室工作;⑦心理應激水平較高;⑨每周攝入的水果、蔬菜或魚類很少。目前還需要更多研究證實以上觀點。
與你一同分享健康,漫步人生路,敬請關注。長按下方二維碼點擊「識別圖中二維碼」可輕鬆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