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痘是痤瘡的俗稱。有的人的痘痘在25歲左右會得到改善,有的人卻會持續一生,甚至會造成臉上永久疤痕。
圖源:視覺中國
想治好痘痘,用藥很關鍵!有些人盲目相信快速祛痘方法,或者道聽途說一些治痘偏方,痘痘不僅得不到有效治療,反而加重。
痘痘的治療可通過外用藥物、口服藥物、物理療法、化學療法、中醫藥治療,我們今天主要介紹藥物治療,避免用藥盲區。
痘痘是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膚病,發病率為70%~87%。痘痘長在臉上,疼在心上,給很多人造成「顏面」上的困擾。
圖源:視覺中國
通過這張圖,我們先來簡單認識一下痘痘:
01.外用維A酸類藥物
維生素 A 酸是維生素 A 的一種衍生物,可用於治療黃褐斑、痤瘡、毛囊角化症等。外用具有抗皮膚老化、脫色作用。還能減少或清除皮膚表面與痤瘡有關的致病菌,以減少痤瘡的炎症反應。
外用維A酸類藥物是輕度痤瘡的單獨一線用藥,中度痤瘡的聯合用藥以及痤瘡維持治療的首選藥物。
圖源:視覺中國
外用維A酸類藥物常會出現輕度皮膚刺激反應,如局部紅斑、脫屑,出現緊繃和燒灼感。該情況一般在使用維A酸後 3天到 1 個月內發生,持續約 1~2 周,身體慢慢適應後症狀會消失。這種發紅髮熱現象是因為外用維A 酸後真皮內血管增生擴張數目增多。
如果發紅髮熱不能耐受,有可能皮膚對藥物成分過敏,需停藥諮詢皮膚科醫生。02.口服維A酸類藥物
口服藥物異維A酸是維A酸的第一代藥物,有明確適應症的痤瘡患者,方能服用。異維A酸的適應症有:
口服劑量:小劑量 0.25 mg/(kg·d)和 1 mg/(kg·d)臨床療效相似,因此推薦從 0.25~0.5 mg/(kg·d)劑量開始,推薦累積劑量以 60 mg/kg 為目標。
痤瘡基本消退並無新發疹出現後可將藥物劑量逐漸減少至停藥。療程視皮損消退的情況及藥物服用劑量而定,通常應≥16 周。
圖源:視覺中國
異維A酸能產生類似於維生素 A 過多的不良反應,但停藥後絕大多數可以恢復,嚴重不良反應少見或罕見。
如何合理使用異維A酸:
因為該藥物具備較高的脂溶性,要特別避免酒精。
與四環素抗生素、華法令、卡馬西平有相互作用,需謹慎使用。
在用藥過程當中需要特別避免太陽光等的過度照射。
存在糖尿病、高脂血症等類型的患者在應用此藥物時必須慎重,以免加重患者病情。
異維 A 酸具有明確的致畸作用,女性患者應在治療前 1 個月,治療期間及治療後 3 個月內嚴格避孕,避免妊娠。妊娠期婦女也禁止使用。長期大劑量應用有可能引起骨骺過早閉合、骨質增生、骨質疏鬆等,故<12 歲兒童儘量不用。
03.外用抗生素
1%氯林可黴素磷酸酯溶液不含油脂和乙醇的水溶性乳液,適用於皮膚乾燥和敏感的痤瘡患者。
圖源:視覺中國
近年來發現外用夫西地酸乳膏對痤瘡丙酸桿菌有較好的殺滅作用及抗炎活性,且與其他抗生素無交叉耐藥性,也可作為外用抗生素用於痤瘡治療的選擇之一。
由於外用抗生素易誘導痤瘡丙酸桿菌耐藥,故不推薦單獨使用,建議和過氧化苯甲醯或外用維 A 酸類藥物聯合應用。
04.口服抗生素藥物
痤瘡丙酸桿菌在痤瘡炎症反應中發揮重要作用,口服抗生素是治療痤瘡,特別是中、重度痤瘡常用的方法之一。
但是使用抗生素就會有耐藥問題,因此必須是有以下適應症時使用:
口服抗生素首選四環素類如多西環素、米諾環素等,不能使用時可考慮選擇大環內酯類如紅黴素、阿奇黴素、克拉黴素等。其他如磺胺甲唑-甲氧苄啶(複方新諾明)也可酌情使用,但β內醯胺類和喹洛酮類抗生素不宜選擇。
痤瘡復發時,應選擇既往治療有效的抗生素,避免隨意更換。
圖源:視覺中國
05.激素治療
激素包括抗雄激素和糖皮質激素。
抗雄激素治療僅僅針對女性患者,適應症為:
抗雄激素藥物:
圖源:視覺中國
糖皮質激素:可用於抗腎上腺源性雄激素治療,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服用推薦使用方法:
暴發性痤瘡:潑尼松20~30 mg/d,可分2~3 次口服,持續4~6 周后逐漸減量,並開始聯合或更換為異維A 酸;
聚合性痤瘡:潑尼松20~30 mg/d,持續2~3 周,於6 周內逐漸減量至停藥;
生理劑量潑尼松5 mg 或地塞米松0.75mg,每晚服用,可抑制腎上腺皮質和卵巢產生雄激素前體。
對於經前期痤瘡患者,每次月經前7~10 d 開始服用潑尼松至月經來潮為止。
應避免長期大劑量使用糖皮質激素,以免發生不良反應。
06.其他治療
其他治療包括外用過氧化苯甲醯、二硫化硒、硫磺洗劑、水楊酸乳膏等,需要按照說明書合理使用。
果酸可以作用化學療法治療痤瘡,應用濃度20%、35%、50%、70%的甘醇酸(又名羥基乙酸,來源於甘蔗)治療痤瘡,視患者耐受程度遞增果酸濃度或停留時間。
中醫藥療法對痤瘡也有很好作用,需要再專業中醫指導下治療。
治療痤瘡是個持久戰,維持治療很重要。
當然,皮膚清潔也很重要,用清水或者合適的清潔乳即可,不能過分清洗,破壞了皮膚的屏障功能。千萬不要在沒做好消毒情況下「擠痘痘」,可能會造成皮損進一步加重感染。
參考文獻:
1.Goulden V , Clark S M , Mcgeown C , et al.Treatment of acne with intermittent isotretinoin[J]. British Journal ofDermatology, 1997, 137(1).2.Akman A , Durusoy C , Senturk M , et al.Treatment of acne with intermittent and conventional isotretinoin: arandomized, controlled multicenter study[J]. Archives of DermatologicalResearch, 2007, 299(10):467-473.3.Ramos-E-Silva M , Coelho D S C S . Oralisotretinoin: intermittent and low-dosage regimen in acne[J]. Expert Review ofDermatology, 2007, 2(3):267-269.4.Haider A, Shaw J C. Treatment of acnevulgaris[J]. Jama, 2004, 292(6): 726-735.5.項蕾紅. 中國痤瘡治療指南(2014修訂版)[J]. 臨床皮膚科雜誌, 2015(1):52-57.6.劉曉蓉, 袁雁苓. 維A酸類藥的臨床應用及不良反應[J]. 醫療裝備, 2016, 29(11):136-137.本文作者:劉玉娟
責任編輯:章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