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筍才生黃犢角,
蕨芽初長小兒拳。
試尋野菜炊香飯,
便是江南二月天。
春筍 · 蔬食第一品
中國人素來喜愛吃筍,甚至在唐朝時,還專門設立專員管理植竹。
《唐書.百官志》說:
「司竹監掌植竹筍,歲以筍供尚食。」
著名「饕餮」李漁在《閒情偶寄》中,談到飲食,首推蔬食,蔬食裡又首推竹筍。
「此蔬食中第一品也,肥羊嫩豕,何足比肩?」
他概括「蔬食四美」,竹筍都具備了:
「論蔬食之美者,曰清,曰潔,曰芳馥,曰鬆脆而已矣。」
味 · 極鮮
李漁說:「素宜白水,葷用肥豬。」
牛羊雞鴨都不合適。為什麼牛羊雞鴨不適合呢?因為這些食材本身的味重,會搶了筍的風頭,使筍的真正美味消失殆盡。
李漁認為,筍與肉搭配,筍是主角,肉純粹是為人作嫁衣裳的。筍之所以「能居肉食之上」,僅僅在一個「鮮」字。
「庖人之善治具者,凡有焯筍之湯,悉留不去,每作一饌,必以和之,食者但知他物之鮮,而不知有所以鮮之者在也。」
周作人也曾說過,春筍即使只用白水煮了,蘸醬油,便有一種「新鮮甜美」的味道。江南人家慣以筍切絲,輔以雪裡蕻外加肉絲炒之。吃時下撮細面,將其做面澆頭,簡簡單單,就是一道美味。
文人 · 筍
當然不止李漁,文豪們對春筍也是讚不絕口!
蘇東坡說:
「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李商隱說:
「嫩籜香苞初出林,於陵論價重如金。」
鄭板橋畫竹,也愛食筍。他說:
「筍菜沿江二月新,家家廚爨剝春筠。」
「江南鮮筍趁鰣魚,爛煮春風三月初。」
筍 · 玉色
春雨之後,竹筍驟發。因為水分充足,春筍的纖維特細。潔白光潤,沒有一點瑕疵。古人形容婦女手指之美,常比作春筍。
「秋波淺淺銀燈下,春筍纖纖玉鏡前。」
春筍不僅細嫩,而且清脆鮮爽,煎炒煨燉,無不佳妙。楊萬裡說:
「可齏可燴最可羹,繞齒簌簌冰雪聲。」
可齏可燴最可羹,說其百搭;繞齒簌簌冰雪聲,說其嫩脆。
採收
正因為春筍貴在嫩脆,所以春筍的採收與烹飪,都是有竅門的。
《筍譜》說:
「採之宜避風日,見風則本堅,入水則肉硬。脫殼煮則失味,生著刃則失柔。煮之宜久,生必損人。」
就是說,春筍採下來,就要馬上避風避光保存,經風吹過的竹筍會變硬變老,遇到水也會變得難咬。
不是馬上下鍋,就不要急著剝殼,切片,味道會跑掉,口感也不好。煮的時候呢,最好煮久一點,否則就有害無益了。
烹飪
春筍的食法很多,正如楊萬裡所說,「可齏可燴最可羹」。一支大的春筍,各個部位鮮嫩程度也是不同的,可分檔食用,各具特色。
筍尖可用來炒食,或作為肉圓、餡心的配料。中部可切成筍片,炒、燒或作為菜餚的配料。根部質地較老,可供煮、煨、以及與肉類一起烹湯。
筍是越回鍋越好吃,越嚼越有味道。
煮筍要煮透,這樣既可因高溫分解大部分草酸,又能使菜餚無澀感,味道更鮮美。
竹筍一時吃不完,可以製作筍乾,慢慢地吃。筍乾燒肉是一道美味,下飯最佳。
養生
按照中醫理論,筍的味性是甘、寒、涼的,可以利尿、化熱、消痰,適度的吃一些是沒問題的。
《名醫別錄》說它:
「主消渴,利水道,益氣,可久食。」
食用竹筍,能促進腸道蠕動,助消化,去積食,防便秘。還能防治高血脂、高血壓、冠心病、肥胖症等病症。
但是小孩子不宜吃筍,不好消化。產後、有隱疾的,也不要吃筍。
「筍但能發病。諸病後、產後均忌之。」
春筍,匯集了春天的雨露精華。一盤活色生香的筍菜,能把山野的靈秀氣息傳遞給我們,讓食者與天地相連。
春筍季節不長,所謂不時不食,還望諸君趕緊嘗鮮為要,方不可錯過天賜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