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穿刺針斜面向下穿刺的對比試驗,結果讓我驚呆了

2022-01-02 我們是平凡人

收錄於話題 #關於內瘻,請多關照 29個

編輯:清修 禪定    愛·多多

2021年08月10日

 

昨天,小編收到了銀莉老師的私信,她說非常感謝平凡人的分享,在公眾號平臺看到「穿刺後,透析針要常規轉180度麼?」這篇文章以及文末留言後,在科室部分腎友的內瘻血管穿刺中嘗試了提到的穿刺方法(針頭斜面向下穿刺),沒想到收穫了腎友發自內心地讚美:「針眼的創傷很小」、「希望每次都是你給我扎針」.

放大腎友自己拍的這張圖,我們來找找針眼兒,左圖肉眼可見是3個正在癒合中的穿刺點,右圖4號穿刺點是採用斜面向下穿刺的方法,沒有看到痂皮,講心裡話,不是腎友自己說,光看圖片小編幾乎沒看出來;

緊接著,我們又詢問了腎友這四個點位的具體穿刺時間,結果更是讓我吃驚:

這是一位1/3/5透析的腎友,8月9日當天採用斜面向下穿刺,透析後兩小時的針眼處癒合情況。有些不敢相信,但事實擺在面前,有自我管理能力的腎友最是清楚自己的情況,怪不得會發信息給這位老師,追著表揚👏👍

這是另一位腎友的內瘻穿刺處針眼情況,點位2的癒合情況看起來要比三天前穿刺的點位1要好;

針尖斜面向下穿刺,其實在十幾年前就有相關的文章發表,不過沒有被更多的關注,小編臨床工作時,也沒有太多的用這種方法操作過,沒啥發言權,內心也有一些疑問,真的可以麼?是不是真的好~可以看出後臺留言的李老師對此有著較豐富的經驗,留言中對斜面向下的穿刺優勢主要概括為:

不易刺破血管壁

穿刺手感:銳利度增加

針眼小於斜面向上穿刺

腎友穿刺痛感低

好奇多多上線,今天在家利用手頭現有資源(穿刺針、透析管路)錄製了一個小視頻,做了一個模擬穿刺PK試驗,除了腎友穿刺疼痛感無法獲得以外,在穿刺針眼大小、穿刺手感、肉眼可見的損傷等方面真的是有意外的驚喜呦~

視頻分享給大家,感興趣的老師們可以嘗試做一做。

一些很細微的地方,視頻可能呈現並不是很清晰,比如,兩種方式穿刺點的形態,針頭斜面向上進行穿刺時,對管路的切口呈「v」形,而針頭斜面向下進行穿刺時,切口呈「一」形,肉眼可見(多多親眼所見)損傷明顯小於前者,對應到皮膚和血管的切口來說也相對較小,對皮膚和血管的保護,對延長內瘻的壽命來說,都是有益的,開篇鮮活的案例老師們可以參考。在以往可查閱的國內文獻中,一些老師的觀點也分享給大家參考:針頭斜面向上穿刺時,因切口呈「v」 形,如皮膚、血管脆性大或有瘢痕時,易使「v」形的皮瓣脫落而堵塞針頭,造成穿刺失敗,針頭斜面向下穿刺時切口平整, 皮瓣堵塞針頭的機會很小。針頭斜面向下穿刺時的切口相對較小,使皮膚和血管對針的抱握更為緊密。故某些皮膚血管彈性差的患者更適合進行針頭斜面向下的穿刺方法,以降低滲血的概率。針頭斜面向下穿刺時,見到回血下壓針柄可使針尖與血管下壁的角度大大減小,減少穿破血管後壁的風險。

《血液透析針頭斜面向下穿刺的體會》 

李靜文朱俊芳李慧霞

中國實用護理雜誌2007年8月11日第23卷第8期中旬版

關於減輕疼痛,昨天銀莉老師作為臨床實踐者也分享了幾位接受這種穿刺方式腎友的感受,比斜面向上穿刺的痛感要輕。是啊,從創口看就能深切感受到不同「切割」的損傷差別,必定是對疼痛有影響的。

內瘻穿刺針型號大、管徑粗、斜面長,穿刺時護士需要使用較大的力量使針尖穿破皮膚進入血管,由於切割面大,通常可造成皮膚1~2 mm的損傷,導致腎友疼痛。而當針尖斜面向下穿刺時,靠近皮膚的地方是斜面,使得針尖與皮膚的接觸面積減少,穿刺時受到的阻力及穿刺部位承受的壓力也相應減小,進針速度加快,對皮膚的損傷減輕,受損的痛覺纖維亦減少,從而減輕了痛覺。

《針尖斜面向下穿刺動靜脈內瘻減輕患者疼痛的效果》

王雪梅,張元震

解放軍護理雜誌2010年8月第27卷第8A期

兩種穿刺方式的另一個不同在於穿刺角度,以往我們自體內瘻穿刺的角度是20~30°,人工血管需要45°,如果採用斜面向下穿刺方式,需要調整穿刺角度為45°,見回血後改為20°送入血管。

多多把視頻發到了朋友圈,一些老師表示明天可以試一試,也有一些老師心裡是打怵的,說沒有膽量把斜面向下穿刺心裡障礙是可以克服的,可以先找個練習手臂或是像多多一樣找一段管路來練習和感受,對比一下,真的不一樣哦~

關於這個操作的更多信息和臨床應用情況小編還在收集中,希望把這個我們不是很了解的方法,分享給各位老師,也希望血透護理人員,可以選擇最佳的方式來幫助腎友,延長內瘻壽命.

我們是平凡人】用心寫文,歡迎大家轉發,如需轉載請聯繫我們,並請註明出處。圖片來源於網絡,不做商業用途,向圖片原作者致謝。

用心講述血透的故事

相關焦點

  • 血液透析患者一年需要穿刺 264 針,偏偏內瘻阻塞了,這可咋整?
    血液透析是目前慢性腎衰竭的主要治療措施之一,一般情況下,門診規律血液透析患者常規需要每 2 周行 5 次血液透析治療,每次透析動靜脈內瘻穿刺兩針,全年共計透析 132 次,共穿刺 264 針!
  • 尿毒症患者動靜脈內瘻穿刺,提防3個問題,以免對透析造成影響
    穿刺用動靜脈內瘻穿刺易出現哪些不良情況?1、內瘻穿刺後血流量不足內瘻穿刺後血容量不足可影響病人透析充分性,無論是動脈端引流不暢,還是靜脈端回流不暢都要及時處理,保證血液透析能正常進行。新建內瘻穿刺動脈端引流不暢跟內瘻功能差或血管痙攣有關,因此新建內瘻前需做評估,按照計劃用超聲監測血流量和管徑。
  • 四大穿刺術(胸腔穿刺、腰椎穿刺、腹腔穿刺、骨髓穿刺)
    1.囑患者取坐位面向椅背,兩手交叉抱臂,置於椅背,頭枕臂上,使肋間隙增寬;選叩診為實音及呼吸音明顯減低處,一般常選腋後線與肩胛下角線之間第7~9肋間,也可在腋中線第5~6肋間穿刺。現多作B型超聲檢查確定穿刺點及進針深度,並應注意參照X線檢查結果及查體情況。
  • 對於有難度的血管,護士該怎樣提高穿刺成功率?
    我行我show!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點擊查看 導語對於有難度的血管(內瘻)怎麼提高穿刺成功率呢?3/  同時,由於穿刺原因造成的再次穿刺困難:反覆穿刺失敗造成可穿刺資源段枯竭,高年資老師被迫選擇直穿讓患者透析;反覆穿刺失敗造成血管長段血栓形成,而後穿刺如果進針慢或調針即被堵針;反覆區域穿刺造成穿刺區域針眼恢復慢,再次穿刺易滲血;盲目推崇扣眼穿刺,不同人員不同的穿刺手法造成多個隧道;等等。
  • 穿刺前還在請患者握拳嗎?護士習以為常的行為究竟是對還是錯?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體驗,在手背淺表靜脈穿刺時,患者握拳後,指骨與掌骨成垂直狀,掌骨關節突出,往往會影響穿刺者的操作靈活性,妨礙進針角度,,使進針時針頭與皮膚角度變大,需將針頭上挑,增加進針角度,容易刺破血管,導致穿刺失敗。
  • 胸腔穿刺術(一)
    我經常給上呼吸機的患者抽胸水,血小板在20×10^9/L的患者做過好幾次胸腔穿刺,都沒事,為什麼我敢做,就是因為沒有絕對禁忌症,當然,家屬籤字不可少。氣胸首先明確病人有沒有氣胸。順便再說一下,這個也是看似簡單,有時候卻很複雜。為什麼呢?看圖你就明白了。上面的胸片,乍一看,液氣胸,結果是膈疝。上面兩幅CT圖都是肺大泡,不是局限性氣胸。
  • 頸靜脈穿刺技術
    大出血、休克病人應採用頭低腳高位,心功能不全者可採用半臥位。 3•穿經結構 穿經皮膚、淺筋膜即達鎖骨下靜脈。由於靜脈壁是擴張的,故易於穿入。 4•穿刺技術 ①針尖應指向鎖骨與胸鎖乳突肌交角尖部方向,即指向胸鎖關節處。 ②進針的深度通常為2•5~4•Ocm,應隨病人胖瘦而定。
  • 胸膜腔穿刺術
    穿刺針可應用三通穿刺針或較粗的長針後接膠皮管,穿刺前應關閉三通針,先將膠皮管用止血鉗夾住,然後進行穿刺。穿入胸膜腔後再轉動三通活栓使其與外界相通,或鬆開膠皮管止血鉗,抽取胸腔積液。(2)教會病人體位配合,囑其平穩呼吸,穿刺過程中避免咳嗽,術前儘量排痰。(3)詢問過敏史,必要時做局麻試驗。2.環境準備:清潔、溫暖、舒適、安全。
  • 學術篇|超聲輔助穿刺中的「針顯影」成像技術(三)
    傳統穿刺實施過程中由於穿刺實施者對人體組織無法時時可見,所以穿刺中的失誤(誤穿)時有發生。為提升穿刺過程的可見性,超聲輔助穿刺應運而生。但由於穿刺針對於聲波的高反射特性,因而傳統超聲成像對大角度穿刺針的顯影效果不佳。近年在部分超聲產品中搭載的「針顯影」功能從聲波的物理特性出發,在空間複合成像策略的基礎之上,實現了穿刺針顯影效果的提升。
  • 羊水穿刺術(三) 穿刺前後的注意事項
    穿刺前注意事項:1.請穿刺當天攜帶本次孕期所有產前結果及全部術前常規檢查報告單2.穿刺當天無需空腹,建議食用早餐,防止暈針或低血糖的發生3.穿刺當天孕婦需家屬陪同,家屬及孕婦需同時籤署知情同意書,並在穿刺後第一時間由家屬將羊水送往轉化醫學中心(住院大樓北側科研樓7層),進行進一步檢驗。
  • 四大穿刺之胸膜腔和腹膜腔穿刺
    註:不能坐立者取半臥位,臥床患者可採取仰臥高坡臥位,患側略向健側轉,便於顯露穿刺部位。 2、穿刺點①選擇叩診實音(或鼓音)最明顯處,沿左側或右側肩脾下角線行胸部叩診,穿刺點選定在叩診實音最明顯的部位,考試時一般選擇肩脾下角線穿刺點,並做上標記。
  • 臨床實用 | 關節穿刺技術分享
    ③關節穿刺採用局部浸潤麻醉,穿刺針頭不宜太細、太短,否則黏稠或大顆粒物質的溶液難以抽吸,一般用18~20號針頭,刺入時若針頭碰到骨質,要改變方向,以免損傷關節面。穿刺時邊抽吸邊進針,注意有無新鮮血液,如有,應退針少許,改變方向繼續進針。一般抽取5ml左右即可送入。拔除穿刺針後應局部用2%碘酊消毒,適當加壓包紮,減少出血及關節液再次滲出,負重關節術後應休息2天左右。
  • 為什麼很多患者拒絕做腫瘤穿刺活檢?穿刺到底可怕不可怕?
    我們來了解一下,腫瘤穿刺活檢是怎麼做的:腫瘤穿刺活檢是用一個專門的穿刺活檢針,在B超、CT或內窺鏡引導下,將一根很細的穿刺針刺入患者體內疑似病變的部位,然後取出組織,製作成標本,病理醫生在對所獲得的標本進行病理學檢測之後,判斷標本是良性還是惡性,這個檢查項目就叫穿刺活檢,以期幫助明確診斷惡性腫瘤。
  • 什麼是胸腔穿刺術?
    這可以用胸腔穿刺術治療。胸腔穿刺術/ˌθɔːrəsɪntiːsɪs/,也稱為胸腔穿刺術(來自希臘語θώραξthōrax「胸部,胸部」-GENthōrakos-和κέντησιςkentēsis「刺痛,穿刺」)或胸膜穿刺(來自希臘語πλευρά胸膜或πλευρόνpleuron「側,肋骨」 ),是用於從胸膜腔移除流體或空氣用於診斷或治療目的的侵入性程序。
  • 血管太細穿刺不成功?靜脈穿刺「三板斧」請記牢!
    我發現他的血管特別的細。「你的血管真細」「哪能呢?每次採血都痛快。」他的話讓我覺得詫異,明明血管不好,他怎麼能這麼說呢。於是選了一根血管,沒有穿刺成功。我囑咐他按壓,於是又選了一根靜脈,居然也沒有穿刺成功。病人此刻一句埋怨的話都沒有。可是我覺得不太好意思,就讓身邊的同事給他扎。我來到同事所坐的窗口。
  • 學習資料:胸膜腔穿刺術
    (3) 助手協助檢查並打開2%利多卡因安瓶,術者以5ml,注射器抽取2%利多卡因2-3ml,在穿刺部位由表皮至胸膜壁層進行局部侵潤麻醉。如穿刺點為肩胛線或腋後線,肋間沿下位肋骨上緣進麻醉針,如穿刺點位腋中線或腋前線則取兩肋之間進針。(4) 將胸穿針與抽液用注射器連接,並關閉兩者之間的開關保證閉合緊密不漏氣。
  • 逆行穿刺是否可行?
    常規消毒皮膚,操作者左手握住患者手腕,大拇指用力將患者手背皮膚向近心端方向牽拉,使皮膚繃緊,靜脈充盈良好,右手持針柄,在血管上方或血管旁進針,進針角度以35~40°為宜。 1.提高穿刺成功率:血液在靜脈管腔中呈向心方向流動,按力學原理,針尖斜面如沿靜脈作逆向刺入,此時進針方向與血流方向相反,當針頭到達靜脈管腔時,受靜壓作用血液則更容易更快衝人到針頭中,便於護士觀察判斷,從而提高了靜脈穿刺的成功率。
  • 肺穿刺術(一)
    方法是指先作CT掃描確定病灶最佳的穿刺點,進針深度和角度,而後進行穿刺活檢。常規CT下不能直接觀察進針狀況,必須在確定進針點後估算進針深度及進針方向,進針後再次掃描確認後方可行穿刺活檢。CT引導下穿刺精確度高,對於0.5~1cm的病灶也可在CT導引下成功活檢。
  • 臨床基本功:胸膜腔穿刺術!
    5.穿刺  術者以左手食指與中指固定穿刺部位的皮膚,胸腔穿刺針進針前,應先將針後連接的膠皮管用血管鉗夾住,然後進行穿刺,右手將穿刺針從局麻穿刺點緩緩刺入,當針鋒抵抗感突然消失時,提示壁層胸膜被刺過,再接上注射器,鬆開止血鉗,抽吸胸腔內積液,抽滿後再次用血管鉗夾閉膠管,以防進入空氣,爾後取下注射器,將液體注入容器內計量或送檢驗
  • 8種人群的靜脈穿刺大法!(附圖)
    注意事項:選用細小針尖斜面短的針頭,推藥時緩慢,以防穿刺血管造成漏血或漏藥。見於失血過多,嚴重脫水或重危衰竭者血管特點:不顯露,但充盈不好。部位:小臂、手背、足背。穿刺法:壓緊血管上端後推動血液,待血管充盈後壓緊固定,再穿刺。注意事項:由於血管較難尋找,穿刺時必須耐心認真,必要時穿刺前先行熱敷,使血管擴張顯露。見於心、腎疾病患者血管特點:不顯露,但充盈較好。部位:手背、足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