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清修 禪定 愛·多多
2021年08月10日
昨天,小編收到了銀莉老師的私信,她說非常感謝平凡人的分享,在公眾號平臺看到「穿刺後,透析針要常規轉180度麼?」這篇文章以及文末留言後,在科室部分腎友的內瘻血管穿刺中嘗試了提到的穿刺方法(針頭斜面向下穿刺),沒想到收穫了腎友發自內心地讚美:「針眼的創傷很小」、「希望每次都是你給我扎針」.
放大腎友自己拍的這張圖,我們來找找針眼兒,左圖肉眼可見是3個正在癒合中的穿刺點,右圖4號穿刺點是採用斜面向下穿刺的方法,沒有看到痂皮,講心裡話,不是腎友自己說,光看圖片小編幾乎沒看出來;
緊接著,我們又詢問了腎友這四個點位的具體穿刺時間,結果更是讓我吃驚:這是一位1/3/5透析的腎友,8月9日當天採用斜面向下穿刺,透析後兩小時的針眼處癒合情況。有些不敢相信,但事實擺在面前,有自我管理能力的腎友最是清楚自己的情況,怪不得會發信息給這位老師,追著表揚👏👍這是另一位腎友的內瘻穿刺處針眼情況,點位2的癒合情況看起來要比三天前穿刺的點位1要好;
針尖斜面向下穿刺,其實在十幾年前就有相關的文章發表,不過沒有被更多的關注,小編臨床工作時,也沒有太多的用這種方法操作過,沒啥發言權,內心也有一些疑問,真的可以麼?是不是真的好~可以看出後臺留言的李老師對此有著較豐富的經驗,留言中對斜面向下的穿刺優勢主要概括為:不易刺破血管壁
穿刺手感:銳利度增加
針眼小於斜面向上穿刺
腎友穿刺痛感低
好奇多多上線,今天在家利用手頭現有資源(穿刺針、透析管路)錄製了一個小視頻,做了一個模擬穿刺PK試驗,除了腎友穿刺疼痛感無法獲得以外,在穿刺針眼大小、穿刺手感、肉眼可見的損傷等方面真的是有意外的驚喜呦~
視頻分享給大家,感興趣的老師們可以嘗試做一做。
一些很細微的地方,視頻可能呈現並不是很清晰,比如,兩種方式穿刺點的形態,針頭斜面向上進行穿刺時,對管路的切口呈「v」形,而針頭斜面向下進行穿刺時,切口呈「一」形,肉眼可見(多多親眼所見)損傷明顯小於前者,對應到皮膚和血管的切口來說也相對較小,對皮膚和血管的保護,對延長內瘻的壽命來說,都是有益的,開篇鮮活的案例老師們可以參考。在以往可查閱的國內文獻中,一些老師的觀點也分享給大家參考:針頭斜面向上穿刺時,因切口呈「v」 形,如皮膚、血管脆性大或有瘢痕時,易使「v」形的皮瓣脫落而堵塞針頭,造成穿刺失敗,針頭斜面向下穿刺時切口平整, 皮瓣堵塞針頭的機會很小。針頭斜面向下穿刺時的切口相對較小,使皮膚和血管對針的抱握更為緊密。故某些皮膚血管彈性差的患者更適合進行針頭斜面向下的穿刺方法,以降低滲血的概率。針頭斜面向下穿刺時,見到回血下壓針柄可使針尖與血管下壁的角度大大減小,減少穿破血管後壁的風險。《血液透析針頭斜面向下穿刺的體會》
李靜文朱俊芳李慧霞
中國實用護理雜誌2007年8月11日第23卷第8期中旬版
關於減輕疼痛,昨天銀莉老師作為臨床實踐者也分享了幾位接受這種穿刺方式腎友的感受,比斜面向上穿刺的痛感要輕。是啊,從創口看就能深切感受到不同「切割」的損傷差別,必定是對疼痛有影響的。
內瘻穿刺針型號大、管徑粗、斜面長,穿刺時護士需要使用較大的力量使針尖穿破皮膚進入血管,由於切割面大,通常可造成皮膚1~2 mm的損傷,導致腎友疼痛。而當針尖斜面向下穿刺時,靠近皮膚的地方是斜面,使得針尖與皮膚的接觸面積減少,穿刺時受到的阻力及穿刺部位承受的壓力也相應減小,進針速度加快,對皮膚的損傷減輕,受損的痛覺纖維亦減少,從而減輕了痛覺。《針尖斜面向下穿刺動靜脈內瘻減輕患者疼痛的效果》
王雪梅,張元震
解放軍護理雜誌2010年8月第27卷第8A期
兩種穿刺方式的另一個不同在於穿刺角度,以往我們自體內瘻穿刺的角度是20~30°,人工血管需要45°,如果採用斜面向下穿刺方式,需要調整穿刺角度為45°,見回血後改為20°送入血管。多多把視頻發到了朋友圈,一些老師表示明天可以試一試,也有一些老師心裡是打怵的,說沒有膽量把斜面向下穿刺心裡障礙是可以克服的,可以先找個練習手臂或是像多多一樣找一段管路來練習和感受,對比一下,真的不一樣哦~
關於這個操作的更多信息和臨床應用情況小編還在收集中,希望把這個我們不是很了解的方法,分享給各位老師,也希望血透護理人員,可以選擇最佳的方式來幫助腎友,延長內瘻壽命.【我們是平凡人】用心寫文,歡迎大家轉發,如需轉載請聯繫我們,並請註明出處。圖片來源於網絡,不做商業用途,向圖片原作者致謝。
用心講述血透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