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時代,中國的房地產行業粗糙到挖一個坑就能賣錢的地步,沒有人在乎質量,買下來就能賺錢。」萬科王石在去年年底的第七屆財經峰會上如是說道。
隨著人們對居住品質追求的不斷提高,住宅已經不僅僅是一棟能夠遮風擋雨的房子,更是一種生活品質的象徵。如今,越來越多的品質住宅出現在市場上,以智能化家居、豪華裝修、優質服務,帶給居住者更舒適的生活體驗。
同時,中國目前的住宅似乎又走進了另一個誤區,面積越大越體面,裝修越豪華越有檔次。其實,在國外,品質住宅有著相當全面的衡量標準,大和豪華從來不是好房子的標籤。住宅要以人為本,真正將人的居住需求放在首位。
從36氪《未來住宅價值》的網絡調查結果可以看到,對產品層面的關注,人性化設計佔據21%,其次是安全和私密性。
《未來住宅價值》網絡調查結果
北京市房協秘書長陳志認為,住宅的本質是求本,本就是居住,要最大化的滿足居住的各種需要,最基礎的是建築的安全性和耐久性。「一個產品用不了十年就開始破舊,需要大量資金維修,產品質量能保證30年和100年是不一樣的。」陳志還認為,考慮到適老性的舒適,細節的設計特別重要,如樓梯的寬度,電梯能不能放下急救時的擔架,這就需要異形梯,從居住的要求看,這些細節需求都要考慮到。
高通市場部資深經理馬威就特別看重住宅產品的人性化設計細節,比如更合理的儲物空間,要有陽臺,室內設計上應考慮國外國內生活習慣的融合等。
在戶型設計上,目前市場上的很多高端住宅,戶型設計雖然氣派奢華,但是如繡花枕頭,居住起來不方便。西方現代主義講究「形式服務於功能」,未來住宅設計也應該遵循這一原理,不過分強調裝修的奢華,將住宅的功能性擺在首位。
日本的高端公寓,收納空間不一定龐大,但僅鞋子的收納都細分為男鞋、女鞋、長靴等不同的分區。我國的很多住宅雖然設計很大的衣帽間,但仍然雜亂無章。這些細節上的設計遠比擺一個高檔家具更能提供生活上的便利。
從關注居住本身的人性出發,北京萬科去年推出了「用性能致敬家庭」的目標,即研究住宅性能,滿足家庭居住使用需求、實用的好用的、住得舒適的住宅。宋衛平撤銷了藍城的銷售部,改為綜合服務部。他的理由是:住得舒服的房子,誰不要?綠城和藍城,未來將弱化銷售環節,把產品和服務作為主攻方向。北京金茂府項目則按照生活習慣不同,以起居分區的形式進行分隔,減少幹擾,同時增加公共區域的交往空間,通過空間的開放性,為家人製造2小時的歡聚時刻,縮短家人的距離。
看不見的更能體現品質
還有專家表示,比起華麗的外立面,看不見、摸不著的工程質量更是體現房屋品質的重要指標。管線的分布是否合理,材料是否耐用環保,混凝土的強度是否夠高,這些細節看似不起眼,卻與居住的舒適度密不可分。
比如北京的紅璽臺花大價錢用輕鋼龍骨打造的隔音牆,肉眼看不到效果,但居住時卻保證了室內的溫暖和良好的隔音效果。而日本很多高端住宅從外觀上與普通住宅毫無區別,但抗震級別和各種材料都優質得多。
而在園區規劃上,也應該避免千篇一律的複製,比如有的樓盤就打破傳統模式,從每一個個體出發,先設計每一個房間,然後才延伸到整棟樓和整個園區。這樣的設計以客群的需求為出發點,是房子屈從於人,而不是住進去之後遷就房子,更能體現出定製的感受。
打好基礎的同時,還要注重環保性,低碳居住已經成為了社會上共同的訴求,而未來住宅,在這個方面應該做到更好。對建築材料的使用以及室內空氣品質是否達標都應該有高標準。
觀點:顧雲昌 住建部住房政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
未來住宅需要從整個社區來考慮,交通便利,配套齊全,品質優良的住區,還要具備精細化、差異化、綠色化、智能化、服務化這五化,主要是規劃設計、功能布局,產品要具備工匠精神,哪個空間配置合理,使用便利。現在是小眾產品時代,人們的購買能力,文化素養,興趣愛好等都不一樣,產品針對不同人群的愛好,注重差異化開發。
綠色環保的概念一是節能環保,二是舒適,節能環保的目的是住得更舒服,服務化指物業服務、社區服務。在大數據和網際網路時代,充分把智能科技應用在住宅產品上,如安保,購物、機器人,WIFI等。
陳志 北京市房協秘書長
住宅的本質是求本,人在房子裡生活的承載區,有居住才會有在空間內的精神建設,社交,實現個人目標,如養老,相夫教子。
區域規劃、產品質量,生活服務打造,環境,技術使用,空間布局合理性,物業服務人性化,都可以是未來住宅評判的緯度。但所有的房屋都有差異化,不會像工業產品一樣批量化,每一個項目都有差異,任何產品的存在都有其特殊的歷史條件和客觀範疇,很難定義房子的好壞,只是80和85分的區別。
另外,產品定位很重要,需求和居住者的生活有關,他決定房屋需要的技術、服務等。
劉肖 萬科北京總經理
房子是用來住的,那自然是關於「住」的投入是對生活真正有意義的。「用性能致敬家庭」是北京萬科去年提出的一個目標——我們要做更好的未來價值住宅,離不開研發對住宅性能的持續研究。滿足家庭居住使用需求、實用得好用的、住的舒服舒適的住宅,不管在過去還是未來,都是有價值的好房子。
建築不只是物質的,更是精神上的庇護所。當住宅能響應居住者想要珍視的情感需求時,那這就是理想的家,也就是有價值的住宅。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應該投入更多去打造一個適合家人與親友共同創造、分享回憶的住宅,一個社區睦鄰友好、能夠產生讓人珍視回憶的住宅。
楊曉東 中國建築設計集團總院院總建築師助理 副主任建築師
我們正經歷著第四次工業革命,判斷住宅價值核心的仍是家內空間的私密性和空間的交流性,這是高於時間維度的。鄰裡和我們關係很大,僅就大城市集合住宅來說,隔壁上下樓是最近的鄰裡,我們首要重視私密性;同一個小區的是社區鄰裡,則兼顧交流性和分工協作。
現在的住宅提到的學區、綠色、配套等,並非住宅本身的屬性,而是政策和開發銷售的附加,這些影響了住房的價錢而非價值。大城市住房因為這些附加,房價奇高而嚇走了一大批有才學的年輕人;農村本失去了完整的社會循環,又因為外來文化的衝擊,讓農村自建房的現狀進退不能。面向未來的價值,不應該是金字塔尖的一小撮人振臂倡導和享受,更應該讓年輕人和廣袤鄉土有未來。
王昕 必革家創始人
用戶體驗是未來的核心話題,產品第一是滿足功能的需求,第二是對美的需求,設計一定會改變人的生活方式。比如必革家對空間的變革,大空間也需要改變,我們並不主張用一成不變的空間面對生活,因為生活是流動的,家庭結構都在發生變化,對空間的需求也一定會發生改變。
綠色環保講究的是健康和安全,特別是空氣淨化,PM2.5的檢測,去甲醛。住宅的科技應用首先要方便,目前的科技還只能說是機械自動化。
萬僑 軟銀中國資本投後管理部投資經理
十年後依然會關注房屋所處小區環境,房型結構,層高,朝向以及房屋開發商,目前來看比較重要的,未來也許不重要,比如小區所處地理位置,是否學區房,房屋是否磚混機結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