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年底,單位就有一項固定工作——慰問離退休老幹部。因為離退休的老同志人數很多,所以分組到各個處室去抓好落實。慰問工作簡單地說就是把按規定採購的慰問品和慰問金送給老同志並代表組織把新春祝福帶到。往年處裡負責的十幾個老同志,一般都是打個電話自己過來領慰問品了,到單位互相寒暄問候一下,然後提上幾袋慰問品回家,也算是機關大院中獨有的一份年味。但今年,老C處長在電話裡說自己不來了,麻煩處裡的同志跑一趟養老院去看看他這把老骨頭。我雖沒和老C共事過,但常聽處長提起他,多年的省廳人事處長,名校畢業,特別是女兒培養得極其優秀,早已在國外定居。慰問名冊顯示,老C今年72歲,估計是腿腳不利索所以不能自己來了,於是向處長報告了此事,處長曾在老C手下工作多年,便決定和我下午抽空專程去慰問一次老C 。路上處長又和我說了說老C的情況,女兒在國外嫁了外國人,早入了外籍,一般是不會回國了,老C和老伴退休後曾長期旅居國外,但還是決定落葉歸根回國養老,前年老C的老伴走了,老C住進了這家養老院,據說在省城是一家不錯的養老院。處長說這次去看看老C也好,因為我們都會老去,將來多半也要住進養老院的。我曾以為老C腿腳不利索了,見面後才發現他身體無恙精神還好,自己明明能去趟單位而要我們跑一趟呢?年底單位事多大家很忙的。老C大概也猜出了我的不悅,笑哈哈的解釋希望我們來養老院的真正原因。
我們代表單位來看望他一次,可以間接提高他在養老院的生活質量這讓我和處長有些不解,在我固有的思維中,養老院提供的生活質量肯定是和錢掛鈎的,錢多的顧客去收費更高的養老院,同一養老院中肯定是給錢越多的顧客院方提供的服務越多。什麼時候和別人來看望掛鈎了。於是老C把自己入院一年多來觀察到的養老院鄙視鏈和我們一一道來。我想大多數人還是應該看一看這裡面的門道,特別是現在的職場工薪一族。養老院要盈利,一是向顧客收費並維持良好的口碑,二是控制支出比如說人工支出。這裡的人工支出主要是護工的工資,城裡普通的養老院一般6-8個床位配1個護工,這邊收費高點,4-5個床位配1個護工,護工照顧老人需要兩班倒,底薪在4千左右,照顧失能及不能自理的床位有額外加錢。老C做過人事處長,所以對人員變動頗為敏感,根據他的觀察,這裡的護工收入比普通養老院稍高,但流動仍然是非常快的,院方最頭疼的一項工作就是持續的招人,經常性的遇見員工辭職。那提高護工收入試試,比如底薪提高到八千一萬,帶來的結果肯定是對外招人好招了,但招來了一樣不好留,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都把做護工作為一種職業過渡,本來就沒打算幹長久,月薪越高越有利於個人早日完成小額積累,然後辭職去做其他的職業。
所以單純靠提高收入,未必好解決,另外提高收入就得提高收費,一定會造成潛在客戶流失。那些留下來的護工,未必是對一月4千5千感到滿意,而是綜合比較之後選擇的權益之計。畢竟,養老院內部的江湖,和外面的世界有很多的不同。
比如說——金錢在生活中給人可以萬能的感覺,但在養老院裡就真的只是錢而已了。錢多的老人肯定受到院方的尊重,但未必受到護工和其他老人的尊重。特別是這個老人沒有親人在身邊,很少有人來探望時。但養老院裡不一樣,不管你過去的人生有多麼精彩,不管你現在的身家有多麼豐厚,在養老院裡你基本找不到聽眾,也不會有什麼人圍著你奉承,都是七老八十的人了憑什麼去討好你?再說真正的土豪,大可在家請最好的醫護外加好幾個護工三班倒的照顧,還用來養老院嗎。可見選擇來養老院的,也不可能豪出天際去,大家都是千年的狐狸玩什麼聊齋呢。老C總結了,來這家養老院的都是經濟條件還算可以但居家養老都有困難的老人。特別是子女不在身邊,身體機能退化後,請普通的住家保姆難以應對各種突發情況而不得不選擇來養老院。所以,錢多的老人院方當然歡迎,但你不要指望因為錢多而獲得周圍老人的好感,如果自己無兒無女,或者兒女遠在他鄉很少回家探望的話,錢再多也一樣位於養老院內部鄙視鏈的底端。養老院裡老人之間的鄙視鏈很有意思,多子女的鄙視獨生子的,有獨生子的鄙視無子女的,子女在本地的又鄙視子女在外地的。
這一鄙視鏈產生的邏輯依據,就在於這位老人入院後獲得了多少親屬的探視。因為老人親屬的探視密度,與護工的服務質量及院方的重視程度達到了同頻共振。要知道養老院的護工也只是一個普通打工人,工作強度還特別大,一個護工要照顧多個老人,比如這裡4個床位配一個護工,但由於兩班倒,實際上每個護工當班是需要照顧8個老人的。這些工作包括但不限於給老人穿衣,餵老人吃飯,給老人洗澡,服侍老人換尿不溼,端屎端尿。雖然我們都以為護工提供服務,老人付出金錢,養老院監督服務質量,這個模式沒有問題。真實的人性是「久病床前無孝子」,所以不要奢望護工把一群病懨懨的老人當親爹親媽來孝順。現在的打工人都知道躺平這個詞語,都知道上班摸魚和划水這個梗。護工當然也懂,當他發現多餵你一口少餵你一口都是拿這麼多錢時,給你洗澡衝洗5分鐘和衝洗3分鐘都是拿這麼多錢時,給你穿衣服把紐扣扣滿和少扣一兩個扣子都是拿這麼多錢時。護工往往會選擇性地降低一些服務質量,讓自己的收入性價比變得更高,就和普通人上班摸魚划水是一個道理。你行動不便,和護工說想去趟廁所,護工裝作沒聽到,聽到了也說要你先等著,然後去幹其他事,過個半小時再來管你。比如,冷暴力。護工故意不跟老人說話,不給他好臉色。你想吃什麼東西,其他老人提出來了護工馬上就去拿了,你說了護工就說他還有事讓你等著。或者隨口指桑罵槐一句斷子絕孫的老東西,護工也不說罵的誰,但你知道。如果老人在外面有子女,起碼護工還會有所忌憚,知道他自己做得太過分,會有人來鬧,就會自覺收斂。但是,
基於同樣的道理,院方最重視的群體,往往是處於鄙視鏈頂端的那部分老人。因為頂端的人得罪了成本大,底端的人得罪了成本為0!可見這個鄙視鏈不是隨隨便便畫出來的。如今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是「不訴不理」,簡單地說就是「民不告,官不究」。如果一個老人連自理能力都失去了,他還有能力去狀告養老院嗎?當然沒有,所以如果老人覺得養老院對的服務對不起他給的錢這就只能靠子女維權了,所以沒有女子的老人,養老院又有什麼動力,對護工的服務質量進行高標準監管?作為院方來講,情況太惡劣的護工當然會被開除,可是新招來的人一樣會有類似的問題。不信你去人才市場看看護工的職業門檻有多高,你能找到什麼質量的員工心裡沒點譜嗎。這種情況,尤其是在養老行業,從來就不是個案,而是普遍性的現象。養老院基於安全等因素,通常都是半封閉的環境,除了子女,幾乎沒有人去那裡,形成了一個與世隔絕的小社會。從這個角度說,養老院裡那些無兒無女的老人,其實和學校裡面的「孤兒」沒有本質的區別,都屬於被欺負的對象。
在學校,父母是孩子的依靠。在養老院,子女其實就是老人的依靠。哪怕有些子女很混蛋,很不負責,但他是維權的直接受益人。也許子女沒有孝順的動力,但是卻有替父母維權的動力。越是混蛋的子女,戰鬥力就越強,父母出了問題,他們能把養老院訛到破產!從這個角度看,
老年人有子女的最大意義,就是出了問題,有人幫你喊冤,哪怕他僅僅是為了得一筆錢。處長不禁擔心起老領導的處境來。但老C笑著說他還算好,雖然女兒在國外但畢竟屬於有子女有監護人,進入養老院後,他讓自己的侄子定期來探望他。老C的侄兒是位輔警,以前還是靠老C幫忙才入的職,工作生活都是非常普通的一類人。老C把自己的一套小房子給侄兒一家居住,並承諾今後贈予他,前提就是侄兒能每周定期探視自己,而且一定要穿警服來,另外逢年過節接自己回家吃頓團圓飯,對侄孫的教育也是頗有資助。臨別時老C再次感謝我們能來養老院慰問他,聽了之前的介紹,才聽出這樣的感謝不是一句客套話。處長特意叫司機開車去大門等著,我和處長扶著老領導,慢慢地走過一段院內的柏油路,柏油路兩邊是修建整齊的草地,幾個坐著輪椅的老人在草地上安靜的曬著夕陽。回單位的路上,處長忽然說起,生二胎的政策出來很久一直沒有下決心要二胎,但今天養老院之行卻促使自己下了決心。從人性的角度出發,老C經歷的養老院鄙視鏈將來未必能改變多少,既然如此,唯有讓自己站到鄙視鏈的頂端去,利益的損失才能最小。
原來養兒防老,在農業社會,是贍養父母。而在工業社會,是去養老院看望父母。從這個角度來說,如今的大齡單身一族可要注意了,等你老到需要進養老院接受護理時,你就會明白:
年輕時沒有吃過育兒的苦,老了一樣要吃無兒的苦,只不過形式不同罷了。當然,本文無意渲染焦慮,生活的每一種選擇都應該受到尊重,特別是你深思熟慮後的選擇。羅曼羅蘭說過一句話:
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全文完,多謝大家閱讀,如果喜歡。請點讚和「在看」,歡迎分享給朋友。如果轉載本文,務必註明:「轉自微信公眾號:明窗邀華月1」。普通直男考上鄉鎮公務員後,桃花值被瞬間拉滿(相親指南六)
矮個子男公務員的相親鄙視鏈,身高重要還是編制重要?
公務員在一二線城市相親市場:備選的次優(相親指南一)
公務員相親指南二——體制內剩女的難題不是找對象,而是面對偏見
公務員相親指南三——體制內歧視單身汪嗎?想晉升的一定要看看
男公務員相親的高階演變:家有梧桐樹不愁鳳凰來(相親指南四)
哪類女公務員最容易嫁給有錢人(相親指南五)
剖析阿里女職員陪酒性侵醜聞,解讀相親市場女公務員為何最受青睞
明窗邀華月:資深寫手兼段子手,軍事歷史政治愛好者,喜歡啥就會寫點啥。
關注本公眾號,回復「公考」查看解讀公務員考試系列文章;回復「選調生」查看解讀選調生系列文章;回復「工資」 查看體制內工資系列文章;回復「相親」查看公務員相親系列文章;回復「晉升」查看公務員晉升內幕;回復「乾貨」查看各部門及崗位介紹;回復「雜談」查看各類犀利時評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