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眼瞼美學功能單位非常重要,手術應改善眼瞼與面頰連接處的外觀,所以應該把該區域視為一個整體。根據下瞼深面解剖結構的具體情況,可呈現出不同的下眼瞼和淚溝畸形,如下瞼凹陷、黑眼圈、淚溝凹陷、眶脂肪疝出和皮膚鬆弛等(圖1a-e)。如果對眶周老化的情況處理得當,其實主要是容積的恢復和組織的重分布,對於年輕化效果是非常好的,這兩天也正好看了一篇文獻,結合自已的一些淺見,總結在下面,希望對年輕的醫生朋友有幫助。
圖1不同臨床病例。a:下眼瞼凹陷、黑眼圈; b:明顯的淚溝畸形(注意:畸形始於內眥,累及下眼瞼和瞼頰連接處的內1/3); c:淚溝畸形,下眼瞼凹陷,眶內脂肪疝出和黑眼圈; d:淚溝畸形,眶內脂肪疝出和皮膚鬆弛; e:完全型淚溝畸形,眶內脂肪疝出和皮膚鬆弛。
由於下瞼與瞼頰連接處的解剖結構是連續的,因此在臨床上將其作為一個單元進行描述和處理。
下眼瞼解剖
下眼瞼可分為前後兩層,前層包括皮膚和眼輪匝肌的瞼板部和眶隔部,後層包括瞼板、眶隔、下瞼板肌和瞼囊筋膜(圖2) 。
圖2右下眼瞼瞳孔中線矢狀截面圖(右視圖)。注意下眶緣上方在皮膚的投影位於淚溝的顱側。淚溝可因眶內脂肪的疝出而加重。
皮膚
下瞼皮膚是人體中最薄的,平均為0.82±0.21mm。在外側下瞼可觀察到薄薄的一層皮下脂肪,而在下瞼內側和淚溝處沒有。此處眼輪匝肌表面的皮膚幾乎是半透明的,一些作者將此處的丁達爾效應歸因於是淚溝呈藍色外觀的原因,這也可在該區域內側的鼻側壁上觀察到(圖3a,b)。上頰部的皮膚(顴脂墊,也叫頰內側淺脂肪室)比下瞼的皮膚厚,皮下有明顯的脂肪組織。這種上頰部與下瞼兩種皮膚間的差異突出了瞼-頰交界處的畸形。隨著老化進程,下瞼外側皮下脂肪減少或缺失,這會加重瞼顴溝畸形,導致眶周凹陷和瘦骨嶙峋的面容。
圖3男性頭部標本的解剖:a:眼瞼和頰部皮膚之間皮膚質量、厚度和質地的差異; b:去除皮膚後顯示眶隔前眼輪匝肌表面沒有皮下脂肪。在眶部肌肉表面有明顯的皮下脂肪(紅線)。這叫頰內側淺脂肪室(顴脂墊)。
在下瞼和瞼頰交界處可觀察到三個皺摺(圖1a-e)。最上的叫下眼褶皺,通常在臥蠶下,下瞼睫毛部分覆蓋,被認為是瞼板下緣與下瞼縮肌相接之處。另外兩個皺摺,內側是淚溝,其下端為角靜脈的位置。外側為眶顴溝或瞼顴溝或瞼頰交界處。
眼輪匝肌
眼輪匝肌是薄層圍繞眼眶呈同心園排列的肌肉,可分為3部分:眶部、眶隔部和瞼板部(圖2)。由來自面神經的額支、顴支和頰支支配。一些肌纖維含有結締組織纖維,這些纖維與眶緣的骨膜混合,形成輪匝肌支持韌帶(圖3b)。在淚溝區域,肌肉牢固地附著在骨骼上,形成淚槽韌帶(圖4)。眶部肌肉的收縮導致強迫和自願性的眼瞼閉合,即擠壓和眨眼,而眶隔部的肌肉從眶緣到瞼板,內側達淚後棘(這部分叫Jones肌肉),眶隔部肌肉收縮導致規則和自願的眼瞼閉合,即眨眼。
圖4眼輪匝肌通過眼輪匝肌支持韌帶固定在骨上。在內側部分,肌肉牢固地附著在骨骼上。這裡是輪匝肌支持韌帶和顴皮韌帶的會聚區域。角靜脈位於鼻頰溝水平,處於淚槽韌帶下方。在鼻頰溝與淚槽韌帶的位置之間,可以在臨床上識別淚槽畸形和「黑眼圈」。
瞼板部的肌肉覆蓋在瞼板上,其收縮導致眼瞼的水平移動和維持眼瞼與眼球的穩定接觸。這部分肌肉纖維附著於前後淚棘,與淚囊筋膜、內眥韌帶深支和Horner瞼板張肌深層形成淚囊隔膜。根據Jones和Wobig的理論,Jones和Horner肌肉收縮,眼瞼閉合,在淚囊中形成負壓。
眼輪匝肌支持韌帶
在骨性眶緣的上、下緣的前面,眼輪匝肌支持韌帶使眼輪匝肌與骨性眶緣形成連接(圖5)。在瞳孔中線水平的外側,肌肉和骨骼之間的連接寬而牢固,稱為眶外側增厚區(圖6)。在眶下外側部分,眼輪匝肌支持韌帶分成兩層,向內在淚槽區融合成一層韌帶,此處叫淚槽韌帶,最後止於內眥韌帶(圖7)。
圖5眼球外側緣矢狀截面。顯示下眼瞼和瞼頰交界處。
圖6右下眼瞼和瞼頰交界處解剖。眼輪匝肌支持韌帶的外側部分和眶外側增厚區將眼輪匝肌和眶緣牢固連接。粘附位置比眶緣低幾毫米,使眼瞼的外側部呈現骨性外觀。
圖7左眶周解剖,眼輪匝肌和眶隔膜已去除。淚槽韌帶止於內眥韌帶近側。外下虛線表示眶外側增厚區和眼輪匝肌支持韌帶的外、下部分。
眶隔
眼輪匝肌支持韌帶附著在下眶骨的前方,眶隔膜起於眶緣上方,垂直向上,在年輕人中,與眶底形成90度角(圖2,5,7)。隨著老化進程,也包括骨質吸收,這個90度角會發生改變,從而導致眶內脂肪的假性疝出。
眶隔膜是一薄層的纖維結締組織,將眶內、外結構分開,這對防止感染和血腫的擴散有重要意義。隔膜在瞳孔中線外側較厚,在內側較薄。在它附著於瞼板下緣前,眶隔膜與下瞼板肌和瞼囊筋膜融合(圖2,5,7)。在內側,眶隔膜與表面的眼輪匝肌眶隔部一起內行,主要止於後淚嵴,在外側止於眶外側結節。
瞼板
瞼板與內、外眥韌帶一起對於維持下眼瞼的位置和功能至關重要。下瞼板在瞳孔中線處寬約4至5mm,其內面形狀與眼球曲度相貼合(圖8)。在下緣可以找到眶隔和下瞼縮肌的附著部,在上緣可識別呈垂直排列的瞼板腺。其分泌孔位於灰線後、黏膜皮膚交界處之前,清晰可見。瞼板深面覆蓋有結膜,並通過內、外眥韌帶錨定在眼眶的內側和外側骨面。
圖8右下瞼和瞼頰交界處的解剖。瞼板前輪匝肌去除,暴露下瞼板。
內眥韌帶(MCT)由上瞼板和下瞼板的上、下支組成,位於眼輪匝肌的深面、結膜淺表(圖7)。MCT在眼眶內側的止點有3部分:深部在淚小管後面,附著於淚後嵴,延伸並附著在後淚點上;淺部位於淚囊和淚小管的表面,附著於上頜骨淚前嵴的前部和上部;上支撐部位於其他部分的前面,附著在額骨的眶突。在這3個部分中,淺部成為內眥角的主要支撐結構。
外眥韌帶(LCT)跟MCT類似,通過上和下瞼板的腳形成,止於眶外側結節的骨面,也稱為Whitnall's結節。上、下眼瞼輪匝肌的瞼板部附著於LCT,提肌腱膜的外側角與其纖維相融合。與LCT一起,外側check韌帶、外直肌結締組織鞘、Lockwood懸韌帶和Whitnall韌帶與LCT一起,形成一寬約10mm的止點,止於眶外側結節(圖2,9)。
圖9左側眶骨。
下瞼後方的眶內脂肪墊
下瞼眶隔後有3個眶內脂肪墊:鼻側、中央和顳側(圖10)。鼻側與中央通過下斜肌分開,中央通過Lockwood韌帶的弓形擴張部與顳側分開,Lockwood韌帶是眼球的下懸吊韌帶(圖10)。與眶外脂肪相比,眶內脂肪看起來更橙黃且更堅實,該脂肪現被分類為內臟白色脂肪組織。
圖10 左下瞼眶內結構:三個眶內脂肪墊:鼻側、中央和顳側。
下瞼的神經
外眥以內的下瞼和瞼頰交界處的感覺神經支配是上頜神經的一個分支—眶下神經(源自三叉神經),從提上唇肌和提口角肌之間的眶下孔出來。外眥外側由顴面神經支配(三叉神的上頜神經分支)。
眼輪匝肌的運動由面神經的頰、顴和額支提供,即7號顱神經(面神經)。下瞼縮肌的運動由動眼神經(第三對顱神經)的分支支配,該分支行經海綿竇的內側壁之後經由眶上裂入眶。
下瞼和瞼頰交界處的血管
動脈
為該區域提供動脈血供的主要動脈是面動脈、角動脈、眶下動脈、眶顴動脈、面橫動脈和顳淺動脈的前支(圖11)。所有這些動脈都是頸外動脈的末端分支,並且具有高度變化,在下瞼形成動脈叢,其主要有下內側瞼動脈和上內側瞼動脈為代表(圖12)。
圖11右面動脈灌注造影劑後的對比增強CT血管造影。注意與頸內動脈系統相交通的面部和眼眶周圍區域的動脈網絡的密度。
圖12紅色染料灌注頸總動脈後右眶周區域解剖。注意密集的眶周和瞼動脈網絡。
瞼動脈也從頸內動脈的分支接收血液(圖11)。這些吻合由淚腺動脈、鼻背動脈、篩前和後動脈形成,它們均通過眼動脈連接。在頸內動脈狹窄的情況下,血流可逆流,頸外動脈的分支經這些吻合,通過眼動脈保證腦灌注。
靜脈
下眼瞼和瞼頰交界處的靜脈血通過角靜脈和鼻外側靜脈經面靜脈引流,也可通過上、下眼靜脈進入海綿竇或翼靜脈叢。其他靜脈引流通路還有額中央靜脈、前哨靜脈和顳淺靜脈。在眼輪匝肌下脂肪(SOOF)的下內側壁,可看到角靜脈,該靜脈在鼻頰溝的水平走行於提上唇肌淺面,在到達內眥之前與下眶緣的距離為4mm。
圖13.左面靜脈灌注造影劑後的對比增強CT血管造影。注意與顳靜脈和眶內靜脈的連接。
淋巴系統
眼瞼的淋巴回流分為淺和深兩個系統。淺淋巴系統引流皮膚和眼輪匝肌,深部系統引流瞼板和結膜。瞳孔中線內側淋巴引流到下頜下淋巴結,外側到耳前和深部腮腺淋巴結。
瞼頰交界處解剖
在脂肪再分布過程發生之前,年輕人的瞼頰交界處的外觀不那麼突出,下瞼到面頰的過渡是非常平滑的。兩者雖然有眼輪匝肌支持韌帶分開,眼輪匝肌從眼瞼一直延伸到面頰區域,與淺表肌肉腱膜系統(SMAS)屬同一層結構(圖2)。在眼輪匝肌淺面,可以看到淺脂肪室,頰內側淺脂肪室(也稱為顴脂墊)在下瞼的外側,鼻唇淺脂肪室在內側。鼻唇脂肪室通過淚槽與下瞼的內側分開,鼻頰溝就成了淚槽和鼻唇淺脂肪室的上緣之間的分界。這兩個淺脂肪室(鼻唇與頰內側)之間的三角形空間的大小隨著年齡的增加、頰內側皮下脂肪的容積減少、鼻唇脂肪室向下移位而增加。可以用軟組織填充來重新恢復和塑形該區域。
在眼輪匝肌的深面,眼輪匝肌下的脂肪(SOOF)上界為眼輪匝肌支持韌帶,下界為顴皮韌帶(圖14)。在這個深層脂肪室向外通過顳部隧道可到下顳隔,下顳隔上界為眶外側增厚區,下界為McGregors片。SOOF向內側延伸至瞳孔中線內側2-4mm,此處即為淚槽的深部外側邊界。(請注意,淚槽僅由3層組成:皮膚、肌肉和骨膜)。因此,SOOF有兩個子室,即內側和外側SOOF,顳深筋膜淺層將SOOF與顴前間隙分開,該間隙內含最深面部脂肪(圖15)。有人認為,這個深筋膜與眶隔膜相延續,但仍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圖14. 左眼眶周圍深部脂肪室,位於眼輪匝肌的深面。SOOF:眼輪匝肌下脂肪;ROOF:眼輪匝肌後脂肪; OOM:眼輪匝肌。
圖15外側和內側SOOF。顴前間隙和深脂肪室位於SOOF深面。
結論
熟習面部解剖結構的分層,醫生就可以進行安全有效的手術和微整治療。了解下眼瞼和瞼頰交界處的解剖結構非常重要,尤其是在處理面部老化時。根據每位患者的具體畸形指導治療:
1型畸形:非手術技術,即微創方法(如軟組織填充物);
2型畸形:非手術或手術;
3型畸形:手術,手術要注意保留眼輪匝肌的功能,可通過預防性的眥固定來防止眼瞼退縮。對於任何3型畸形,術前均應進行細緻的臨床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