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迷上了咖啡後,每到一個地方必定要轉咖啡館,來了北京也不例外。還真有一家很特別的咖啡店,不裝逼還生意火一塌糊塗。
話說不裝逼為毛要去咖啡館(完全木有貶義,裝逼是人類的正常需要)?畢竟咱們有喝咖啡習慣的不多(不包括有海外生活經歷的人),飲食文化裡面沒有咖啡這個東西。這和歐美不一樣,他們從小就喝,和吃飯差不多,一天不喝就難受。但咱們不一樣,幾千年不喝咖啡活的好好的。
直到我遇到了barista,北京五道營胡同一家只有15平米的咖啡店,貌似在北京算是最小的吧。生意好到只能坐在外面臺階上喝,裡面別說座位了,站都站滿了。這是什麼節奏啊?生意好到爆。大冬天的,外面多冷啊。裡面倒暖和,問題一手抱著衣服,一手拿著杯子,都騰不出手拍照刷圈。我點了一杯拿鐵,咋說呢,如果滿分10分的,這杯拿鐵能8分,算不上頂級的一杯咖啡(當然穩定出品8分也是相當很不錯的)。再看看咖啡店的機子,真心不是牛逼機子,兩三萬的咖啡機,開店的話只能算一般。
所以我很好奇,不裝逼,不小資,沒有牛逼機子,咖啡本身也算不上頂級,一家刷不了圈的咖啡店為毛這麼火?
後來了解了之後,決定寫這篇文章,因為發現這家咖啡店有獨到的地方:氛圍(寫到這,忽然想起老羅的錘子手機,賣的是情懷,羅粉不要拍我啊)。
想想我們之前去的咖啡店,比如星巴克,你會和店員聊天嗎?不會。點了咖啡後,自己找個位置,該幹嘛幹嘛。店員在櫃檯裡面忙活,離你的位置八丈遠,大聲喊未必能聽到,還聊天呢,不給你白眼就不錯了。你會和旁邊的客人聊天嗎?應該也不會,大家一般也是各忙各的,除非有事,比如挪個凳子啥的,否則和陌生人說話有點怪。
來到barista,完全顛覆了曾經咖啡館的概念。首先從裝修上看,只有吧檯的六個座位,其他沒地做(當然15平米實在也沒地了)。這樣的座位設計,客人就可以面對咖啡師,方便聊天。而且和鄰桌也很近(簡直就是挨著),這得感謝地方小。誰說話都容易插一嘴,時髦的說法是:存在感比較強。咖啡師校長說如果咖啡館面積大了,座位就會鬆散,氛圍就沒有了。靠,原來15平米的咖啡館是故意啊。。。
感覺這裡吧,不像是一個咖啡店,更像一個社交場合,很容易交到朋友。我第一次來這裡,覺得受到兩位咖啡師溫暖的接待。請注意溫暖兩個字,不卑不亢,平等友好,親切但又不是過分熱情。不覺得咖啡師是在做生意,而是在和我交朋友。
店裡有兩個咖啡師(也是咖啡店老闆之一,老闆比較多),校長和彬彬。校長是悶騷,彬彬是話嘮。校長負責裝酷,彬彬則是誰都可以打成一片。咖啡店生意火爆,這兩位功不可沒。
其實和人聊天這事,是我的強項,不然也不會寫了這麼多文章。所以我問了咖啡師很多問題,他也做了友好的解答,這事並不奇怪。但是和周圍客人友好的氛圍,這是我沒有想到(大城市的人比較冷漠,你懂的)。比如我在詢問北京有哪些咖啡館,旁邊立刻就有人過來說哪家比較好,如數家珍和我介紹。那感覺有點像在青年旅舍。大家消除了戒心,有個共同愛好,沒有利益關係,人和人之間信任忽然重生了。。。這是我非常喜歡的一種感覺,也是只有旅行途中才有的感覺,居然在一家咖啡館也存在著。這也是以後去了多次的原因。
我一直想弄明白為毛他們店會有這樣的氛圍。於是我和校長探討起咖啡經營的問題,校長有翻話很打動我。他說:咖啡不是個高大上的東西,說白了就個餐飲業,不用把自己整的那麼高端。而且我們就是個社區咖啡店,附近住的上班的,來了就是為了聊個天,誰還圖你這杯咖啡啊。所以我們在挑咖啡師時候,注重的是咖啡以外的東西,做咖啡這事很容易,可以教。但咖啡以為的東西是自身的,教不會的。
這話我回味了很久,然後腦海中浮現了各種咖啡館,不愧外號校長啊,給我上了一課。還真沒有這家咖啡這麼經營的,不信,你想想你去過的咖啡館,這種類型的,還真找不著。社區咖啡館,本身提供不錯的咖啡,同時也是附近居民的社交場所。從營業面積到裝修到咖啡到咖啡師,全部都是同一個理念。忽然有種社會在進步的感覺,畢竟多了一種咖啡館形式,作為消費者多了一個選擇。據說是他們的澳洲老闆提出社區咖啡的觀念,好吧,也算是引進外援的收穫了。
本身我們的需要就是多方面的,比如有喝咖啡習慣就需要一杯好咖啡;也有需要刷圈的,必須要環境好拉花好;也有需要社區氛圍的,來聊天的。不是說哪種最好,只是說青菜蘿蔔各有所愛。
相信這種社區咖啡以後會越來越多,大家也看到了barista的成功。我們需要星巴克,需要小清新,也是需要社區咖啡館。如果你來北京旅行,建議你去五道營看看,本身也是新興的小資一條街,個人覺得比南鑼鼓巷逼格高。當然必須去brista ,新型的社區咖啡館,相信你會受到溫暖的接待,也相信你會喜歡他。
原創旅行文章、照片,所有留言、提問人肉回復。
歡迎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帳號:
碼語者和傑妮 (長按可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