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有什麼特別的神秘性嗎?它一面是天道,一面是人道

2020-12-21 富春之道

《中庸》 在儒家的智慧中具有特別的意義,人們甚至認為它是孔門傳授的心法。但它不是禪宗的不假文字,以心傳心,一種心靈覺悟的法門,而是儒家豐富而複雜的學說的中心和內心。這在於它是儒家的道論,是孔子的學生們所不可得而聞的性與道。因此,它不僅成為了新儒家最重要的經典之一,而且也為中國歷史上的道家和佛家所重視。

人們一般認為,《中庸》的基本內容就是中庸和誠,但這並沒有切中它的核心。《中庸》最根本的旨意是闡釋道自身及其表現。中庸和誠並不是道的眾多特性中的兩種特性,而是道自身的本性。這意味著,道就是中庸,道就是誠。作為如此,道一方面顯現為天道,另一方面顯現為人道。當從人道盡天道時,人也就是行走在中庸之道和誠之道上,並能達到理想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道是中國智慧的核心語詞和根本主題,儒道禪在不同方面對於它都進行了揭示。但《中庸》對於道有獨特和具體的說明:「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此處的天並非只是天空,而是天然、自然。命是命定和命運。天命是自然的規定和安排。但它不是作為一個獨立的實體外在於事物,而是內在於事物,就是事物自身自然而然的本性。

但性不僅是物之本性,而且也是人之本性。沿著本性所敞開的道路而行正是道。在這樣的意義上,道不僅具有名詞的特性,而且也具有動詞的特點。道不僅是道路,而且也是行道,也就是開闢道路和行走道路。就行道自身而言,不僅天行其道,而且人也行其道。這就表明,道包括了天道和人道,是這兩者的結合和聚集。

但修道主要不是天道,而是人道。它強調人們不僅要行道,而且還要以道來教化和教育。但道之教是以道的思考和言說為基礎的。因此,道自身必須在人的思考和言說中表現為教理,人們才能教育和教化。基於上述分析,《中庸》對於道的理解為:道是自然的本性;一方面是天道,另一方面是人道;人要行走在道上。

與一般對於道的論述不同,《中庸》特別突顯了道的神秘性。神秘一般是指事物是神奇的和秘密的。所謂神奇,意味著它非同尋常;所謂秘密,是指它不可知曉。道如同「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天在運行,但它沒有聲音,沒有氣味,是不可感知的。天自身的顯現就是遮蔽。道也如此。它沒有聲色,故不能聽見和看見。雖然道是存在的,但它自身卻如同虛無。然而,這個虛無的道確是真實存在的。

不過,道的這種神秘性並非立於彼岸世界,而是就在此岸世界。如果道就在彼岸世界的話,那麼它就與人沒有任何關聯。它既非平常的,也非神秘的。不如說,它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道的神秘性就在於它立於此岸世界的平常性。

一方面,道是慣常的和熟知的,無處不在,且無時不在。另一方面,它又是隱蔽的、無形的。道是一個熟悉的陌生者,或者是一個陌生的熟悉者。這就是道的神秘之所在。《中庸》認為,道的特性如同鬼神的特性一樣。「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鬼神雖然是天地間的一些存在者,但它們是一些特別的存在者。鬼是不死的死者,神是永存的在者。它們雖然伴隨人類,但從來是不可見的和不可聞的。儘管如此,但鬼神時時處處發生作用,給人帶來幸運或者厄運。這使人不得不相信它的存在。道也是如此。它在遮蔽中顯現自己。

道不僅是神秘性和日常性的統一,而且也是有限性和無限性的統一。我們可以用天地間的存在者的特性來說明天地之道的本性。天地間的任何一個存在者,就它們自身的存在而言,都是有限的,甚至是唯一的,如一片天、一塊地、一顆石、一珠水;但就它們作為一個整體而言,都是無限的,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是無法估量的。

這種無限並非如同虛空一樣是一種空的無限,而是一種對於有限性的克服,成為了非有限性的存在。「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二,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道自身是一,但生出多來。在這樣的意義上,它在空間上是最大的,在時間上是最久的。作為如此,道自身超出了任何有限的空間和時間。

道的上述特性已經包含了它和人的關係。道作為其自身是道,人作為其自身是人,道與人是不能簡單等同的。但道必須走向人,人也必須走向道。惟有人,道才能顯示出來;同時,惟有道,人才能有道可行。道在根本上是人的道路,故它不是外在於人的,而是內在於人的。「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道既然是人之道,那麼它與人是親近的,而不是遙遠的。如果道相距遙遠的話,那麼它就不是人之道,不能構成人的規定性。

作為人之道,道與人也是不可分離的。「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人與道始終是共在的。如果道可以與人分開的話,那麼它就成為了人的身外之物,是可以被人利用或者是被拋棄的工具。但這種與人不可分離的道對於人究竟意味著什麼?道是一般事物的規定性,它使一個事物成為一個事物。同時,道也是人的規定性,它使一個人成為一個人。這也就是說,作為一個人就是一個有道的人,而不是一個無道的人。

本文作者系武漢大學哲學教授,著有系列學術專著「國學五書」(《論國學》、《論老子》、《論孔子》、《論慧能》、《論儒道禪》,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與發行)。本文圖片來源網絡,標題為編者所加。

相關焦點

  • 天道酬勤、地道酬德、人道酬誠、商道酬信
    老子講天道,孔子講人道,此外還有地道、商道......不同的領域講究不同的「道」,作為世人的我們又該遵循什麼樣的道呢?天道酬勤天道酬勤,源於《周易》卦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太上感應篇》有云:「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世人的禍福,全是自己感召來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 天道、地道、人道的秘密,大悟之人的訣竅!
    天道虧盈益謙,地道變盈流謙,鬼神害盈福謙,人道惡盈好謙。天道、地道、鬼神之道,人之道,可以說都在一個「謙字」裡了。謙卦是《易經》之中唯一一個六爻全吉的卦象。其所作所為天地人神共佑助之,故能「亨通」,這就是中國人為何將謙虛視為美德的原因所在。《周易》上說,謙謙君子,卑以自牧。牧就是守,卑以自牧謂以謙卑自守。一個君子應該以謙卑的姿態守住低處。老子《道德經》中說,「上善若水」。水總是往低處流。「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 中庸作為天地萬物的本體,其實現的順序和過程,就是中庸
    《中庸》探討了道的一般本性,但它認為其一般本性不是其他什麼,而就是中庸自身。因此,道不是此種道或彼種道,而就是中庸之道。 但在日常語言中,中庸常被誤解。它一般被認為是一種沒有是非判斷的折中的態度,或者是一種平常的和平庸的狀態。總之,中庸的日常用法並不具備積極的意義,而只有消極的意義。
  • 一個人做事不偏激,就算是奉行中庸之道了嗎?
    《中庸》這本書的開篇第一章,就講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再看「和」,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是說人的情感如果需要外露,那麼應該有節度,有分寸。我們把「中」與「和」對比來看,就能更易理解,「中」,是講人的一種自然狀態,天然狀態,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具有自然屬性,「和」,是講人的社會屬性,情感難免有外露之時,這個時候就要遵循適度原則,才能在社會生活中既保持本真的一面,又能融入生活,遊刃有餘。
  • 《周易》的主題是什麼?兩千多年前的這條筆記只用一句話就概括了
    它來自一個戰國時代的人。而且這個讀易之人,毫無疑問是屬於思孟學派的學者。(有關這一點,詳見本號系列文章。)說到思孟學派,他們口中的「天道」和「人道」有著極其明確的定義,那就是「誠」。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
  • 平常適中的中庸之道
    《中庸》是儒家四書之一,歷代先賢多有注釋,我才疏學淺,修行修身沒有什麼成就,今不自量力,以一個平常老百姓的身份,用平凡的角度去詮釋中庸之道!「中庸」的「中」字,我覺得就是中心的意思,位置最中間最顯要,相當於易經六爻卦中的「二爻」與「五爻」!
  • 你對於《中庸》中的,中庸之道與君子常體是如何理解的
    《中庸》是中國古代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原屬《禮記》第三十一篇,其內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把「誠」看成是世界的本體,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並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
  • 龍與天道人道孔子荀子對龍文化的拓展-姚海濤
    孔子、荀子在龍的具體形象方面並無建樹,其主要貢獻在龍與天道、人道的理論貫通與文化塑造方面。其對龍文化的新推拓主要體現在龍德與天道方面,具體闡發了龍之德的三個方面,即神聖之德、玄妙之德與君子之德。龍德與人道中蘊含了龍之善惡,以龍喻君子、聖人、君主,龍與人間社會之禮三個層面。
  • 揚之水:「一面之瓷」與「一面之詞」
    只是大英博物館藏品太多,以近乎堆放的方式陳列於展櫃,常常只能看到器之一面。因此歸來後見到霍吉淑《大英博物館藏中國明代陶瓷》(故宮出版社,2014年),不免十分欣悅,頗有找到另一「面」的感覺,雖然展卷之後發現多數仍是「一面之瓷」,但還是大有獲益。此著英文版出版於2001年,「為國外學者研究中國古代陶瓷的代表作之一,學術參考價值極高,一經面世,幾近脫銷」(《中文版說明》)。
  • 不經世道考驗,不懂中庸之道
    一年有四季,有春天的泥濘,夏天的芳華,秋天的風霜,冬天的白雪。少年人的幻想,青年人的張揚,幻想和張揚有生命活力,卻缺少生命應對磨難的厚度。人到中年,要懂中庸之道。一片片黃葉飄下,又是一個秋天到了,總有一個聲音在追問自己,可知道什麼是中庸?
  • 《道德經》中這3個成語,說透了天道,地道和人道的秘密!
    「自知」是「知人」的基礎,要了解別人,首先要對自己要有深刻的了解。所有人中最方便、最容易了解的人就是自己。但是最難透徹了解的也是自己。一面鏡子,可以照盡天下萬物,卻獨獨照不到本身。如同人往往在評論起別人時頭頭是道,卻不能對自己做出正確的客觀評價。
  • 衣櫃能做成一面鞋櫃一面衣櫃嗎?有何優缺點?要注意什麼?
    想一面做鞋櫃,一面做衣櫃,這樣做有什麼優缺點嗎?關於在家裡安裝時,一面做成鞋櫃,一面做成衣櫃,這樣做有什麼優缺點?家居雜壇認為我們首先應該了解一下衣櫃的安裝方式以及衣櫃存在的特點,之後我們再來分析一面做出鞋櫃,一面做衣櫃是所存在的優點和缺點。
  • 人生是減法,見一面就少一面,哪有什麼來日方長
    意外藏在一個我們看不見的地方,像一隻黑暗之手,你永遠猜不到它將在哪一天伸向哪一個人。或許,生命本就是一個走向死亡的過程,我們並不害怕意外,不害怕生死,可是,你想過沒有,意外或者死亡,對於被扼制的人來說並不可怕,因為它們折磨的,永遠是活著的人。
  • 食為先的中庸之道:香乾炒雞丁
    提到中庸二字,人們往往認為指的是《中庸》這本書。其實,中庸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更多的時候其實指的是一種智慧,所謂「中庸之道」是也。「中庸」一直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觀念,它的智慧一直受到歷代聖賢的推崇。近年來,如此優秀的文化思想被世俗的人們把它理解為「牆頭草哲學」、「和稀泥派」、無原則的濫好人、滑頭狡詐的處世之道等等。其實不然,中庸不是折中更不是「兩面派」,中庸應該是是合適的極致。有些事情做3分就夠了,你就做3分,有些事情做7分合適你就做7分。而不是什麼事情都做5分。
  • 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中庸之道嗎,如何才算把握了中庸
    另外,需要強調的是,儒家思想一直不是一個固定僵化的學問,它的內容也在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被漸漸豐富。這裡雖然以中庸為儒家思想精髓,但並非表明儒家精髓僅指中庸思想,這一點需要大家注意。1、儒家精髓之中庸:何謂中庸關於「中庸」的的含義,在《論語》中有比較清晰的記錄:孔子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 一面天堂,一面地獄,一座沙漠之城竟有如此獨特的魅力
    有人稱它為「沙漠之城」、「結婚之都」、「欲望之都」、「賭博之都」、「自殺之都」,一面天堂,一面地獄,這座沙漠之城究竟擁有怎樣傳奇的魅力呢?拉斯維加斯,一座充滿傳奇氣息的沙漠之城。拉斯維加斯於1905年建市,地處美國內華達州沙漠邊緣,周圍均是荒涼的石漠和戈壁,而拉斯維加斯是周圍唯一的有水源的綠洲,就是這唯一的綠洲被墨西哥的商人發現,後來在此群居,慢慢形成小鎮,發展到如今成為內華達州最大的城市。雖然它屬於亞熱帶沙漠氣候,特別是夏天沙漠氣候體現比較明顯,但好在四季分明,春季和秋季氣候怡人,冬季平均溫度也在15度左右,很少有非常惡劣的天氣。
  • 老子:流傳千年3句話,讓你悟透「天道、地道、人道」,說透天規
    其實這裡面有著很複雜的人物關係,民間很多人認為老子是太上老君的化身之一,主要原因是老子的《道德經》裡藏著「天道、地道、人道」的奧秘,讓人實在是覺得不可思議了。大家可以看看其中流傳千年的三句話。道也沒有什麼可取法的對象,因為萬事萬物都在道的海洋裡。天地的運行是最接近於「自然」的,魚在水裡暢遊,鳥在天空飛翔,花開了花又落…日月交替,寒來暑往,四時運行…天地萬物似乎都接受著一個神秘力量的安排,一切都是井井有條。
  • 不能脫離心性而言天人之道(儒家心法《性自命出》分章解之一)
    它以性為中心,討論了性與物,即心與境(勢)之間的關係。這是因為性是由人道至天道的中間環節,我們不可能脫離心性而言天人之道。 表面看來,本篇的作者沒有如《五行》篇一樣言及天道,事實上也是從人道而天道。因為在《大戴禮記•本命篇》中孔子論命時曾說「分於道謂之命」,命源於天道,明矣。 孟子講修身以俟命,其理路也是「盡心-知性-知天」。
  • 一面泡腳一面學習
    我讓她連續泡腳三晚,她很快便好了,免了尋醫問藥之煩。     我也可以一面泡腳,一面翻翻閒書。這樣,我的看書時間又相對充裕起來了。真是一舉兩得。      而今晚,我是一面泡腳,一面敲著這些字。我知道這樣不好,因為睡前是不宜看手機的,自然也不宜對著電腦。但就當偶破例一次吧!     今晚泡腳也有點晚了。小小的一點決定,執行可真不是那麼容易。
  • 商道即人道,即「中和」之道
    中 和孫過庭在他的《書譜》當中有這樣的論述,「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後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這裡強調的通匯之際「人書俱老」的狀態便是中國書法的「中和」之美。筆者以為,這種創新創造的精神值得嘉賞,但創新創造並非差強人意的隨意搞怪,如果脫離了最根本的「中和」之美,僅僅靠所謂「新理念」和「新概念」譁眾取寵,其結果是顯而易見的。中國的藝術如此,哲學智慧亦如此。「中」者,度也,去兩端,執中央,與儒家「中庸」的思想是一回事,我們國家的名字就叫「中」。「和」者,合也,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