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 在儒家的智慧中具有特別的意義,人們甚至認為它是孔門傳授的心法。但它不是禪宗的不假文字,以心傳心,一種心靈覺悟的法門,而是儒家豐富而複雜的學說的中心和內心。這在於它是儒家的道論,是孔子的學生們所不可得而聞的性與道。因此,它不僅成為了新儒家最重要的經典之一,而且也為中國歷史上的道家和佛家所重視。
人們一般認為,《中庸》的基本內容就是中庸和誠,但這並沒有切中它的核心。《中庸》最根本的旨意是闡釋道自身及其表現。中庸和誠並不是道的眾多特性中的兩種特性,而是道自身的本性。這意味著,道就是中庸,道就是誠。作為如此,道一方面顯現為天道,另一方面顯現為人道。當從人道盡天道時,人也就是行走在中庸之道和誠之道上,並能達到理想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道是中國智慧的核心語詞和根本主題,儒道禪在不同方面對於它都進行了揭示。但《中庸》對於道有獨特和具體的說明:「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此處的天並非只是天空,而是天然、自然。命是命定和命運。天命是自然的規定和安排。但它不是作為一個獨立的實體外在於事物,而是內在於事物,就是事物自身自然而然的本性。
但性不僅是物之本性,而且也是人之本性。沿著本性所敞開的道路而行正是道。在這樣的意義上,道不僅具有名詞的特性,而且也具有動詞的特點。道不僅是道路,而且也是行道,也就是開闢道路和行走道路。就行道自身而言,不僅天行其道,而且人也行其道。這就表明,道包括了天道和人道,是這兩者的結合和聚集。
但修道主要不是天道,而是人道。它強調人們不僅要行道,而且還要以道來教化和教育。但道之教是以道的思考和言說為基礎的。因此,道自身必須在人的思考和言說中表現為教理,人們才能教育和教化。基於上述分析,《中庸》對於道的理解為:道是自然的本性;一方面是天道,另一方面是人道;人要行走在道上。
與一般對於道的論述不同,《中庸》特別突顯了道的神秘性。神秘一般是指事物是神奇的和秘密的。所謂神奇,意味著它非同尋常;所謂秘密,是指它不可知曉。道如同「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天在運行,但它沒有聲音,沒有氣味,是不可感知的。天自身的顯現就是遮蔽。道也如此。它沒有聲色,故不能聽見和看見。雖然道是存在的,但它自身卻如同虛無。然而,這個虛無的道確是真實存在的。
不過,道的這種神秘性並非立於彼岸世界,而是就在此岸世界。如果道就在彼岸世界的話,那麼它就與人沒有任何關聯。它既非平常的,也非神秘的。不如說,它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道的神秘性就在於它立於此岸世界的平常性。
一方面,道是慣常的和熟知的,無處不在,且無時不在。另一方面,它又是隱蔽的、無形的。道是一個熟悉的陌生者,或者是一個陌生的熟悉者。這就是道的神秘之所在。《中庸》認為,道的特性如同鬼神的特性一樣。「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鬼神雖然是天地間的一些存在者,但它們是一些特別的存在者。鬼是不死的死者,神是永存的在者。它們雖然伴隨人類,但從來是不可見的和不可聞的。儘管如此,但鬼神時時處處發生作用,給人帶來幸運或者厄運。這使人不得不相信它的存在。道也是如此。它在遮蔽中顯現自己。
道不僅是神秘性和日常性的統一,而且也是有限性和無限性的統一。我們可以用天地間的存在者的特性來說明天地之道的本性。天地間的任何一個存在者,就它們自身的存在而言,都是有限的,甚至是唯一的,如一片天、一塊地、一顆石、一珠水;但就它們作為一個整體而言,都是無限的,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是無法估量的。
這種無限並非如同虛空一樣是一種空的無限,而是一種對於有限性的克服,成為了非有限性的存在。「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二,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道自身是一,但生出多來。在這樣的意義上,它在空間上是最大的,在時間上是最久的。作為如此,道自身超出了任何有限的空間和時間。
道的上述特性已經包含了它和人的關係。道作為其自身是道,人作為其自身是人,道與人是不能簡單等同的。但道必須走向人,人也必須走向道。惟有人,道才能顯示出來;同時,惟有道,人才能有道可行。道在根本上是人的道路,故它不是外在於人的,而是內在於人的。「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道既然是人之道,那麼它與人是親近的,而不是遙遠的。如果道相距遙遠的話,那麼它就不是人之道,不能構成人的規定性。
作為人之道,道與人也是不可分離的。「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人與道始終是共在的。如果道可以與人分開的話,那麼它就成為了人的身外之物,是可以被人利用或者是被拋棄的工具。但這種與人不可分離的道對於人究竟意味著什麼?道是一般事物的規定性,它使一個事物成為一個事物。同時,道也是人的規定性,它使一個人成為一個人。這也就是說,作為一個人就是一個有道的人,而不是一個無道的人。
本文作者系武漢大學哲學教授,著有系列學術專著「國學五書」(《論國學》、《論老子》、《論孔子》、《論慧能》、《論儒道禪》,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與發行)。本文圖片來源網絡,標題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