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發布客戶端消息8月27日,「一年看變化」天府旅遊名縣集中採訪活動走進阿壩州汶川縣。獲評天府旅遊名縣一年後,「黑馬」汶川展現了從「無憂城」到「無憂地」的躍升。這一年來,汶川旅遊發生哪些變化,如何發揮自身優勢開展旅遊建設,未來又有怎樣的藍圖規劃?阿壩州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汶川縣委書記張通榮表示,汶川當自強,不負國人恩。
汶川去年獲評天府旅遊名縣,算是一匹「黑馬」。在發展旅遊的過程中,汶川縣是如何規劃的?
張通榮:我個人覺得這個「黑馬」不是空穴來風,因為「汶川當自強,不負國人恩」。汶川能夠成功獲評天府旅遊名縣,有災後重建來自全國的力量,有脫貧攻堅來自對口援助的力量,有長期以來關心和支持汶川發展的社會力量,更有汶川老百姓自強不息、團結奮鬥的力量,這幾個力量匯聚在一起才有了汶川的這塊「名縣」招牌。
在這場新時代旅遊發展「大會戰」中,汶川沒有將「天府旅遊名縣」作為招牌來看,而是作為汶川旅遊的「發展路徑」來看。
改變的價值在於推動轉型,轉型的決定因素在於人民的奮鬥精神,汶川人上路了。經過災後重建,汶川人民有了好房子、好身子、好日子,老百姓自發地有了搞旅遊的想法。因應災後重建基礎設施向前推動,因應災後產業轉型,也回應老百姓的期待,我們提出了汶川災後重建發展的一個新思路:「南林北果綠色工業+全域旅遊(康養)」。
汶川按照「+旅遊」的發展思路,修路的時候考慮交通+旅遊,綠道該怎麼修、綠化該怎麼做;在做文化的時候,不會就文化而做文化,堅持文化+旅遊;做農業產業布局和第三產業,都將「+旅遊」真正做實。「+」號放前放後會使它的內涵發生深刻變化,因為僅僅一個旅遊部門帶動不了整個產業門類。
第一階段我們提出要發展康養,但概念太大、太宏觀了。第二階段做生態旅遊,外界還是覺得是個泛化的概念。第三階段我們提出要建設生態康養旅遊,呈現給全國人民一個慢生活度假區,創建以「無憂地·慢生活」為內涵的國家級旅遊度假區的戰役,便在汶川正式打響。康養經濟規劃、康養旅遊標準、康養產業基礎設施配套、康養產業業態布局、文旅項目攻堅年的奮鬥歷程由此書寫在了汶川大地。
汶川南澇北旱,南邊是以川西文化為主,北邊是以羌文化為主,硬把這些差異很大的東西拉在一塊兒是不可能的,資源也不允許。因此,我們就在南邊建生態頤養目的地,北邊建特色體驗目的地。
我們連續四年把旅遊作為主題年。2017年是康養旅遊經濟的規劃和標準制定年;2018年是康養旅遊基礎設施配套年;2019年是康養旅遊經濟業態布局年;2020年是文旅項目攻堅年。汶川榮獲首批天府旅遊名縣,是國家制度優勢支撐下,汶川人民奮鬥出來的。
2019年,汶川接待遊客627萬人次,旅遊收入28.73億元,旅遊從業人員2萬多人,旅遊業對GDP的貢獻達到了17%。2019年老百姓人均收入1.4萬多元,旅遊的直接貢獻有38%。
這一年汶川旅遊都有哪些變化?
張通榮:一年來,汶川付出多收穫也多: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森林覆蓋率保持56.85%,高出全省平均值18%、高出全國平均值33%,岷江流域出境斷面水質常年保持II類標準,通過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質量考核,全省排名第8。加快美麗鄉村竹林風景線建設,完成造林1萬餘畝、建設綠道40公裡,特色竹景觀帶初步建成。水磨鎮榮獲「省級森林小鎮」「熊貓生態小鎮」稱號。縣域經濟不斷壯大,2019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2.64億元,增長6.2%;實現旅遊總收入28.7億元,增長14.9%;遊客接待627.78萬人次,增長11.5%;「汶川三寶」通過旅遊帶動實現銷售收入6.5億元,「汶川甜櫻桃」成功申報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大土司黑茶」等旅遊產品深受市場歡迎,通過家國情懷培訓經濟帶動,映秀鎮「七村一社區」集體經濟分紅達160萬元。城鄉融合不斷推進,堅持「小巧玲瓏·精美精緻」的城鎮建設方略,建成「智慧城市」展示系統、縣城出入口文化廣場,完成健康綠道8.5公裡,無憂·紅輪橋、無憂·玉輪橋遙相呼應,全縣居民健康綜合得分91.23分,總體幸福感得分90.26分。交流合作不斷深化,積極融入天府旅遊名縣文旅發展聯盟、大九寨·大熊貓·大遺址·大茶馬古道聯盟,與省博物院和三星堆、金沙遺址、武侯祠博物館建立「古蜀文明·溯源聯盟」,實現合作共贏。與清華大學、中央民大附中、四川大學錦城學院等院校合作,為文旅發展提供智力支撐。吸引各類社會資本來汶投資興業,與紫坪鋪開發公司等籤訂合作協議7個,全年招商引資到位資金4.84億元。組建汶川星禹文化公司,創新舉辦熊貓O2生態音樂季;盤活經營性國有資產,引進青山文化旅遊公司開發蘿蔔寨景區;利用原映秀客運中心閒置地塊,開發「熊貓思泉」山泉水。內部形象不斷提升,建立旅遊市場綜合監管「1+3+N」新機制,在各鎮成立旅遊志願者服務隊,積極開展各類安全旅遊、文明旅遊宣傳活動,為遊客營造良好的旅遊秩序。推進「文明四風」「感恩情懷培育」「三恩教育」,開設「無憂·時間銀行」,搭建愛心服務新平臺,引導幹部群眾爭做勤勞、善良、感恩的汶川人,汶川旅遊安全期待度、旅遊便捷期待度、旅遊體驗期待度、旅遊服務期待度全面提升。
說到最重要的變化,不得不提汶川對於產業的培育。原來汶川的產業是以工業為主。天府旅遊名縣與我們的災後重建有關聯,更與老百姓現在的旅遊有關聯。中央提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都、重慶作為汶川旅遊客源的大市場,老百姓也看到了機遇,將未來的希望聚焦到了這兩個大市場,整個產業就跟著成都和重慶客源市場在布局。我認為,汶川要成為成都和重慶的衛星城市,而且是眾多衛星城裡最閃亮的那一顆。
今年汶川將「無憂城」的提法擴展為「無憂地」,是基於哪些方面的考慮?「無憂城」和「無憂地」比起來更加注重哪些方面?
張通榮:從漢武帝設置汶山郡,到蜀漢大將姜維在此駐防,從紅軍長徵精神的播撒,到偉大抗震救災精神的根植,在2200年的郡縣史上,汶川這片土地雖然歷經磨難、飽經滄桑,但依舊欣欣向榮、生生不息,這座「無憂城」巋然挺立在岷江之畔。
按照省委建設「川西北生態示範區」和州委「支持汶川建設生態康養旅遊示範地」等一系列決策部署,汶川提出高質量創建以「樂活、環保、休閒、養生、靜居」為內涵的無憂地慢生活國家級旅遊度假區發展目標。
汶川因大地震而出名,很多人到汶川旅遊的時候,第一個擔心的就是安全問題。從一個曾經發生過大災難的地方變成「無憂地」,要解決的問題是非常系統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整個生態系統的安全、整個交通系統的安全、整個地質的安全,更重要的是產業安全,要「四位一體」構建汶川整個「大安全」,而不是局部的安全。在此過程中還需要特別注意,要提供無憂的環境、無憂的服務,有無憂的文化,更有無憂的產品。所以,從「四位一體」來構建的「無憂地」,不是一個小小「無憂城」所能概括的。總而言之,「無憂地」就是要讓生在汶川的人、關心汶川的人、來到汶川的人以各種「玩」的方式求得身心的調節與放鬆,住得無憂、行得無憂、吃得無憂、購得無憂、玩得無憂,從而達到心情無憂,實現全身心放鬆,以體驗的方式感悟美好生活的汶川年華,達到生命康健、體能恢復的目的。
汶川交通便捷,對汶川吸引遊客,促進旅遊業的發展是一個優勢條件,同時也對旅遊目的地打造構成了明顯的挑戰,汶川是如何發揮優勢,避免不足,開展好旅遊目的地建設的?
張通榮:我們給全中國人民,包括重慶和成都特大城市的遊客提供有溫度的服務,讓他們到了汶川慢生活度假區以後,能夠從農產品、旅遊產品,以及講信用、講品質的服務中感受到「回饋」。讓所有到了汶川的人都能感受到,汶川人的心跳跟國人的心跳是一樣的。
汶川獨佔「大地震遺址、大禹故裡、大熊貓」三席,也讓汶川旅遊在整個四川大旅遊市場中持續發出「三束光」,即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標註的家國情懷之光,大禹精神、古羌文化標註的歷史文化之光,熊貓家園標註的生態文明之光。可以說,推動文旅融合發展,汶川優勢獨特、大有可為,必將在新一輪旅遊發展中搶佔先機。汶川將全面融入川西北阿壩生態示範區建設,以全域旅遊為抓手,牢牢把握「樂活、環保、休閒、養生、靜居」十字內涵,在產品和服務上下功夫,致力於把汶川建設成為成渝地區最具影響力的「無憂地·慢生活國家級旅遊度假區」。
汶川旅遊將來的發展藍圖,或者說方向是什麼?
張通榮:在充分分析汶川優劣勢的基礎上,我們提出建設「無憂地、慢生活」的國家級旅遊度假區,通過培訓經濟、康養經濟布局,以及特色體驗、特質服務,讓人留下來、慢下來、住下來。這個發展過程中,既要有遊客的感受,更要有我們民眾的感受,這才是造福的舉措。
未來我們將堅持聚焦「大禹故裡、熊貓家園、康養汶川」形象定位,在發展理念上積極創新,啟動《汶川全域旅遊發展規劃》提升工作,推進與縣域各專項規劃有機融合,實現全方位統籌銜接。在「兩大目的地·兩大內環線」布局上力求突破,承接落實《汶川縣天府旅遊名縣提升行動計劃》,實現鄉村景區化、城市景區化、園區景區化。在「旅遊+」上豐富載體,大力發展文化、鄉村、體育、研學等方面旅遊,實現全產業融合發展;在基礎配套上築牢根基,推進「文旅攻堅項目年」建設,全面開展全域旅遊環境整治行動,實現全要素提升服務,提供「四個巴適」(即遊客吃得巴適、住得巴適、行走得巴適、玩得巴適),做好「五個+旅遊」文章(即文化+、體育+、農業+、林業+、交通+),確保在新一輪的旅遊發展中搶佔先機;在宣傳營銷上推陳出新,創新使用新舊媒體信息傳播機制,擴大東西部扶貧協作、省內對口幫扶、友好市縣等區域合作,實現全角度精準營銷。
四川發布客戶端記者 宮小昀
來源:四川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