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塑令」,給「我行我塑」提個醒
韓城集市上,一名經營者「豪邁」地將不可降解的塑膠袋綁在腰間,方便自己隨時取用。
商品不多,塑料製品汙染不小。
絢爛的橘色與田裡白色垃圾耀眼「同框」。
幾名消費者滿載而歸。塑料購物袋看似方便,卻時時刻刻危害著人類生存環境。
位於新安路西側的韓城大集上,一名蔬菜攤主將塑料購物袋綁在腰間,「光彩奪目」;緊鄰一側的水果商販正在清點香蕉,白茫茫的塑料包裝袋散落一旁,「面目猙獰」。與集市近在咫尺的農田裡,丟棄的「白色汙染」隨風飄舞,似抗爭、似掙扎——這些本是造福人類的塑料製品卻在人們或任意、或肆意的不經意間成為汙染耕地、破壞生存環境的塑料垃圾、塑料汙染。
據了解,我國塑料製品的消費量驚人。據中國塑協塑料再生利用專業委員會統計,我國每天使用塑膠袋約30億個,塑膠袋年使用量超過400萬噸。
超市內,兩名市民自覺棄用塑料購物袋,使用自己縫製的環保購物袋。
超市收銀臺前,可降解塑料購物袋擺放在顯眼位置。針對「限塑令」,眾多超市和商場紛紛行動,自覺將環保的可降解購物袋納入銷售環節。
針對塑料汙染環境情況,今年年初,國家發布「升級版限塑令」。到2020年底,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城市建成區的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場所,以及餐飲打包外賣服務和各類展會活動,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集貿市場規範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
為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工作,11月11日,唐山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網站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實施方案》。到2022年底,唐山市城市建成區和重點領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製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一次性塑料製品消費量明顯減少,替代產品有效推廣,資源化能源化利用比例顯著提高。到2025年,全市塑料製品生產、流通、消費、回收處置等環節管理制度基本建立,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全民參與的多元共治體系基本形成,培育和推廣一批塑料汙染防治典型模式,一次性塑料製品消費量進一步減少,塑料垃圾基本實現零填埋,替代產品開發應用水平進一步提升,塑料汙染得到有效控制。
記者 鄭勇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