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珊說她工作兩年,5000塊一月,朝8晚5,看不到前途,感覺活著像死了一樣。
她想折騰一下,我舉雙手雙腳同意。問她有什麼打算,她說:「得賺錢啊,怎麼也得月薪兩萬吧。」
她不知道月薪兩萬的人,都是朝8晚10,卻未必能看到像馬雲、馬化騰那樣的前途。
人的精神在什麼時候死去?當生命變成單色的時候。
我們說「死於25,葬於75」,往往想到的是那些按部就班讀書、工作、結婚、生子的人,卻忽略了深深沉迷於物質世界,被金錢捆綁得無法呼吸的年輕人。
26歲的小鑫是淘寶店主,3年前發胖後就很少出門了。
她家像一個外賣盒、飲料瓶的垃圾場,每周鐘點工來一次,幫她把垃圾清理出去、被子疊好。
她買了兩套房子,跟遊戲裡的男朋友網戀,兩年多了,雙方都不想見面。
我問她賺這麼多錢,對未來有什麼打算,她說不知道。賺錢就是一種習慣。看到訂單提示興奮一下,僅此而已。
作為好為人師的死白羊,我拖小鑫出去旅行,第一天就被打敗了。
她對美、新奇的事物極度鈍感,當我大喊「快看天上的雲」,她從手機屏幕上抬頭,看看雲,又看看我,臉上的表情是「關我啥事」。
她在陌生的城市,依然吃著熟悉的麥當勞、漢堡王、吉野家,這是她的安全感。
我跟她商量住什麼酒店,她說無所謂,只要有網。與陌生的舒適相比,她更喜歡自己家那種髒亂的熟悉。
我再沒拉小鑫一起出去玩過。無論對她還是對我,這種旅行都是浪費。小鑫就像我在國企工作那幾年,總是嘲笑的那些無論到哪裡都只是換了一個地方打麻將的油膩中年人。
然而看著她越來越胖的身體和萎靡的精神,我沒辦法說,你喜歡就好。連她自己都說:「這生活根本不是我喜歡的,只是我習慣的,我不知道我喜歡什麼。」
習慣是靜止的,喜歡則是好奇心驅使下的變化與運動。
王小波說,一個人只有今生今世是不夠的,他還應當有詩意的世界。
喜歡,就是詩意世界的鑰匙。
並不是一份5000月薪的工作,讓你在25歲已經死了,而是你對這個世界不再有好奇,除了錢,不知道還能喜歡什麼。
貧窮的確可以限制一個人的想像力。然而大多數年輕人,物質條件遠遠談不上貧窮。他們並不是被貧窮限制了想像力,而是被欲望局限了見識。
今天在朋友圈看到一句話:「存款如果沒有一千萬,個人興趣愛好都應該是賺錢!」這句看上去熱氣騰騰的話,其實比死還冷。
月初,年僅20歲的遊戲主播孤王過勞猝死。他每天的直播時間是零點到早晨9點。去世當天還在直播,平臺累積17萬粉絲,收到禮物175萬。
這幾年,做主播是年輕人賺錢的風口,主播月入千萬已經不算神話。然而《中國網絡主播生態調查報告》顯示,45%的主播月入5000元以下,17%的主播收入在5000-10000元之間,月收入超過3萬的僅有13%。
然而幾乎所有主播都工作時間超長、健康透支,甚至因為生活和社交的單一,導致心理問題,既丟掉了生活,也沒賺到錢。
除了少數正巧站在風口的幸運兒,大多人的賺錢是長跑,是綜合實力的體現。
真正賺大錢的人,是見山不見錢,以自我為圓心,興趣、愛好為半徑,不斷擴大自己的疆域。
讀庫創始人張立憲寫著名樂評人李皖:
散落在中國大地上的文學青年、藝術青年、憤怒青年、有追求的青年,像大雁一樣,成群結隊地向文化之都北京飛來,一會兒排成S型,一會兒排成B型。
還有一些,駐守在原地,一會兒排成N型,一會兒排成B型。
李皖就是NB隊型中的一員。
年輕的時候,李皖工作在漢口,家在武昌,按部就班結婚生子。在大武漢通地鐵之前,他人生的四分之一時間,消磨在公交車上。
他聽歌和構思樂評,是在上下班的公交車上完成的,如今成了國內最重要的樂評人。
李皖說:「寫這些東西(樂評),是為了挽救我日益貧乏的都市生活。」
死於25歲的人,不是因為窮,更不是因為生活過於平靜與安逸,而是過早喪失了對世界的好奇心。
利字胸口一把刀,當所有無用的浪漫都被殺死,只有利益放光芒的時候,無論呆在家裡的年輕人,還是折騰在路上的年輕人,無論住在河北的中產青年還是住在京郊的低端青年,眼界與焦慮是一樣的。
單一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殺死了朝氣蓬勃的年輕人。
當一個住在京郊的年輕人,看到夕陽照在桔子上而會心一笑的時候,卻為自己這種卑微的幸福感到羞恥;標準的人生贏家是隔壁小王,他有100萬存款,去東四環租房子了;可是小王也並不幸福,因為100萬在東四環只能買個廚房。
賺錢是唯一,戀愛是唯一,遊戲是唯一,養孩子是唯一,都意味著精神的消亡。就像老年人,當他們的生活只有養生的時候,精神其實已經死了。
「我用盡全力,過著平凡的一生。」這句話裡有人生真正的雞精。
我們終將平凡,而在平凡人生中盡力而為,對財對物,對人對己,多一份熱愛,盡一份心力,就是活著的明證。
個人的興趣愛好、金錢以外的美好追求是生而為人的最大福利。
求生易,求財難,生不可求,財何所為?
精神已死的年輕人,註定發財之路也無比漫長。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當人們的生活必需被滿足後,願意繼續掏錢購買的,是幸福本身。
你是一個幸福的人,對生命的美好有覺知和好奇,才能製造幸福的產品,販賣幸福的理念。
所以,馬雲不談錢,而是唱起《風清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