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傳》⑨ | 真的猛士,脊梁永不彎曲

2021-03-02 十點人物誌

魯迅畢竟是「五四」時代的知識分子,性情又和郭沫若那類人不相同。

無論他怎樣認真讀那些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書,也無論他在筆下添加多少「無產者」、「歷史唯物論」之類的新名詞,他仍不習慣在精神上迅速脫胎換骨。

 

他對中國的未來,依舊是抱著不確信的態度。三十年過去了,他幾乎沒有多大的改變。

 

既然對社會國家還是老看法,那麼魯迅也就常常照著老思路,來表達他的意見。1932年,他去北平輔仁大學演講,先說日本侵佔東北,接著又講上海的「一·二八」事件。

 

照一般的聽眾想來,他總該大談侵華戰爭的事情吧。可他偏不,話鋒一轉,將演講的重點從這場戰爭轉到了兩國的「國民性」上去。他拿日本人和中國人作比較,客觀地論述了兩國民眾的優缺點。

 

這就露出了當年《新青年》同人做文章的老習慣,總是拿外國的事情來襯顯自己的缺陷。事實上,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他不斷地重複這種中國人必得向外國學習的「五四」式的啟蒙主張。

▲《青年雜誌》第一期,後更名《新青年》

從三十年代初開始,他一面說:「唯無產者才有將來」,一面又讀起了中國的史書,尤其是宋、明兩代的野史。

 

他會在這個時候去讀這些書,本身就說明了他對未來的不確信。他向來有一種從今天看出昨天的銳利眼光,三十年代的中國又恰似大廈將傾,一派末世景象。他越是細讀宋、明野史,就越覺得自己也正活在那樣的時代。

 

心裡這樣想,筆下就不免也要這樣寫。於是,他三十年代的私人通信和公開文章中,不斷出現以古比今的文字。

無論是向東京的朋友介紹國內的恐怖統治,還是向北京的熟人描述火車上遇見的「護教團」,他都忍不住要舉出古事來比較。

 

尤其是1934年,他接連寫出《儒術》、《隔膜》等一系列文章。從今天的一件小事,引出古書的一段記載,再拿了那樣的記載,轉回身來解釋今天。

 

一旦沉浸在這樣的感覺裡,他就不知不覺會傾向於歷史循環論。開頭是馬克思主義式的樂觀,結尾卻是近於沮喪的悲觀。這180度的急轉彎,已成了魯迅晚年文章的獨特風格。  

 

心中存著這樣一面古代的鏡子,腦中又時時閃過歷史循環的念頭,魯迅對現實中人事的看法就自然會和周圍的人不一樣。魯迅的一生都在與「看法不同者」論戰著,同時他自己又是一個「看法不同者」。

 

1934年,周作人在上海的《人間世》雜誌上發表一首打油詩,編者又加上「五十自壽」的標題,引來蔡元培、錢玄同等人的一連串和詩,同時也引來了一些青年人的口誅筆伐,一時間頗為熱鬧。

 

魯迅和周作人早已交惡,但他保持沉默,一言不發。在寫給朋友的信中,他表達了不同的看法,對周作人雖有不滿,但主要的鋒芒,卻是指向了那些圍攻他的人。

 

正是那種將過去和今天看作一回事的獨特思路,使他有了犀利的眼光。以這樣的眼光望過去,周作人恰似一個現代「陳叔寶」。所以,魯迅的反感自然不會只對準周作人一個人了。

分道揚鑣

相關焦點

  • 議中國脊梁——魯迅!
    讀過魯迅文章的都知道,魯迅刻畫人物入木三分,而他罵起人來也是帶著股狠勁,為何呢?思來想去,還是覺得是因為魯迅對國民和當時積貧積弱的中國愛的太深,以至於總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是一種恨鐵不成鋼的心理。正是這種心理激發著魯迅,使其晚上也不睡覺,一直口誅筆伐到後半夜。據說,魯迅逝世時,體重只有30多公斤,可見他為中國,為文學,為國民之未來,嘔心瀝血到何種程度。
  • 中國沒有「垮掉的一代」 只有「永不彎曲的青年脊梁」
    【來源:中國青年報】中國沒有「垮掉的一代」只有一代代「永不彎曲的青年脊梁」製圖:程璨 過去二三十年裡,「垮掉的一代」先後被安到中國80後、90後和00後的頭上清華大學博士生鄭翔瑜指出,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每隔10年就有一代人被稱為「垮掉的一代」,其實,中國從來就沒有「垮掉的一代」,只有一代代「永不彎曲的青年脊梁」。他說,這代青年不做時代的「觀眾和看客」,而是用行勝於言的激情和幹勁為自己代言、為時代定義。
  • 中青報:中國沒有垮掉的一代,只有永不彎曲的青年脊梁
    清華大學博士生鄭翔瑜指出,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每隔10年就有一代人被稱為「垮掉的一代」,其實,中國從來就沒有「垮掉的一代」,只有一代代「永不彎曲的青年脊梁」。他說,這代青年不做時代的「觀眾和看客」,而是用行勝於言的激情和幹勁為自己代言、為時代定義。
  • 被人質疑的魯迅,在現在的社會中,最缺的就是魯迅這樣的「猛人」
    被人質疑的魯迅,在現在的社會中,最缺的就是魯迅這樣的「猛人」說到魯迅,大家一定不陌生,學過他很多的課文,魯迅被稱為現代中國的聖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面對積貧積弱、民不聊生,那個時代的黑暗,那樣的現實環境,在魯迅的身上浸潤出黑暗的顏色,他最終選擇拋開醫生的職業,拋開風花雪月,拋開「溫良恭儉讓」,他讓自己像戰士一樣硬朗,同時像戰士一樣冷酷,他說:「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 【族】魯迅先生「吃人」經典語錄:以前看不懂,現在句句扎心
    ——《燈下漫筆》7、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紀念劉和珍君》8、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然等於為帝王將相做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輝,這就是中國的脊梁.——《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 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中「千夫」到底指什麼人?不少人沒弄明白
    魯迅被譽為「民族的脊梁」,我們在中小學時代,讀了很多先生的作品。然而魯迅的小說、散文雖然處處都透露出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民族擔當,但我們還是很難從直觀上理解魯迅先生作為「民族脊梁」的確切內涵。直到我們讀到這麼兩句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 學生用魯迅名句填高數考卷: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
    譚宏指著寫有「魯迅名言」的試卷 夏洪波攝   「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本來是出自魯迅《記念劉和珍君》一文的名句,多用於表達勇敢者的一種大無畏精神。但是如果在考試的時候,有學生因為試題不會做,而將這樣一句名言堂而皇之地寫在考卷上,老師又該作何回應才能起到教育效果呢?重慶某重點高校的一位高數任課教師的回應,給課堂上的所有學生上了一堂情商課。
  • 「這回『我』是真的說過」魯迅寫給青年人的這些話,讀起來振聾發聵
    ,寫成一首與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同名的說唱歌曲。「因為我個人對魯迅的作品比較感興趣吧,從小學到初中的課文裡一直有,之後自己也去接觸,受魯迅影響挺深的。」吳一凡介紹到,自己用了兩三天的時間,對散文詩進行重新調整和改編,組成了比較完整的情節。像吳一凡這樣深受魯迅作品影響的中國青年還有很多,恰逢今天又是五四青年節。一直關心中國青年發展的魯迅先生早在80多年前,就曾為他們寫下了「寄語」。
  • 魯迅的絕筆詩,可以不背但定要讀一次,讓你見識什麼叫「硬骨頭」
    作為一個語文老師,每次教到魯迅的雜文時,都會有學生好奇地問我:「魯迅怎麼這麼敢寫?」每次我總是笑著說:「因為先生有100多個筆名!」這讓我想到某國產神劇中的一句經典臺詞:抓周樹人和我魯迅有什麼關係!如今這句話當真是被不少網友玩壞了,但這樣的玩笑話卻體現了魯迅硬骨頭的一面。
  • 林語堂:魯迅開罐頭在火酒爐上以火腿煮水度日,是吾失地主之誼
    魯迅不怕死,何為以死悼之?夫人生在世,所為何事?碌碌終日,而一旦暝目,所可傳者極渺。 唯聖賢傳言,豪傑傳事,然究其可傳之事之言,亦不過聖賢豪傑所言所為之萬一。孔子喋喋千萬言,所傳亦不過《論語》二三萬言而已。
  • 魯迅說的這四句經典名言,言簡意賅,在今天也被人津津樂道!
    魯迅,原名周樹人。他的作品可謂伴隨我們長大,例如小學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少年閏土》等作品;初中有《孔乙己》 和《藤野先生》等文章;高中又有《紀念劉和珍君》和《阿Q正傳》等,所以魯迅在中國可謂婦孺皆知。在魯迅創作的作品中,以雜文和小說最為有名。
  • 魯迅《頭髮的故事》:在傲慢與自卑的交織中,總有人為了忘卻紀念
    一百年前,那些為了救中國而默默無聞、辛苦奔走的猛士們,那些為國家呼喊而受盡折磨的先驅們,那些沒有留下音容卻永遠無法被時光抹殺無名英雄們,他們的無畏與犧牲值得沒有被寫在日曆上的紀念,他們的事跡也必將超越時空的界限,啟迪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 有人質疑魯迅有什麼厲害的?網友的回覆讓人服氣
    沒碰過一把槍,卻實在是革命家,中國的脊梁。魯迅在中短篇小說,散文,雜文,散文詩這幾個領域的成就,在現代文學確立至今的一百年間,幾乎沒有對手。他對整個文學史發展的影響,是無法估量的。魯迅先生真的是一位引路人, 在星火的盡頭依舊努力發著微光。我最敬佩魯迅先生的就是其強大的自我解剖能力和直視自己鮮血淋漓屍體的勇氣,他隱沒於黑暗中,選擇燃燒自己,照亮此後多少中國青年的路。
  • 以花草樹木為引子 微觀版「魯迅傳」令人大開眼界
    魯迅博學多才,他一生熱愛自然,鍾愛花草樹木。各種各樣的植物,在他的筆下生動而富有靈氣,他以自己出神入化的筆,給花草樹木營造了特殊的意境。那些花草樹木,也透露了魯迅的內心密碼。日前,中國作家網上刊載的一本以花草樹木為引子的微觀版「魯迅傳」——《魯迅草木譜》出版,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 中國近代著名文學家魯迅六句經典名言,完美闡述人生,激勵青年
    中國近代著名文學家魯迅六句經典名言,完美闡述人生和事業列位看官,大家下午好,在下麥可喬峰這廂有禮了,閒話不多說,我們略過前戲,直奔主題吧。今天的話題是中國近代史上比較著名的一個文學家、思想家魯迅先生的名言警句,魯迅這個人物我們大家都比較是熟悉,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是中國近代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之一,也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魯迅的短篇小說《狂人日記》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
  • 魯迅經典名言,看看自己聽過幾句
    魯迅:中國近代作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也被世人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相信每一個中國人對魯迅應該不會陌生,只要你上過學,一定學過他的不少文章,比如《記念劉和珍君》(還是要求會背誦一部分內容的)、《社戲》、《阿長與山海經》等。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下偉大作家魯迅的名言名句。
  • 民國第一平面設計高手——魯迅
    但是我相信絕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北京大學的校徽設計者便是魯迅先生。2007 年啟用的校徽是在魯迅設計的基礎上豐富而來1916 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的校長,因與魯迅先生私交甚好,便邀請他為北大設計校徽,魯迅先生於 1917 年 8 月將校徽設計完成,設計靈感是來自於中國傳統漢族建築的重要部件——瓦當。
  • 練就硬脊梁鐵肩膀真本事
    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指出,廣大黨員、幹部要在經風雨、見世面中長才幹、壯筋骨,練就擔當作為的硬脊梁、鐵肩膀、真本事,敢字為先、乾子當頭,勇於擔當、善於作為,在有效應對重大挑戰、抵禦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中衝鋒在前、建功立業。
  • 魯迅作品經典名言|惟沉默是最高的輕蔑
    魯迅,原名周樹人,20世紀中國重要作家,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左翼文化運動的支持者。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的作品包括雜文、短篇小說、評論、散文、翻譯作品,代表作有《朝花夕拾》《狂人日記》《吶喊》《野草》《傷逝》《阿Q正傳》《彷徨》《記念劉和珍君》《論睜了眼看》《魯迅文集》。惟沉默是最高的輕蔑。
  • 崔顥《黃鶴樓》千人無人敢仿,魯迅一氣之下仿一首,開篇就驚豔
    直到1933年,魯迅一氣之下仿寫了一首。眾所周知,魯迅的脾氣是不小的,氣頭上寫的詩文也不少。當年被傳得了腦炎,一氣之下,寫了首《報載患腦炎戲作》,令人拍案叫絕。這一次,他生氣不是為自己,而是為北平的萬千學生們。1932年,東北被佔,華北岌岌可危,當局準備撤出北平。北平的大量文物被分批運往南京等地。這種情況之下,他們卻不讓大學生逃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