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回『我』是真的說過」魯迅寫給青年人的這些話,讀起來振聾發聵

2020-12-22 齊魯網

 

齊魯網·閃電新聞5月4日訊 近日, 北京大學金融系17級本科生吳一凡 ,將魯迅所寫的數篇散文詩進行改編,寫成一首與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同名的說唱歌曲。「因為我個人對魯迅的作品比較感興趣吧,從小學到初中的課文裡一直有,之後自己也去接觸,受魯迅影響挺深的。」吳一凡介紹到,自己用了兩三天的時間,對散文詩進行重新調整和改編,組成了比較完整的情節。

像吳一凡這樣深受魯迅作品影響的中國青年還有很多,恰逢今天又是五四青年節。一直關心中國青年發展的魯迅先生早在80多年前,就曾為他們寫下了「寄語」。

談讀書

談到讀書,「讀書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腦到。」這句魯迅先生關於讀書的名言,你還記得嗎?它常被掛在學校的走廊上、教室裡用於勉勵學生。「說到讀書,似乎是很明白的事,只要拿書來讀就是了,但是並不這樣簡單。」正如魯迅先生在《讀書雜談》中說,讀書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鄉下人常常誤認一種硫化銅為金礦,空口是和他說不明白的,或者他還會趕緊藏起來,疑心你要白騙他的寶貝。但如果遇到一點真的金礦,只要用手掂一掂輕重,他就死心塌地:明白了。我看現在青年常在問人該讀什麼書,就是要看一看真金,免得受硫化銅的欺騙。而且一識得真金,一面也就真的識得了硫化銅,一舉兩得了。」(《隨便翻翻》)

看書也要多方涉獵,魯迅在《給顏黎民的信》中特別說到這一點:「不過只看一個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優點。必須如蜜蜂一樣,採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談擔當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是魯迅先生一生的寫照。他對中國的青年寄予了厚望。「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份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熱風·隨感錄四十一》)

談歷史觀

他也不希望青年人忘卻歷史,「人們因為能忘卻,所以自己能漸漸脫離了受過的痛苦,也因為能忘卻,所以往往照樣再犯前人的錯誤。」(《娜拉走後怎樣》)

談人生觀

他更不希望青年人在面對困難時選擇沉默,「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紀念劉和珍君》)

談未來觀

魯迅先生當年寫給青年人的這些話,如今再看仍然振聾發聵。那也許有很多青年人會問:「那未來的路,我該怎麼走呢?」魯迅先生在《北京通信》中就給出了答案:「倘若一定要問我青年應當向怎樣的目標,那麼,我只可以說出我為別人設計的話,就是: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有敢來阻礙這三事者,無論是誰,我們都反抗他,撲滅他!可是還得附加幾句話以免誤解,就是:我只所謂生存,並不是苟活;所謂溫飽,並不是奢侈;所謂發展,也不是放縱。」

閃電新聞記者 嵇豪 整合報導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夥伴。

相關焦點

  • ——讀魯迅先生的《故鄉》
    魯迅的幽默也是一個極好的話題,但我們不要跑題,我們今天也不說,繼續回到溫度,回到《故鄉》——讀《吶喊》本來就很冷了,我們來到了《故鄉》,第一句話就是:「我冒了嚴寒,回到相隔二千餘裡,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去。」冷吧?很冷。不只是精神上冷,身體上都冷。我的問題來了,作為虛構類的小說,——「我」可以不可以在酷暑難當的時候回「故鄉」?可以。
  • 魯迅「罵人不帶髒字」的10句名言,你敢用嗎?
    魯迅「罵人不帶髒字」的10句名言,你敢用嗎?作為我國當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魯迅先生有許多經典作品遺留下來。這些作品不管是小說還是散文無不言辭犀利,振聾發聵,對於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 魯迅假裝失戀寫下一首詩,讀來捧腹大笑,實則是在諷刺徐志摩
    從此翻臉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心驚。我的所愛在鬧市;想去尋她人擁擠,仰頭無法淚沾耳。愛人贈我雙燕圖;回她什麼:冰糖葫蘆。從此翻臉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糊塗。我的所愛在河濱;想去尋她河水深,歪頭無法淚沾襟。愛人贈我金表索;回她什麼:發汗藥。從此翻臉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神經衰弱。
  • 木心很現實的語錄,道出了「時代」一個不好的現象,振聾發聵!
    還有健康方面,也是問題,現代人吃方面都不自己做,天天叫外賣,有幾個外賣是真的良心在做,真的把客戶都自己孩子,會把菜洗乾淨,不會添加任何對身體有副作用的佐料?很多外賣商家都做不到,甚至就快,不惜量產。說到這裡,如果大家對以上的回答和分析不是很滿意,我們不妨一起來讀一下木心很現實的語錄,道出了「時代」一個不好的現象,振聾發聵!文字如下:眼看一個個有志青年,熟門熟路地墮落了,許多「個人」加起來,便是「時代」。——木心
  • 《魯迅傳》⑨ | 真的猛士,脊梁永不彎曲
    魯迅畢竟是「五四」時代的知識分子,性情又和郭沫若那類人不相同。無論他怎樣認真讀那些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書,也無論他在筆下添加多少「無產者」、「歷史唯物論」之類的新名詞,他仍不習慣在精神上迅速脫胎換骨。 他對中國的未來,依舊是抱著不確信的態度。三十年過去了,他幾乎沒有多大的改變。
  • 魯迅最「一針見血」的25句話,小時候看不懂,現在讀起來豁然開朗
    小時候讀不懂魯迅,總想著:這個人就寫了這麼點東西,怎麼就那麼出名?等到而立之年之後,在職場上、生活裡到處碰壁,有了閱歷之後,再轉過頭讀讀魯迅,這個時候我突然就明白了,魯迅筆下寫的,不就是現在的我嗎!迂腐的孔乙己,嘴裡叫著「和尚摸得我摸不得」的阿Q,長大後卑微的「迅哥兒」,還有那些「狂人」......
  • 喜歡專門看美麗圖片的人,一定要讀一下龍應臺這段語錄,振聾發聵
    結果呢,買回來,讓人吐槽不斷,這也是美麗的圖片給人帶來的不好一面。當然,我們能夠思考到這一點,也是因為我們讀到了龍應臺的一段語錄。說到這裡,如果大家也是喜歡專門看美麗圖片的人,一定要讀一下龍應臺這段語錄,振聾發聵!文字如下:美麗的圖片所掩蓋的,當然是個哀鴻遍野的人間。
  • 老夏觀察20|魯迅在廣州中學的演講
    魯迅把寫信當成了一個重要的減壓手段。他不停地、向不同的人發牢騷,頗像他筆下的祥林嫂。2月21日,寫給李霽野:我現在真太忙了,連吃飯工夫也沒有。2月25日,寫給章廷謙:不但睡覺,連吃飯的工夫也沒有了。▍因為知用中學的先生們希望我來演講一回,所以今天到這裡和諸君相見。不過我也沒有什麼東西可講。夾雜著紹興口音的國語,響了起來。從番禺長大的許廣平,又一句一句地將其翻譯成粵語。事後來看,語言不通並沒有影響魯迅的風採。
  • 魯迅最著名的失戀詩,初讀大笑,再讀捧腹大笑,讀著讀著就流淚了
    問大家一個問題,提起魯迅大家會想到什麼?相信很多人都會說話「刻薄」,罵人從不留情面,而且有什麼話直接說出,可謂是一名「橫眉冷對千夫指」的鬥士。魯迅有爭議,這點是大家的公認,但魯迅作品早已被世人所承認,多篇經典作品早已選入語文教材就是最好的說明。
  • 梁實秋:一生跟魯迅只說過一句話,晚年對魯迅評價只有兩個字
    這我深有體會。我在讀中學時就喜歡看閒書,金古梁溫四大家,古今中外名著,看的天昏地暗日月無光,結果考了個垃圾大學,讀了個垃圾專業,畢業後吃了不少苦。如果時光可以倒流,我絕對不瞟這些沒用玩意兒一眼。梁實秋在清華大學讀書時,周氏兄弟已經是隔著門縫吹喇叭,名聲在外。兄弟二人住在西城八道灣胡同11號。魯迅住前院,二弟周作人住後院。
  • 魯迅三首古體詩,境界不輸唐詩,讀起來慷慨激昂令人熱淚盈眶
    魯迅先生被譽為「文化戰士」,就像他於1926年在《記念劉和珍君》裡寫的那樣: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與其說這是魯迅先生在歌頌熱血青年劉和珍的勇敢和堅毅,還不如說是魯迅對自我的激勵,知行合一,才是他的終極目標。在古體詩裡,魯迅如同一位肩負家國情懷的豪俠,把自己崇高的人格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讀起來慷慨激昂,令人熱淚盈眶。
  • 李小峰拖欠稿費,魯迅和林語堂上門要債,和解後魯迅卻和林決裂了
    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林語堂是希望魯迅也幽默的。但這段話中還有不可忽視的一點,就是這個時候林語堂稱呼魯迅為「北大教授」,這可不是筆誤,而是有拿魯迅「幽默」一下的成分。
  • 魯迅先生有多愛北京?七個理由告訴你答案
    1936年4月,他在寫給顏黎民的一封信裡說:「我很贊成你們再在北平聚兩年;我也住過十七年,很喜歡北平。」這句「很喜歡北平」,是魯迅深愛北京的一句總結性的話語。六個月之後的1936年10月19日,魯迅就去世了。魯迅深愛北京,表現在許多方面,下面就從七個方面來談。
  • ...怎樣讀?怎麼教學生讀?溫儒敏教授解讀了這些經典作品丨關注
    - 這是好老師 2020年的第543 篇文章 -說起魯迅,一位語文老師曾說,他對魯迅又愛又恨,愛的理由太多,愛他的思想深刻,愛他的文風犀利,愛他的愛國赤誠等等,但「恨」的理由只有一個,那就是難教。怎麼攻破這一大教學難題?溫儒敏教授的這些話答疑解惑!
  • 陳丹青回憶魯迅調笑不成器的文藝青年時,脫口說的話,真的很諷刺
    這些不成器的文藝青年,說真的,很影響一個班裡的學習氣氛,記得我們讀高中時候,班主任就換了四五個。我們班男生晚上不睡宿舍偷偷去網吧打遊戲,都能連通一個星期的宵,最長的一個人都通宵一個月了,最後臉色蒼白,被勸退學了。天天晚上通宵,白天上課,幾乎站著都能睡著,都能到這樣的境界。
  • 「願中國青年人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
    「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我們從初中開始,語文課本裡必然會出現魯迅先生的文章,可以說,魯迅先生的文章以及他的思想是伴隨著我們成長的。
  • 江蘇中考佳作《魯迅先生,只有一個》,名師點評(收藏轉發)
    魯迅先生,只有一個泰州一考生夜,靜靜的。我獨自倚在窗邊,任冷風打著窗欞。望著先生的那張發黃的照片,心中湧起一陣莫名的哀思。先生,他走了!或許有些人會覺得魯迅先生的文章過於冷峭和深邃。的確,他的文章沒有周作人的散淡,張愛玲的雅致,徐志摩的詩情畫意。但那個時代如果只留給我們一些感性文字、文人氣息,誰會知曉那個時代的黑暗呢?恐怕,在我們眼中,那真是一個太平盛世!我敬佩先生,不僅因為他的文才,更是因為他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人。
  • 魯迅筆下彷徨的孤獨者 妥協 苟活 然後死去|再讀魯迅《彷徨》
    記得最早讀魯迅的《彷徨》還是在初二,當時買了一本印刷極其劣質的盜版書《魯迅選集》,是《彷徨》《吶喊》《故事新編》的合集。那是2006年,我一個月生活費是100元,買這本書花了5元。之後,大概有一個多月的時間,我一直在翻看這本書。
  • 魯迅和郭沫若交惡,「遠看是條狗近看郭沫若」,這句話是誰說的?
    這是在告訴我們,對於那些莫須有的謠言和誹謗,有時候會變得越描越黑,最好的辦法就是置之不理,總有理智的人會明白這是謠言;但是我們也知道另一句話叫做「三人成虎」,一件事情一旦說的人多了,就會變成真的了。特別是在現在的社會,網絡科技的普遍,讓人們傳播一些話,一些信息變得極為平常,甚至可以毫無根據就脫口而出。
  • 議中國脊梁——魯迅!
    從鬱達夫的這篇文章中看出,這些人並不是真的在信奉、信仰這些主義,而是在投機和消費它們,這樣的人就是魯迅眼中的偽士。當魯迅批判這些偽士時,正表明了他有一顆至誠之心,對那些虛偽的東西很鄙視和不屑。他總是不相信那些表面文章,總是對別人打出的旗號要先打一個問號,看看內在究竟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