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倪熊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廣西朋友的熱忱安排,主要照顧的是盧老師們畫畫寫生的點兒,而非如我搭車蹭船遊走閒逛的地兒。
開始的時候還在東張西望七張八嘴瞎三話四,待各自找到了自己靈感的視角構圖,就心不在焉有一搭沒一搭的不太搭理我的東拉西扯。裝模作樣看了一會兒他們心無旁騖的專心致志,我的心思也飄到了樓上四處張望時望見的遠處隱約的樓角。
東鎮門幾乎就是個無心插柳。
我百無聊賴出朋友院門的那條街叫東鎮路,從路口遙遙一望就能看到路的盡頭是一座灰毛落拓斑斑駁駁的古城門。順著街西往東走,不過幾百米的路。
這街的故舊模樣已然不可辨別,右側被灰白圍牆歪歪斜斜圍著的是如我出來那園的新建樓堂館所,和一些帶園的明顯過去大戶人家;左邊是上個世紀因陋就簡的方盒子居民樓,牆面東一塊西一塊的修修補補過,地面坑坑窪窪的將就著。
東鎮門就這麼不顯山不露水地混跡在此,與周邊瘡痍滿目破之高高低低有些年份的房子也蠻融洽。
後來才知道清代時這兒稱東鎮門街,民國時改稱的東鎮路,李宗仁、白崇禧等桂系要人均在此建有公館,路口的那棟洋樓更是他們的前輩李濟深乏力之後於1940年至1944年的舊居。
1944年10月底,日軍攻佔桂林,東鎮路的一間間豪宅被侵佔後付之一炬,昔日的繁華從此煙消雲散。不僅如此,抗戰時期的桂林遭到過極大的破壞,城中的建築在轟炸中所剩無幾。而在以後的建設中,剩餘部分也沒有太強的保護觀念。
舊而不破古樸氣息尚存的城樓是7米高的門牆上再有樓,按照古代時候估計應該也還有幾分雄赳赳氣昂昂的樣子的吧,現在旁邊的建築都高了還貼得近,遮蔽了它的巍峨狀。
青石鋪地的城門洞不高,3.7米;不寬,2米;卻很深,應該可以算深邃了,有16米,這也即意味著城牆的厚度。汽車是不允許過的,引車賣漿販夫走卒平頭百姓的自行車、電動車、摩託車、三輪車之類還是川流不息。古老的石門洞下,一塊塊青石板早已被磨得油光發亮。
出門卻是一片敞亮,仿佛時空穿越,青石板路延展左右兩邊了,面前即是平靜的灕江,靜靜的江水,緩緩地流著,美不勝收的如畫風景一覽無餘,可以盡收眼底。古樹稀疏,綠樹成蔭,濃蔭蔽日,三三兩兩的人們遊手好閒,或者閒坐於此望江而談,或者閒庭信步沐風觀望。哦,難怪。
回眸再看,其實城牆已也就城門左右不過各行百十來米的一段,就連接上了兩旁的山坡,好似「山」字寫就的當中一豎,雖然只是意思意思,城樓的高度是遠遠不及兩邊的,但是巨石砌就,孤獨而立,填補了中間一段的空缺,有了兩邊連綿的城垣,依然還是彰顯得巍巍然,峨峨然。
城門兩側有碑刻,1983年整修,1984年被列為桂林市保護單位,東鎮門是距今已經有差不多750年的宋代遺物了。
雖然看上去灰頭土臉灰不拉幾歲月封塵的,但是其實好像歷史的遺物越是窩窩囊囊不惹人注目不招蜂引、蝶姥姥不愛舅舅不疼沒什麼人在意,反而越是保持相對較好,現在也是幾無辯駁的定律。這個宋城牆遺址估計一旦被人動了心思,躍躍欲試摩拳擦掌大興土木大動幹戈地進行保護性開發建設,也是大事不妙晚節不保。
而事實上據說也已經有了一聽已是百聞的改頭換面打造桂林一條宋代古街的什麼規劃方案,老生常談,千篇一律。
厚實的東鎮門是宋末廣西經略使胡穎,於南宋鹹淳四至八年(即公元1268——1272年)所建的靜江府城門之一。
南宋的高宗在上大位之前,曾在桂林為官數載,深感這是一塊風水寶地,於是升格為靜江府。當時叫什麼門的不知道也沒有查到,明代稱「東正門」,清代始稱「東鎮門」。
磚石結構,拱券及牆垣外砌料石,內填夯土,地面鋪寬薄條形磚。而且還是因勢利導因地制宜的依山傍水,北接鐵封山,南連疊彩山。
自桂林有城伊始、灕江上尚無橋梁之前,東鎮門與附近的木龍古渡一起,組成了水陸交通要衝,南來北外的商賈行旅和市民,但凡進城,大多得從此過。
胡穎還在鐵封山與鸚鵡山之間修有北月城,一起拱衛著古代桂林一方水土的萬家燈火一城繁華。城牆上既有抗擊元軍的戰鬥,城破後依然有不屈不撓的巷戰,可歌可泣。
歷史總是記載在一切可能的物體之上,歲月的痕跡斑駁地刻印在了城牆上,青石已然不再原先的顏色,石縫裡頑強生長的草木已經成為參天大樹伸向天空。城牆默默無語,見證了千年的歷史滄桑,記憶著曾經的風風雨雨。
東鎮門是桂林宋代18座古老城門僅剩的兩座之一,保存也最為完整。既沒有招搖過市,也不為路人皆知,顯而易見,是因為它歷盡滄桑,偏安一隅,不露聲色。
想來也是,桂林到底也是和我們一樣的國家首批二十四個歷史文化名城,人傑地靈,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怎麼會光靠自然山水的顏值吃飯,沒點壓箱底的硬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