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渾元形意太極門」的掌門人」馬保國在30秒內,被50歲的業餘搏擊愛好者王慶民「KO」擊倒三次,最後一次直接休克,引來武林界各路門派的爭論。
這位讓裁判都覺得有點懵的「太極拳」大師,這兩年因為不停和別人打嘴仗,已經成為網紅。在被問及自己的功夫如何學到時,馬大師表示自己是由師娘傳道,一夜之間開悟,弄懂了少林、太極、形意和八卦的拳理,並自成一派。
5月21日 ,馬保國利用微博發聲:「再次申明:我們認為練習傳統功夫的價值在於養生健身和防身自衛 。 參加專業搏擊擂臺賽 , 除了系統的傳武練習外 , 一定要增加現代搏擊的規則和技法訓練 。感謝大家的關心 ,我回到上海後身體一切良好 。功夫不分中西 ,健身以修心養性為主 ,擂臺以技擊實戰為王 , 願大家多多關心中國傳武及搏擊事業的發展 , 謝謝大家!"
被業餘搏擊者三次「KO」的結果,不但讓馬保國再一次成為網絡紅人,同時也將「太極拳」和「中華傳統武術」再一次推上風口浪尖。一時間,有關中國武術是「花架子中看不中用」、「騙子扎堆武術界」之類的評價充斥網上。那麼中國武術,到底是搏擊的技能,還是強身健體的舞蹈呢?
武術與舞蹈的同源性
武術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體育項目之一,是融健身性、技擊性 、表演性為一體的體育項目。 它體現著中國古典的哲學理念 、美術觀點和倫理道德,在發展過程中又吸收和滲透了中華民族的藝術、道德 、風俗等傳統文化。
在原始社會先民們長期與自然的鬥爭中,人們為了捕獲獵物和防身自衛,經過長期的積累形成了各種擊、刺、劈、推的技巧,形成了一定的攻防姿態與動作,武術也就此產生。中國武術是先民們自衛、生存的方法 ,是日常鬥爭行為的一種升華,是人類生產勞動的結果 。
人類最初舞蹈是先民們獵獲了食物自然而然的產生了一種歡樂的心情,他們聚集在一起敲擊著各類石器 ,有節奏地模仿鳥獸的動作和形態 ,表達他們勝利的喜悅。這種些動作和形態,不僅是歡慶勝利和狩獵生活的再現,也是年長的人向青年傳授生產知識的一種形式 。經過代代相傳和創新,發展成為形象生動 、表現各異的舞蹈。
中華民族的原始舞蹈與狩獵、戰爭、祭祀、祈禱等活動密不可分,與武術同根近源。無論是舞蹈還是武術都是屬於人的身體活動行為,甲骨文「舞」字的寫法是一個「人」字兩手握兩個帶長把的尖銳的東西,也就是手執牛尾一類東西在舞;而甲骨文的「武」字是個會意字,上面表示手執兵器用做舞具,下面為跳動著的腳,跳舞時手執兵器可隨時而「武」。
最早的擬獸舞的特徵是「擊石拊石,百獸率舞」,是古人狩獵生活的生動反映。而早期的練武活動,往往是通過「舞」的形式進行的。他們把徒手或手持武器的各種戰鬥技術動作的模擬,通過舞的形式予以再現。這種再現比較近似於戰鬥動作,也就是把在戰鬥中運用成功的一拳一腿 、一擊一刺重複出來 。儘管還沒有一個體系,只是凌亂的動作反覆重複模仿, 沒有固定的動作規格,也沒有呆板的程式 ,邊跳邊舞,但這種舞練的過程,也是攻防格鬥技術傳授過程。
「舞」與「武」的交融
中國文化具有悠久的巫史傳統,巫術及其儀式是原始人的符號系統,它兼具內容與形式,具有舞蹈元素的身體活動在原始社會中的地位極高。原始人控制自然的實踐交感活動是動態、激情和狂熱的,而要想表達狂熱和動態的巫術儀式,舞蹈就成為表達情感的最佳載體。
《禮記》上說:「舞,動其容也;舞以宣情;猶斯舞;中心喜樂,口 欲 歌 之,手 欲 舞 之,足 欲 蹈 之;詠 歌 之 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商、周時期把學習禮、樂、射、御作為重要的教育內容,很多具有武術內容的禮樂舞蹈很受重視,後來演練成一種訓練武術技術的方法。這些禮樂舞蹈都是以教授「擊刺舞伐」為主要內容,其中「擊刺舞伐」中的「舞」 ,其實也是一種「武」的內容。
周代男子13歲開始學樂頌詩、舞勺;15歲學舞象、射御,這些都是「武舞」,它是武術套路的一種變相形式,更確切地說它是武術還未發展至完備情況下的一種套路的雛形。這種「舞」在一定程度上具備搏擊與攻殺能力,不僅能習武健身而且還可用於徵戰。武舞的舞具主要有棍、弓、矢、矛、鉞等,這些舞具也就是後來發展起來的各種武術器械。
武舞可以說是早期武術與舞蹈的一種交融,它既有表達思想感情及娛樂性,也有著習武健身的實用性。武舞的動作組合與現今的武術套路有許多一致的地方,在武術的技擊性 、套路演練性與舞蹈的藝術性尚沒有充分發展的時期,很難區分武術 、武舞與舞蹈。許多「舞」既是中華武術之先導,也是今天的舞蹈之源 。武王伐紂時所作的「大武之樂」 中,舞者手持幹、盾等武器,「夾振之而四伐」 ,其中就有許多武術擊刺動作。當時的武舞中還有弓矢舞、技予舞 、幹戚舞、持鉞舞,這些都是武術與舞蹈的結合,既有表演的性質,又有武術器械練習的性質。
武術與舞蹈的一致性
中國傳統文化追求是陰陽平衡,「一陰一陽之謂道 」。因此中國武術與中國舞蹈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滋影響,將動、靜平衡的觀念作為自身追求的身體文化。
中國武術尤其注重「動迅靜定」的韻律 。其表現為武術手、眼、身法 、步都要求「拳貴神速、勁發宜促;眼一轉,周身動 」,其最高境界是「靜如處子,動如脫兔」。武術中表現出的是迅敏、神速之美 。但是。「動」不是絕對的, 只有「動中存靜意」,將動與 靜密切聯繫在一起,才是中國武術一直追求的「動不舍靜、靜中含動」的哲學思想。
舞蹈也十分強調節奏鮮明,動靜結合。舞蹈有靜態的形和動態的形。靜態的形是流動的線條在某一點上的停頓,最能體現舞蹈作品的情感;而動態的形則是感情的起伏變化和延伸 。 舞蹈中動態與靜態的相互轉換,是靜止的點和動態的線相互協調的運動過程,將手 、眼 、身法、步嚴密串綴與組織起來,形成喜、怒、哀 、樂 、愛、惡 、欲等各種感情的動態語言。靜由動中生,動由靜中發,在靜與動的相互孕育和發展中表現情感和寓意 。
動靜交融是中國傳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武術與舞蹈的文化根基。中國古代早期的練武實踐活動就吸收了「舞」的形式進行反覆操演。縱觀中國武術的歷史變遷,會發現武術早就吸收了舞蹈的形式。從形式上分析,具有身體藝術表現的舞蹈特徵。套路中的類似於表演形式的「穿、蹦、跳躍、閃、展、騰挪」均具有舞蹈的形式美。
武術與舞蹈的相互影響
武術和舞蹈有著近似起源,而且兩者都具有較大的娛樂性。比如的「劍舞」本身來自民間武術,是一種從實戰的劍術變成了一種藝術美化的劍舞。中國的許多古典舞蹈大量引用武術的動作:撲步 、飛腳 、旋子、射雁等動作在今天的舞蹈中仍然常見,廣泛應用於舞臺表演 。
唐朝的《劍器舞》就是在繼承傳統武術的基礎上,吸收其他民族民間樂舞因素進行再創造的結果,在藝術上取得了較高的成就。大詩人杜甫在《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中寫道:「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霍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這種劍舞,你很難將它界定為單純的舞蹈。它所表現出來的,正是盛唐那種昂揚氣勢和所向無敵的時代風貌。
古代著名的戰舞《秦王破陣樂》,舞者披甲執戟,舞姿威武雄壯,「發揚稻歷 ,聲韻慷慨 。」它不僅具有濃厚的戰爭氣息,還有一種威懾力。從「變為四陣,擊刺往來」 中我們也能看到,古代的武舞大量吸取了武術中的擊、刺、攻防等動作 。
中國的武術套路表演時,追求的是「 行如遊龍,舞似飛鳳」的境界。許多武術套路為了加強表演效果,都吸收了舞蹈的一些動作,藉以豐富套路的內容 ,突出表演效果。這些舞蹈化的武術套路,不但能強健身體,還具有很高的表演和欣賞價值,一直以來都受到人們的喜愛。
武術該向何處去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中國武術與中國舞蹈一樣都是追求美的藝術。如果只在搏擊的視野下去解讀武術 ,用 「唯技擊論 」來圈定武術的本質,那一定會使博大精深的中國武術越走越窄。
搏擊是搏擊,武術是武術,兩者不可混為一談。如果武術以 「打 」為標準,那一定會背離武術的傳統文化背景,也背離了武術原有的真實。中國武術是體育,但是帶有大量文化的體育;武術是運動,但不是簡單肢體運動;武術是技擊術,但不是殺人術。武術是通過技擊的意識和行為 ,體現技擊之美,體現動靜結合、陰陽和諧的文化內涵,是一種理想化審美的技擊藝術,而並不是以」KO「為唯一指標。
現代武術受到奧林匹克「更快、更 高、更 強」 影響,為了追求成為奧運會正式項目,武術有向競技體操的方向演變的危險。現在的武術競賽規則和評分標準越來越向動作難度靠攏,傳統武術日益邊緣化,學校的武術活動變成了強調整齊劃一的廣播體操,令人痛心不已。
中國武術作為一種技擊藝術,完全可以脫離實戰的」打「,去相對獨立的發展。中國不應該走向理想化的技擊藝術這條道路 。武術是一種文化,是一種藝術,是講究美和人的審美體驗的,是要給人以美的感受和遐想的。
武術完全可以通過穿蹦跳躍 、閃展騰挪的身體表現,在審美上更多的與」舞蹈「結合,形成雄渾 、豪放、飄逸的美。它是一種極具美感的健身方法,而不是「體育舞蹈」,更不是自由搏擊。
目前中國武術的發展重點是宏揚傳統武術,吸引更多的人參與武術運動,在不改變武術項目的體育屬性情況下,與體育舞蹈更緊密的結合,這對武術運動的發展無疑是有益的,也可以減少」馬大師「這樣一類」武術家「給武術帶來的負面影響。至於搏擊競技的事,還是交給散打或者自由搏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