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子之道,
盡在以身作則而已。
—— 華人寄語
如果要評出近代中國,最讓牛人們崇敬的偶像,
那麼曾國藩絕對名列前茅。
他出身農家,通過自身的學習和努力,最終卻成為「千古第一完人」。
他進入仕途後十年七遷,連升十級,
被封為一等毅勇侯,成為整個清朝以一介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
並在晚清惡劣、劇變的政治環境中全身而退,
不可謂不是個奇蹟。
去世之時獲得清廷國葬的最高優待,
還讓子子孫孫都能獲福。
不可謂不是個奇蹟。
梁啓超先生直呼他為:五千年才出一個的奇人。
毛澤東說:「予於近人,獨服曾文正公。」
天下學問唯勤不破
早年在湖南鄉間讀書的時候,有一天晚上,
曾國藩背誦一篇文章。有一個小偷潛伏在他家屋簷下,
準備等曾國藩背完書睡覺後偷點東西。
可小偷等了好幾個時辰,都聽見了公雞打鳴的報曉聲了,
曾國藩還在背書,一直沒有睡覺的意思。
小偷實在是不耐煩了,跳了出來,
走到曾國藩的面前,怒氣衝天地說:
「你笨到這種程度還讀什麼書呢?」
說完,他便很流利的將這篇文章背誦了一遍,
便揚長而去。
就論天賦而言,曾國藩在這方面實在算不上高。
他連續考了7次,直到23歲才考中秀才。
同為晚晴四大名臣張之洞13歲即中秀才,
左宗棠14也考中,即便是李鴻章也是17歲中的秀才。
而曾國藩24歲才中舉人,名列第36位;
28歲中進士,名列殿試三甲第42名,
獲賜同進士出身。一甲有三名進士及第,沒有他的份;
二甲有幾十名賜進士出身,沒有他的份;
三甲有一兩百人賜同進士出身,
從當時看,他真無特別過人之處。
但即使如此,其餘三位都視曾國藩為師長,
能取得如此成就,與曾國藩的勤奮和堅持脫不開關係。
天賦是老天爺賞飯吃的東西,沒人能夠控制得了。
勤奮卻是每個人都能夠做到的,
普通人只能堅持一月的習慣,
他能堅持一輩子,這便是他的過人之處。
單就書法這一項,他一直傳習到老,
終其一生所寫的書信、日記和奏摺,
均為楷書或行書。
所有的勝利,最後都是一種價值觀的勝利。
在他寫給兒子的家書中,
總是提醒兒子勤能補拙,天道酬勤。
勤字功夫,
第一貴早起,
第二貴有恆;
凡將相無種,聖賢豪傑無種,
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曾國藩 《曾國藩家書》
「 餘於凡事皆用困知勉行工夫,
爾不可求名太驟,求效太捷也。
困時切莫間斷,熬過此關,便可少進。
再進再困,再熬再奮,自有亨通精進之日。」
——曾國藩 《曾國藩家書》
人貴知不足,不足之處,記而改之
曾國藩年輕的時候也是一個缺點很多的人。
三十歲進了翰林院之後,
見到了全國範圍內各種優秀的人才,
這也激起了他的敬畏心和羞恥感。
自小受傳統文化的影響,
他立志效法古今的聖人。
三十一歲那年,曾國藩給自己定下了日課十二條,
不斷反省自己並改正自己的行為。
曾國藩一生都有記日記的習慣,
直到他去世的前一天還未曾間斷。
年輕的時候,曾因為遊手好閒,
曾父寫了一封家書指出他的缺點。
看過之後,他便立馬悔悟並改正。
從此,他以勤克惰,
除偶爾生病之外,一生堅持早起。
論天資,許多人都看不起曾國藩的「拙」。
他算不上聰明,讀書的時候,
「一書未讀完,斷不看他書」,
「一句不通,不看下句」,
他不使巧勁兒,硬碰硬地來。
昨天哪裡做得不好,一一記錄下來,
今天一點點改掉。他總不忘告誡家人應當如何謀正道,
修正業,立正德。即使在戎馬軍營之中,
每天面對生死未卜,他依然沒有忘記修業與功課。
他曾訓誡士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
第三要有恆。有志則不甘為下流;
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
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三者缺一不可。」
——曾國藩 《曾國藩家書》
曾國藩曾言:「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群聚守口,獨居守心」
「行事不可任心,說話不可任口」「禁大言以務實」。
精闢的、有價值的見解才能受人歡迎,泛泛空談則招人生厭。
曾國藩的「戒多言」源於一件小事,
當時他剛進入翰林院不久,
正春風得意,一次在給父親過生日時,
對前來祝壽的好友鄭小珊誇誇其談,
有些得意忘形,結果引起鄭小珊反感,拂袖而去。
事後曾國藩後悔萬分,
他在日記裡反思自己有三大錯。
一是平常就自以為是;
二是嘴上說話沒把門的,想到哪兒說到哪兒;
三是明明說話得罪了人,還跟人強辯,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
曾國藩一生在「戒多言」上下足了功夫,
他不僅經常批評自己「每日言語之失,真是鬼蜮情狀!」
也經常反問自己「言多諧謔,又不出自心中之誠」,
這種言語習慣、個性缺點,
「何時能拔此根株?」
他不僅對自己有這個「戒多言」的要求,
還把它當成家訓智慧中非常重要的一條內容,
尤其是對他的兩個兒子和幾個弟弟反覆灌輸、強調這一點。
「立身以不妄語為本」,俗話說,「禍從口出」,
立身之事,最忌的就是輕浮和自滿,
從而說出一些不恰當的話,或者為了自我誇耀而撒謊吹牛。
因為這樣一來可能會給自己招致災禍,
二來也會失去別人對自己的信任和尊重,
誰還會放心任用你?
所以,喜歡逞一時口舌之快的人,最終都難成大事。
傳家之道在詩書,在精神
古語有云:勸人一時以言,勸人一世以書。
而曾國藩的傳家之道,便是詩書、便是精神。
他曾在給兒子的家書中不斷勸誡兒子努力讀書:
「人之氣質,由於天生,很難改變,
唯讀書則可以變其氣質。
古之精於相法者,並言讀書可以變換骨相。」
曾國藩一生成就顯赫,
但他其實只是農戶出身並不是官宦世家。
曾國藩有兄妹九人,曾國藩為長子。
祖父曾玉屏沒讀過多少書,一直耿懷於此,
父親曾麟書為塾師秀才,
二位先輩一直將崇尚讀書作為自己的家訓代代相傳。
曾國藩主張勤儉持家、努力治學、讀書明理。
他在家書中寫道:
「餘教兒女輩惟以勤儉謙三字為主。弟每用一錢,
均須三思,諸弟在家,宜教子侄守勤敬。
吾在外既有權勢,則家中子弟最易流於驕,
流於佚,二字皆敗家之道也。」
——曾國藩 《曾國藩家書》
曾國藩故居富厚堂
曾國藩一生官做得極大,成為晚清中興的第一大能臣,
朝廷依仗的肱骨。擔任總督期間:
不要錢,不怕死,不收禮,不中飽私囊,
捐贈不留名。其餘方面節儉,但買書方面非常捨得花錢。
去世時留下1萬8000兩養廉銀,
他告誡後人自己喪事不可收禮,
結果喪事花了1萬多兩,這些銀子基本沒有留下。
只留下兩項財產:
一座」富厚堂「宅地,一座藏書樓和大量的書籍。
富厚堂藏書樓
家儉則興,人勤則健,
能勤能儉,永不貧賤。
他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
他要求長子每天早晨天還沒亮的時候就要起床灑掃庭院,
然後回房練字一千,其中第一個字就是「儉」。
吃飯的時候,有一次遇到帶殼的穀物,
兒子便挑出來放在桌上。
曾國藩看見了什麼都沒說,
只是默默地撿起來剝開外殼把裡面的米吃掉。
身教的影響力自然優於言傳,
一個簡單的動作,不需要長篇大論,
甚至一語不發,便讓孩子理解了「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曾國藩每天日理萬機,自晨至晚,勤奮工作,從不懈怠,
給子女樹立了很好的榜樣。主要公文均自批自擬,
很少假手他人。晚年右目失明,
仍然天天堅持不懈。
他所寫日記,直到臨死之前一日才停止。
育人先正己,父母的言行是孩子的榜樣,好的家教與門風,
給孩子良好的成長環境,才能讓孩子有所為,
走入社會才能有大作為。
聰明的人,懂得讓功,不佔便宜
曾國藩有句名言:「功不獨居,過不推諉。」
1853年,曾國藩書生治軍,創建了湘軍。
他自己都沒想到,湘軍竟能屢建奇功,
最終將燒了半個中國的太平天國烈焰撲滅。
湘軍在攻克太平天國都城南京之前,
打下的最後一個重要城市是安慶。
按理說,曾國藩、曾國荃兄弟在這一戰中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特別是曾國荃,
如果不是他在安慶城下穩穩地挺住,這一戰,湘軍絕對贏不了。
可是,曾國藩在給朝廷的奏章中,
卻把這一戰的謀劃、統籌之功讓給了胡林翼,
把前線血戰之功讓給了多隆阿,這令曾國荃十分氣憤。
「安慶是我冒著生命危險,
血戰一年多才拿下的,憑什麼把戰功讓給別人?」
曾國荃質問他的哥哥。
對此,曾國藩只是捏須一笑,不做聲。
他的智謀,豈是曾國荃這種莽夫所能理解的。
對於曾國藩來說,讓功有兩重好處。
一重是可以贏得別人的擁護。
別人的功勞,得到了超出期望的肯定,自然會擁護曾國藩。
更為重要的好處是可以消除朝廷的猜忌,
讓朝廷對曾國藩放心。
歷史上,手握重兵的權臣大多不得善終。
只有懂得謙讓,才能避免悲劇的重演。
並且讓功給多隆阿尤其重要。
多隆阿是八旗貴胄,
他在朝廷面前給曾國藩說幾句好話,是能一語定乾坤的。
聰明的人,不佔便宜,
便宜好佔,或者難堪,或者麻煩。
李嘉誠曾叮囑其子:「你和別人合作,假如利潤你拿七分合理,
八分也可,那我們李家拿六分就可以了。」
曾國藩也有句名言:「利可共而不可獨。」
1861年,湘軍名將鮑超打了勝仗後,
借給曾國藩賀壽之機,
送來十六大包「戰利品」。
其中許多是珍貴的珠寶古玩之類。
曾國藩說:「你打開,我都看一看。」
細看一遍後,他取出一頂繡花小帽:
「我喜歡這個帽子,其他的,你都帶回去去。」
鮑超素來剛毅勇猛,此時眼圈卻紅了。
曾國藩派容閎去美國採購機器,
這是一個肥差,按慣例,容閎必會送禮。
但此時,曾國藩已離開南京,北上剿捻。
所以,他特意寫信給兒子說:
「容閎送的東西,價值不超過二十兩白銀,
就收下,要是超過,就退掉。」
收下小禮,那是不拂人面子。
拒絕大禮,既是堅守原則,又是仗義輕財。
曾國藩說得好:「財聚人散,財散人聚。」
他輕財,所以留住了人才。
孔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所謂「泰」,就是穩如泰山,就是處事嚴謹,
處事為人上謹言行,輕財貴,氣量寬,謙讓功,方成大器。
忠厚傳家遠,德高萬世長
論修身,曾國藩恪守儒家禮教,終生有志、有識、有恆;
論齊家,曾氏兄弟九人,個個因他建功立業,族內家家融洽和諧;
論治國、平天下,
曾氏平定太平天國、捻軍之亂,為晚清力挽狂瀾。
曾國藩給自己列出日課四條:
「慎獨則心泰,主敬則身強,求仁則人悅,思誠則神欽」。
他每天從早到晚,時刻自我監督,
以聖人的標準來檢查自己之一舉一動。
而且每天用工楷寫日記,
記錄甄別每日的一切言行。
正因求缺,曾國藩不斷完善自身,最終成就一番事業。
通常而言,大多數的富貴官宦家庭,福不過三代。
財富和地位的積累相對容易,
可並不是每一代都能有人才守住家業,
而曾氏家族卻代代英才輩出。
曾氏後人照
據有人曾經統計的資料顯示,自曾國藩始,
在其後的一百多年時間裡,
他的子孫中有成就的人多達240多位,
他們在化學界、教育界、文學界、藝術界、
考古界、交通界等多個領域都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曾紀澤:清末著名外交家
曾紀鴻:清末著名數學家
曾廣均:光緒進士,授翰林院編修。
曾廣銓:駐英、駐朝鮮公使,翻譯家。
曾廣植:著名有機化學家。
曾憲植:葉劍英元帥夫人,革命家。
曾昭掄:中國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科學家,革命家。
曾寶蓀:著名教育家。
曾昭橘:著名考古學家。
......
中國自古就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說,
而真正能夠實現者卻寥若星辰,
曾國藩就是其中之一。
他打敗太平天國,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
他「匡救時弊」、整肅政風、學習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現了「同治中興」;
他克已唯嚴,崇尚氣節,標榜道德,身體力行,
獲得上下一至的擁戴;
他的學問文章兼收並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師,
「其著作為任何政治家所必讀」(蔣介石);
他的育子之道以身作則,家書傳世,淳淳善誘,
成就家族長久輝煌,
曾國藩的一生,
實現了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業,
忠厚傳家遠,高德則流芳,
「中華千古第一完人。」
曾國藩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