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對中華民族有著影響非常大的一個王朝。
由於「清政府主事人」的腐敗導致國家的混亂,使各國列強有機會對中華民族進行欺辱和搶掠,致使中華兒女受盡屈辱和摧殘。
在「清」初期時可謂是國力強盛、民族和諧、國泰民安。在這裡我們就講一下「清朝」初期創造了「太平盛世」的皇帝「康熙帝」。
「康熙帝」是我非常喜歡和崇拜的一位皇帝,包括現在有很多『影視劇』也對他推崇拍攝和杜撰。
在這裡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康熙」時期,他是怎樣平定內亂和攘外的。
1:康熙簡介
「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1654生至1722年終)是清朝第四位皇帝,也是中國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黃帝。其父親「順治帝」母親「佟佳氏」,諡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廟號:聖祖。
「康熙帝」8歲登基,14歲親政,他繼承了先輩的基業,開創了「康乾盛世」的宏偉局面。在守業的同時還開疆擴土,極大地擴展了大清的版圖,為後世子孫留下了巨大遺產。
2:康熙的「平三番之亂」
1673年(康熙十二年)春,康熙皇帝想要要統一政令,三藩是很大的障礙,所以了撤藩的決定,隨後三位藩王發起反清。
吳三桂在西南一帶勢力大,一開始,叛軍打得很順利,一直打到湖南。他又派人跟廣東的尚之信和福建的耿精忠聯繫,約他們一起叛變。,這兩個藩王有吳三桂撐腰,也跟著一起反了。
三藩一亂,整個南方都被叛軍佔領。康熙帝一面調兵遣將,集中兵力討伐吳三桂;一面停止撤銷尚之信、耿精忠的「藩王」稱號,把他們穩住。
吳三桂開始打了一些勝仗,後來清兵越來越多,越打越強,吳三桂的力量漸漸削弱,處境十分孤立。經過八年戰爭,他自己知道支撐不下去,連悔帶恨,生了一場大病斷了氣。
三藩之中,由於吳三桂最強。吳三桂當上藩王之後,十分驕橫,不但掌握地方兵權,還控制財政,自派官吏,不把清朝廷放在眼裡。這也是當時康熙帝撤銷藩王的由頭。歷史上稱這次事件為「三番之亂」
3:康熙命施琅收復臺灣
當施琅率領的清軍水師突然出現在澎湖海域時,劉國軒驚惶失措,倉促迎戰。施琅分派左右各50艘戰船,夾擊鄭軍;而自己則率56艘戰船從中央突進。
澎湖被佔領後,鄭氏王朝已無力抵抗清軍,只得投降,結束在臺灣歷經22年的統治,臺灣也因此成為清朝的領土。
之後,康熙設立了「臺灣府」,隸屬於福建。並在臺府下設三縣,派8000名官員駐守臺灣。從而加強了清政府對臺灣的管轄,促進了臺灣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
4:雅克薩之戰《尼布楚條約》籤署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十二月,
康熙二十四年(1685 年)正月二十三日,為了徹底消除沙俄侵略,康熙命都統彭春赴愛琿,負責收復雅克薩。
託爾布津乞降,遣使要求在保留武裝的條件下撤離雅克薩。
沙俄侵略軍被迫撤離雅克薩後,賊心不死,繼續拼湊兵力,圖謀再犯。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秋,莫斯科派兵600增援尼布楚。
次年初,康熙接到奏報,即下令反擊。七月二十四日,清軍2000多人進抵雅克薩城下,將城圍困起來,勒令沙俄侵略軍投降。
雅克薩城旦夕可下,俄國攝政王索菲亞急忙向清請求撤圍,遣使議定邊界。清答應所請,準許侵略軍殘部撤往尼布楚。雅克薩反擊戰結束後,雙方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 七月二十四日締結了《中俄尼布楚約》。
:5:三徵噶爾丹
從1689年開始噶爾丹受到俄國的暗中慫恿,於是開始不斷的發動戰爭,直到對清朝產生重大的威脅,為了保證邊疆地區的平穩,也為了百姓不至於流離失所,所以康熙曾經前後三次親自率領軍隊徵戰噶爾丹。
噶爾丹的能力確實是非常出眾的,可是當他面對精良的清朝軍隊和康熙的英明領導的時候,就變得不堪一擊了。在最後一次戰爭中噶爾丹甚至到了眾叛親離的地步,許多將士紛紛離開他歸順了清朝,而他的妻子也在戰爭中去世,面對失敗噶爾丹選擇了自殺而亡。
康熙帝無論是平定三藩的戰爭,還是平定噶爾丹,或者是收復臺灣的戰爭,以及抵制外強的戰爭。都充分體現了康熙皇帝接觸的軍事才能,以及鐵血的軍事手段。
清史專家「閻崇年」評價說:「康熙皇帝是『二十五史』中唯一了解西方文明、尊重科學精神的皇帝」。
可以說『學習』是伴隨著康熙帝的一生,也是他成功開創偉業的秘訣所在。
你感覺「康熙皇帝」的這幾次事件處理的怎麼樣
歡迎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