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帝」幾次成功的軍事行動

2020-12-18 胖橋講文史

清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對中華民族有著影響非常大的一個王朝。

由於「清政府主事人」的腐敗導致國家的混亂,使各國列強有機會對中華民族進行欺辱和搶掠,致使中華兒女受盡屈辱和摧殘。

在「清」初期時可謂是國力強盛、民族和諧、國泰民安。在這裡我們就講一下「清朝」初期創造了「太平盛世」的皇帝「康熙帝」。

「康熙帝」是我非常喜歡和崇拜的一位皇帝,包括現在有很多『影視劇』也對他推崇拍攝和杜撰。

在這裡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康熙」時期,他是怎樣平定內亂和攘外的。

1:康熙簡介

「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1654生至1722年終)是清朝第四位皇帝,也是中國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黃帝。其父親「順治帝」母親「佟佳氏」,諡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廟號:聖祖。

「康熙帝」8歲登基,14歲親政,他繼承了先輩的基業,開創了「康乾盛世」的宏偉局面。在守業的同時還開疆擴土,極大地擴展了大清的版圖,為後世子孫留下了巨大遺產。

2:康熙的「平三番之亂」

1673年(康熙十二年)春,康熙皇帝想要要統一政令,三藩是很大的障礙,所以了撤藩的決定,隨後三位藩王發起反清。

吳三桂在西南一帶勢力大,一開始,叛軍打得很順利,一直打到湖南。他又派人跟廣東的尚之信和福建的耿精忠聯繫,約他們一起叛變。,這兩個藩王有吳三桂撐腰,也跟著一起反了。

三藩一亂,整個南方都被叛軍佔領。康熙帝一面調兵遣將,集中兵力討伐吳三桂;一面停止撤銷尚之信、耿精忠的「藩王」稱號,把他們穩住。

吳三桂開始打了一些勝仗,後來清兵越來越多,越打越強,吳三桂的力量漸漸削弱,處境十分孤立。經過八年戰爭,他自己知道支撐不下去,連悔帶恨,生了一場大病斷了氣。

三藩之中,由於吳三桂最強。吳三桂當上藩王之後,十分驕橫,不但掌握地方兵權,還控制財政,自派官吏,不把清朝廷放在眼裡。這也是當時康熙帝撤銷藩王的由頭。歷史上稱這次事件為「三番之亂」

3:康熙命施琅收復臺灣

當施琅率領的清軍水師突然出現在澎湖海域時,劉國軒驚惶失措,倉促迎戰。施琅分派左右各50艘戰船,夾擊鄭軍;而自己則率56艘戰船從中央突進。

澎湖被佔領後,鄭氏王朝已無力抵抗清軍,只得投降,結束在臺灣歷經22年的統治,臺灣也因此成為清朝的領土。

之後,康熙設立了「臺灣府」,隸屬於福建。並在臺府下設三縣,派8000名官員駐守臺灣。從而加強了清政府對臺灣的管轄,促進了臺灣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

4:雅克薩之戰《尼布楚條約》籤署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十二月,

康熙二十四年(1685 年)正月二十三日,為了徹底消除沙俄侵略,康熙命都統彭春赴愛琿,負責收復雅克薩。

託爾布津乞降,遣使要求在保留武裝的條件下撤離雅克薩。

沙俄侵略軍被迫撤離雅克薩後,賊心不死,繼續拼湊兵力,圖謀再犯。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秋,莫斯科派兵600增援尼布楚。

次年初,康熙接到奏報,即下令反擊。七月二十四日,清軍2000多人進抵雅克薩城下,將城圍困起來,勒令沙俄侵略軍投降。

雅克薩城旦夕可下,俄國攝政王索菲亞急忙向清請求撤圍,遣使議定邊界。清答應所請,準許侵略軍殘部撤往尼布楚。雅克薩反擊戰結束後,雙方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 七月二十四日締結了《中俄尼布楚約》。

:5:三徵噶爾丹

從1689年開始噶爾丹受到俄國的暗中慫恿,於是開始不斷的發動戰爭,直到對清朝產生重大的威脅,為了保證邊疆地區的平穩,也為了百姓不至於流離失所,所以康熙曾經前後三次親自率領軍隊徵戰噶爾丹。

噶爾丹的能力確實是非常出眾的,可是當他面對精良的清朝軍隊和康熙的英明領導的時候,就變得不堪一擊了。在最後一次戰爭中噶爾丹甚至到了眾叛親離的地步,許多將士紛紛離開他歸順了清朝,而他的妻子也在戰爭中去世,面對失敗噶爾丹選擇了自殺而亡。

康熙帝無論是平定三藩的戰爭,還是平定噶爾丹,或者是收復臺灣的戰爭,以及抵制外強的戰爭。都充分體現了康熙皇帝接觸的軍事才能,以及鐵血的軍事手段。

清史專家「閻崇年」評價說:「康熙皇帝是『二十五史』中唯一了解西方文明、尊重科學精神的皇帝」。

可以說『學習』是伴隨著康熙帝的一生,也是他成功開創偉業的秘訣所在。

你感覺「康熙皇帝」的這幾次事件處理的怎麼樣

歡迎評論、留言

相關焦點

  • 康熙帝對入侵者只說一個字:打!結果邊界從此安定150年!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逐步恢復經濟,清帝國成為當時世界上幅員最為遼闊、人口眾多、經濟最富庶的帝國。康熙帝當政61年,無論對內對外都為中國歷史留下了值得書寫的篇章。對內而言,宋元之後,中原帝國逐漸開始走下坡路,漢唐光景不再。而到了康熙時代,由於他的勵精圖治,中國形成了一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強大統一的國家,帝國的經濟、文化,此時又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頂點。
  • 康熙朝書生氣的周培公為康熙帝立下奇功遭貶,為何康熙又想起他?
    周沛公的為人比較練達,談吐儒雅,是他的性格使然,不卑不亢是他處理人情世故上吃進了苦頭,可是他的聰明和他的軍事才能的確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賞識,是康熙帝身邊的重要謀臣。周培公最終官至參議道臺、山東登萊道、盛京提督,他在三藩之亂時,曾勸降割據平涼的王輔臣而嶄露頭角。
  • 從「巴巴羅薩」到「沙漠盾牌」:軍事行動代號簡史
    這些都是軍事行動代號。「黃色方案」德軍佔領巴黎二戰爆發前,美軍對假想敵制定的作戰方案,也多以顏色命名,如對日本的「桔色行動」、對德國的「黑色行動」、對墨西哥的「綠色行動」等等,參戰之前,美軍的幾次軍事行動也都是用顏色命名的
  • 歷史上為康熙帝生孩子最多的女人是誰
    康熙帝多妻多子,有名姓的后妃人數是55位,居清帝之冠。 同樣,他的子女人數也達到55位,其中,皇子35位,公主20位。這麼多子女,都是誰生育的呢? 我們查閱了大量史料,發現有位妃子生的最多,居然達到6位之多,這在后妃眾多的深宮之中,實屬罕見,堪稱后妃之中的生育冠軍。
  • 康熙帝雄才大略,但一頓操作猛如虎,卻沒能讓這個草原梟雄上當
    隨後,噶爾丹將戰場搜刮個乾淨,繼續率兵南下,一度打到距離北京只有700裡路的地方,而此時康熙帝的大軍還沒有到達草原,為了麻痺和穩住噶爾丹,自收到烏爾會河之戰消息後不久,康熙帝就遣使對噶爾丹致歉:「阿爾尼(烏爾會河之戰中的清軍統帥)不請旨而擊汝,非本朝意也。」
  • 康熙帝平三藩之時,反了的察哈爾王居然是成吉思汗的嫡系後裔
    少年康熙胸懷遠大抱負,在剷除權臣鰲拜後,將國家急需解決的三件大事,「三藩、河務、漕運」六個大字寫在宮內的柱子上,時刻提醒自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除掉朝中權臣鰲拜後的康熙帝,意氣風發、自信滿滿,以為自己定能一步步將三個守邊的漢臣藩王解除兵權,減輕國家財政負擔,掃除異族藩王對中央集權的威脅。
  • 伊朗軍事衛星成功發射,以色列直呼這是飛彈:美總統下達開戰指令
    據俄羅斯衛星社消息,當地時間4月22日,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宣布在當日成功發射了首顆軍事衛星。這顆衛星被命名為"努爾"(意為"光"),伊朗在其位於中央沙漠的發射基地,成功的將這顆衛星送入距地面425千米的軌道。
  • 康熙帝第一次廢太子後 為何沒有另擇人選 而是選擇復立太子?
    太子胤礽是清康熙帝的嫡子,亦是歷史上最後一位公開冊立的太子。在他的身上同樣有著充滿周折的故事。胤礽是康熙帝的次子,也是康熙帝唯一的嫡子,生母是孝誠仁皇后赫舍裡氏。因為赫舍裡皇后生下胤礽不久,就難產而亡,與皇后感情甚篤的康熙帝便將胤礽帶在身邊親自撫育教導。胤礽剛滿周歲,便被康熙帝正式冊立為皇太子。得到了康熙帝的親自教導,加上胤礽自幼聰慧,長大後也十分出色,康熙帝對自己這個太子還是十分滿意的。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可避免的,皇帝與太子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加上康熙帝優秀的兒子實在太多了,那九五之尊的位置,誰不想坐上去?
  • 女真不滿萬,滿萬則無敵,清朝前期的軍事力量緣何如此強大
    雖然在軍事能力上面,鄭成功沒有任何的毛病,但是他的個人性格導致了臺灣註定歸屬清朝和南明的失敗。因為他的反清是基於自己本身的利益的,少了點家國情懷,特別是在割據臺灣的時候,和自己手下的得力幹將施琅因為一點的小事情發生了矛盾。導致施琅投靠了清朝。這對清朝來說是一個從天上掉下來的大餡餅。
  • 康熙帝多活二十年——那時候的大位誰來繼承?
    康熙帝生於順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十八,崩於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享壽六十八歲另八個月(按中國傳統算法,可以稱六十九歲)。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順治帝駕崩;正月初九,時年八歲(實際六歲)的皇三子玄燁於皇宮太和殿即位,改明年為康熙元年,玄燁即清聖祖康熙帝。
  • 媲美雞缸杯的十二月花神杯,康熙帝的柔美一面
    關於「郎窯」的成就,據清人劉廷璣《在園雜誌》記載,他的仿古器物十分逼真,與真品無二,尤其在仿製明代宣德、成化時期的器物時,在釉色、橘皮棕眼以及款識上都極為相像。特別是郎窯仿成化的青花、白釉脫胎等瓷器的燒造成功,無疑為十二月花卉杯這種胎薄體輕、造型俊秀的瓷器名品的出現奠定了技術基礎。
  • 蔡英文被警告:大陸可能採取「懲罰式軍事行動」!
    蘇起還警告,若民進黨不斷操弄「正名」議題,大陸極可能對臺有「懲罰式軍事行動」。蘇起資料圖(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稱,蔡英文在今年元旦談話拋出「中華民國臺灣」。對此,蘇起表示,「這已經是半個改名」。
  • 不再與韓國舉行任何會談 朝鮮公布四項軍事行動計劃
    朝鮮16日徹底炸毀位於開城工業園區的朝韓聯絡辦公室大樓後,17日公布四項軍事行動計劃,並表示不再與韓國舉行任何會談。韓國批評朝鮮的最新表態,認為近來一系列事態應全部由朝鮮承擔後果。韓國統一部長官宣布辭職,為「韓朝關係惡化負起一切責任」。
  • 大陸可能採取「懲罰式軍事行動」?蔡英文已收到警告
    大陸可能採取「懲罰式軍事行動」?蔡英文已收到警告。(圖片來源網絡)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即將在5月20日就職,開始第二個任期。前臺灣安全部門高級官員蘇起9日針對蔡英文頻繁製造兩岸對立,發出警告,若民進黨不斷操弄所謂「正名」議題,大陸極可能對臺有「懲罰式軍事行動」。針對所謂「正名」行為,蘇起表示,民進黨若對內操作選舉是可以,但這個說法若在就職演說等公開場合,且更加常態化與政治化,對兩岸關係是不好的,恐怕會出問題。
  • 中國國產運20大型運輸機首次參加非戰爭軍事行動
    中新社記者 陳驥旻 攝 (抗擊新冠肺炎)中國國產運20大型運輸機首次參加非戰爭軍事行動中新社北京2月13日電 (記者 周音)13日凌晨,中國空軍出動包括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下稱,航空工業)自主研製的6架運20和2架運9在內的3型11架運輸機,分別從7地機場起飛,向武漢空運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和物資
  • 鄭成功佔據臺灣後經濟軍事實力不足以與大陸抗衡
    因為康熙二年(1663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和清廷聯合出兵,共同對臺灣鄭氏發起了猛烈的軍事攻勢。清軍統帥不是別人,而是鄭成功曾經的戰友兼部下,大清國福建水師提督施琅。 當時清廷的朝堂之上四大輔臣的明爭暗鬥,民間又揭起了反清鬥爭等(如貴州苗民起義,松江民眾反清),讓當權者放棄了攻臺策略,轉而實行海禁,將沿海居民遷入內地50裡,層層布防,就是為了切斷臺灣鄭氏和大陸之間的聯繫。 清廷的政策收縮讓鄭氏逃過一劫,從而有能力開始獨自對抗不死心的荷蘭東印度公司。
  • 孝莊太后為何死後37年才下葬,康熙帝都左右為難,原因不可名狀
    孝莊太后作為清初的著名政治家,雖為女流之輩,但一生佐助皇太極、順治帝、康熙帝三代帝王,可謂是居功至偉。 1643年皇太極「端坐而崩」,年52歲。由於去世突然,對於接班人問題也並未指定,因此關於誰將承襲皇位的問題便劍拔弩張起來。
  • 清康熙收復臺灣的歷史豐功偉績
    清政府轉而對鄭氏政權採取招撫的方針,但在幾次招撫中,均因種種原因沒有達成協議。此時,鄭成功已經去世,他的兒子鄭經繼承了延平郡王的爵位,繼續抗清。康熙十三年(1674),發生了三藩之亂,鄭經也企圖趁機佔據大陸沿海,圖謀復明。數年中,清政府和鄭氏雙方在戰場反覆交手,展開了長達5年打打談談的拉鋸戰。三藩之亂徹底平定後,消滅臺灣割據政權的事宜再次被康熙帝提到日程上來了。
  • 就這樣被你徵服:短命王朝的域外軍事行動
    中國歷史上幾個短命王朝的滅亡,一般都與其執意發動大規模域外軍事行動有關。(域外,指離其核心統治區域較遠,根本無能力控制,一般只能採取羈縻手段軟控制)。除了西晉以外,秦、隋、元、民國無不如此。較之匈奴,越人並非燃眉之急,其軍事調動能力比騎馬的匈奴差之甚遠,有何必要直入虎穴,擒得虎子?這真是一個謎一樣的操作!結果在楚地暴亂的時候,任囂、趙佗統率的南嶺秦軍一直採取冷眼旁觀的態度,項羽、劉邦等楚國義軍無須顧慮後方,一路北進,終於導致秦軍主力李信、王離、章邯等部在巨鹿之戰被各路義軍包了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