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假日睡個懶覺是件很愜意的事情,不少年輕人甚至可以一覺睡到大中午。這幾天,微博上一張「睡眠時間」對陣「死亡危險率」的圖表(以下簡稱「圖表」)卻給愛睡懶覺的人潑了一盆冷水,這個微博說,睡太多可是會短命的。圖表顯示(如圖),睡6.5小時的人死亡率最低,少於4.4小時或高於9.5小時,死亡危險率會翻倍增高。
這個圖表靠譜嗎?昨天,諮詢了杭城幾位研究睡眠的專家。
國家級名中醫陳意教授
說他每天睡七八個小時
「中醫裡沒有相關睡眠時間長短與死亡危險率的研究,但有個『子夜覺』的說法,即當天23點到次日凌晨1點這段時間一定是處於睡眠狀態。」國家級名中醫、浙江省中醫院中醫內科陳意教授說,「中醫認為,晝屬陽,夜屬陰,與之相應,人體陰陽之氣也隨晝夜而消長變化,於是就有了寤(醒)與寐(睡)的交替。如果子時還不睡,拖到後半夜才睡,人體的精氣神就很難恢復,必然會影響第二天的工作學習,抵抗力也會隨之下降。」
陳教授還說,人也是大自然中的一種生物,有生物鐘,只有健康有序的作息習慣,才能健康長壽,違背自然規律對消化系統、心血管系統都是有影響的。他自己的睡眠就很規律,每天晚上10點就上樓洗漱,在臥室看會兒書後就睡覺,每晚11點以前可能睡著了,第二天早上6點半起床。一年365天,天天如此。
陳教授認為,對大多數成年人來說,每天睡七八小時是一個相對較好的時長。
一個人所需睡眠時間與年齡成反比
浙江省立同德醫院精神科陳杏麗主任醫師說,理論上,人的一生,睡眠時間與年齡是成反比的,年齡越小,所需睡眠時間越長。隨著年齡增大,每天的睡眠時間也會變少。
她列舉了她自己、她女兒、她父母的每天的睡眠時間。她的女兒,20出頭,每天23點至24點睡,第二天九十點起床,每天要睡10多個小時;她自己,每天22點至23點睡,第二天早上六七點起床;每天睡七八個小時;她的父母,70多歲,每晚九十點就睡了,第二天四五點起床,每天只睡六七個小時。
所以一個人,年輕時要睡10多個小時,到了中年後睡七八個小時,到了老年睡五六個小時,也不要覺得不正常,只要第二天精神還好,就不用擔心。
每天睡幾個小時沒有可比性
有人睡4個小時就夠了,有人10個小時還不夠
陳醫師說,微博上所曬的這張「睡眠時間」圖表有一定的道理,但過於片面,大家沒有必要「對號入座」。因為具體到某個人,由於體質差異、遺傳背景、生活環境等因素,每天所需的睡眠時間會相差很大,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生活中,差不多年紀的成年人,有的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第二天依然精力充沛。也有的每天睡十個小時,第二天依然覺得沒睡夠。
這主要與其睡眠質量有很大關係。如果一個人倒頭就睡,且一覺睡到自然醒,第二天醒來神清氣爽,工作效率高,那麼,對他來說,睡四五個小時確實夠了;相反,一個人躺在床上要翻來覆去個把小時才能睡著,睡覺時又夢境不斷的話,第二天醒來感覺渾身乏力,工作效率低下,此時,睡多久都是沒有意義的。
成年人睡十幾個小時還很困要找原因
「每天要睡足八小時」,是許多人所了解的健康觀念。一旦自己睡得少,有些人就會焦慮,怕睡得不夠健康會出問題。陳醫師在門診中時不時會遇到因為每天睡四五個小時要求開安眠藥的人。每次遇到這樣的病人,陳醫師都會先諮詢他們第二天的精神狀態,如果第二天精力旺盛,樂呵呵,不疲乏的,她是不會給他們開安眠藥的。她說,只要睡眠質量好,睡眠時間長短並不那麼重要。
睡眠時間少,很多人會警惕,主動會來醫院。而睡眠時間很長的人,有時也要警惕。如果怎麼也睡不醒,睡了十幾個小時,第二天還很困,那就不太正常了,要找找原因,是不是睡太晚了?作息時間是不是不規律?是不是最近心事比較重?如果都不是,就要諮詢專科醫生了。
比如,對有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患者(一個特點是愛打呼)來說,白天嗜睡確實是個危險信號。浙大醫學院呼吸內科潘志傑副主任醫師說:「睡眠時呼吸暫停會導致體內二氧化碳瀦留,使人處於低氧狀態,血液中的含氧量降低,機體供血不足,血管不規則地收縮舒張,其彈性會隨之下降,患心臟病、高血壓、腦血管病等疾病的風險自然增加了,原有的病情也會加重。當憋氣時間過長,一下子喘不過氣來,就可能會導致心源性猝死。」
對這樣的嗜睡族,潘醫師建議去醫院呼吸科做個睡眠監測,評價一下效率睡眠,排除隱患。
據都市快報 記者 葛丹娣 通訊員 於 偉 樓建麗 戎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