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天氣寒冷,晝夜溫差大,不少市民不慎感冒發燒。輸液是不少市民選擇的治療方式。可因為各種原因,有些市民總想調快滴速,快點輸完,殊不知,隨意調節隱藏著極大的隱患。
1月10日16時許,市民餘先生因耳朵不適到醫院檢查,醫生確診為中耳炎,建議輸液治療。1瓶液體按照常規速度至少需要1個小時才能完成,可是在門診大廳內坐著無聊,又想早點趕回家吃飯,餘先生便自行調節液體流速。
然而,半個小時過後,餘先生就感覺全身乏力、心跳加快、頭暈。感覺不對勁的餘先生立即呼叫護士,護士趕來將輸液器拔了下來,然後將他搬到床上讓她休息。20分鐘後,餘先生身體恢復。
據餘先生表示,他平時身體健碩,所以認為把液體「灌」進身體即可,「當時為了趕回家吃飯,加大液體流速時,也出現了手部疼痛的症狀。」
那麼市民知道輸液過快會對人造成危害嗎?1月11日,記者來到市區某醫院,記者採訪了部分正在輸液的患者,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輸液過快會對人造成危害,普遍認為輸液速度調快或調慢完全取決於時間緊不緊。也有少數人認為輸液應該越慢越好,一般不會自行調節。
正在打點滴的市民張先生聽到記者告訴其輸液過快會對人造成危害後,他說:「現在才知道原來輸液的速度也有講究啊,平時來打點滴都感覺很無聊,就自己調快了輸液速度,看樣子下次還是要聽護士的安排。」
該醫院護士王女士告訴記者,在輸液過程中,有不少病人會私自調整點滴速度,而調不調快速度全在於時間緊不緊。「這樣做是有極大危害性的,因為每個病人體質不同,醫生會專門囑咐護士來給這個病人把輸液的速度調成多少。
而且藥物不同、身體狀況不同,輸液的速度也會不同。很多患者不具備這種醫學常識,自己加速,會帶來一些臨床危害。」
那麼,輸液速度到底有沒有標準?過快對人體有哪些危害?
記者從該醫院胡醫生處了解到,自行調節輸液速度的人較多,部分年輕人為了趕時間會自行調快,而老年人、兒童輸液,家人則會為其調慢。
據胡醫生介紹,曾經有病患因自行調節輸液速度,將兩小時輸完的液體在40分鐘內完成,兩小時後全身抽搐、口吐白沫,險些身亡。
「這看似是小小的舉動,卻與生命安全息息相關。」胡醫生介紹,輸液速度是專科醫生針對不同病人的不同病情而設定的專屬速度,並非隨意而為之。根據常規標準,一般是1分鐘液體流量為1~2毫升(20~40滴),但也要根據具體情況而進行調節。
如果自行調節快慢,操作稍有不當就可能釀出大禍,比如,對於心肺功能不太好的老年人來說,輸液速度調得過快,會對心臟負荷帶來負擔,導致心衰。同樣,小孩子的身體不及青壯年,輸液速度不宜過快,也不宜過慢。
「輸液雖是常見的治療方法,其中卻蘊含了很多醫療知識,關係到我們的健康。」胡醫生提醒,不論是老人、小孩,還是年輕人,輸液時都應該遵循醫生的意見,若真要調節速度,也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切勿自己隨意調節。
因此,建議大家輸液時如果想調整速度,應先詢問醫護人員,告知自己的感受和需求,由他們來做相應的調整。還需提醒的是,臨床上不少患者一生病就要求去醫院輸液,殊不知輸液不亞於一個手術。所以,醫院也應遵循「能打針就不輸液」的原則。
潯陽晚報記者 餘超/文 徐田剛/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