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三千年前的精緻生活——大英博物館《奢華世代》香港展

2021-02-19 視集ADS


城堡花園,豪車美酒,盛妝華服……從古至今都是標榜著身份地位的符號。人們追求奢華的物品和頂級的享受,甚至不惜發動戰爭(跟現在為了一個包包引發家庭矛盾是一個道理)。而這些在歷史上輪番上演的人類欲望,早在公元前900年就存在了。

這次大英博物館帶來了在距今約三千年前(大約是我國的西周至戰國時期)的,在古地中海及中東地區,代表那個世代最頂級奢華的210多套文物來香港展出。

正式展覽前還有教育角,小朋友可以提前參與

這些物件之細緻,美輪美奐的程度實在驚人,很難想像它們經歷數千年的王朝更迭,板塊遷移,仍能如此完好地呈現在我們眼前。古人的精緻程度和生活情趣,簡直讓號稱先進的我們汗顏。那麼這次視集就帶大家穿越到數千年前的亞述,巴比倫和阿契美尼德王朝,感受當時上流社會的奢華生活。

引言——帝國的演變

穩定的政治及經濟環境對奢侈品的生產尤為重要。亞述國王就在當時發動了多次戰爭,建立了一個從地中海延伸至波斯灣的偉大帝國。在強大的統治底下商路得以重新發展,營造了一個蓬勃的環境,不同的文化和品味也得到認同,珍稀的材料也得以流通。奢侈品就在這樣的環境下,開始大放異彩。

腓尼基象牙飾板 

伊拉克 尼姆魯德 撒縵以色堡壘/公元前900至前700年

巴比倫石器 女性形象石罐(方解石)

伊拉克 西帕爾/公元前700至前600年

香油瓶(玻璃、金箔)

黎巴嫩 西頓/公元前50年至公元50年


阿契美尼德黃金 香油瓶

塔吉克斯坦 赫提庫瓦德/公元前500年至前400年

以前的物資較為貧乏,好的物件,金屬,甚至能人巧匠都是被掠奪的對象。為了得到這些奇珍異寶,大家一言不合就開打。所獲得的大多數奢侈品都是貢品和戰利品,包括從被徵服的城邦獲得的貴重金屬,紡織品,象牙,裝飾家具,甚至珍禽異獸。

這幅浮雕就講述了亞述軍隊徵服伊蘭城市哈馬努(伊朗南部)的情景:亞述士兵摧毀城市,廢墟變成一片火海。可以看見士兵們得意洋洋地帶走各式戰利品(連鍋都要端走),並且喝酒慶祝。

浮雕壁飾(石膏)

伊拉克 尼尼微 北宮殿/公元前645至前635年

看展品的時候會不時有士兵從浮雕中「走」出來,只能說大英博物館也是很調皮了。

浮雕背後,大英博物館貼心地將上面雕刻的故事做成了一部小動畫,生動地還原了當時的戰爭情景。

「寶馬」不管古代還是現代都是炫耀地位的標配。古代統治者們把自己的戰車戰馬都裝飾得非常華麗,以彰顯自己的統治威嚴。我們可以看到駿馬不僅配有流蘇和羽冠,還有銀制的裝飾片,上面雕刻繁複的花紋和象徵權力的獅子,氣派非常。

戰車模型 左(石灰石)右(黏土)

賽普勒斯/公元前600年至前500年

牆壁飾板(石膏)

伊拉克 豪爾薩巴德/公元前710年至前705年

精緻的馬飾(銀)

伊朗/公元前800年至前700年

古代精英穿戴食用皆為上品:男女穿著花樣繁複的漂亮衣裝,佩戴昂貴珠寶,使用令輪廓更突出的化妝品和香膏,在鏡子前陶醉一番。這些物件似乎讓賽普勒斯聞名於世的頂級布料重現於世,美麗精緻的容器,也讓我們感受到化妝品和首飾為當時的人們帶來何種的愉悅。

腓 尼 基 紫

「一般來說,腓尼基人比任何時代的任何民族都優越,亦因為他們的紫色染坊,泰爾紫是自古以來最美麗的……」

——《地理學》,斯特拉波著,第十六卷,第23段

皇室長袍和宮廷服飾 釉面磚(黏土)

伊拉克 尼姆魯德 西北宮殿/公元前850年至前845年

腓尼基人的名字就是源自這種染料顏色的希臘文名稱「phoinix」。亞述人和阿契美尼德人很喜愛這種紫色染料(上圖這個珍貴的釉面磚可以依稀看出以前的皇室服飾是色彩豔麗的)。這是一個非凡,也非常昂貴的行業。曾集中於黎巴嫩中東地區,以黎巴嫩沿岸城市泰爾命名,所以叫泰爾紫。


學者認為製作一滴紫色染料,需要多達一萬二千個骨螺殼,因此在古代紫色是非常高貴的顏色。

華 服 美 飾

前面講古人一言不合就打仗,搶東西,把敵人斬首把頭顱懸掛起來示威這種兇狠殘暴的戰鬥民族,在服飾上卻柔美得很。可以看到下面這個亞述風格的男神(人家真的是守護神),頭戴花環,還有精美臂飾和花做的手環,手拿一束鮮花,這種精緻的裝束影響了後續幾個世紀的時尚潮流。

亞述守護神浮雕(石)

伊拉克 尼姆魯德 西北宮殿/公元前900至前700年

從這塊浮雕殘片可以看到古人連鞋子的縫紉手工都很精細,鞋子上繡著細緻的圖案。而長袍邊緣的層層流蘇是紅色的,說明除了花紋外,他們服裝的色彩也很絢麗。

華麗的鞋履 浮雕殘片(石膏)

伊拉克北部/公元前675年至前625年

除了服裝本身,服裝上的配件也是布滿高貴的細節。精心設計的黃金配件以威武的猛獸如獅子等作為主題,用以襯託高級服裝。精美配件背面還附有小圈,以便縫在衣服上。

原鑲彩石的黃金飾牌(黃金 彩石)

伊朗/公元前600年至前400年

這條有著「魔鬼」面孔的玻璃吊墜項鍊,是源自美索不達米亞用來守護孕婦免遭不幸的魔鬼護身符。雖然說是魔鬼,但是形象很卡通,還是用來保護孕婦的,可謂是鐵漢柔情了。

▲ 項鍊(玻璃/銀/石/紅玉髓

義大利 薩丁尼亞島 塔羅斯/公元前500至前400年 

精 致 妝 容

古代的婦女,男士甚至小孩都會化妝。將化妝墨(由天然礦物或燒焦的乳香製成,磨成粉末後與水混合)塗在眼部周圍,就像現在的眼線或睫毛膏。我們較常見的濃重眼妝形象就是古埃及的人物(埃及豔后和法老王),但從這些展品我們看到除了古埃及之外,在古中東地區也盛行這樣的妝容。

這塊巨大的鱗硨磲殼來自印度洋或紅海,被不遠萬裡地帶到中東內陸並雕上精緻的花紋:一面刻著佩戴耳環和頭飾的女性面孔,一面刻有面向太陽的騎士,並用叢叢的植物和蓮花包裹。這麼精美的容器來裝化妝品,光看看已經覺得很美了。

▲ 化妝品盛器(鱗硨磲殼

伊拉克 阿布哈巴/公元前800至前700年


▲ 這些用來裝香油和化妝品的美麗玻璃瓶來自美索不達米亞的玻璃製作技術。地中海東部的羅德島曾是玻璃製作中心,當時的奢侈品市場對玻璃製品需求極高。


下面像梳妝檯一樣展示了盛裝化妝品的容器,個個都名貴講究。而且款式跟我們現在的粉餅盒,眼影盒,睫毛膏這些竟然沒有太大區別,甚至在材質和精緻度上都遠勝我們。像象牙,玉石,玻璃這些昂貴物料的運用,細緻的紋理雕刻,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等等。


這個象牙制的化妝品混合容器,人物生動,像在手動比心

外表壯觀宏偉,內裡瑰麗堂皇的宮殿。花園流水叮咚,珍禽異獸遊走其中。點燃異國香氣,坐在精緻的家具上吃著剛摘下的新鮮水果,就是皇宮的生活日常。

從浮雕上看到古時的宮殿,為了在花園引入水源不惜開鑿大型運河網絡,灌溉培植不同地方來的珍貴植物(其中就有被稱為「長羊毛的樹」的木棉)。還圈養著獅子等猛獸,有時會供國王射殺取樂。

▲ 尼尼微花園浮雕(石膏

伊拉克 尼尼微 北宮殿/公元前645年至前635年

浮雕上的畫面其實是彩色的。大英博物館的團隊復原了這一宮殿和花園的場景,猛獸在不時走動,小魚沿著水流遊曳,是小朋友們最喜歡的一個展區。

為了能讓國王吃到最新鮮的水果,都是在宮殿附近栽種並現摘現吃的。下面這個浮雕就能看到僕人們將新鮮的石榴,葡萄等水果和點心送到宴會桌上的場景。

▲ 刻有男子扛水果到宴會的浮雕(

伊拉克 尼尼微 西南宮殿/公元前704年至前681年

西拿基立國王(約公元前705至前681年在位)將這根粘土製圓桶小心翼翼地埋在尼尼微宮殿的地基中,以紀念他的建築工程。圓桶上的楔形文字指出建築工程耗時數年,由戰俘當苦力。國王誇耀他的宮殿以青銅,石灰石,象牙和來自外地的多種木材建造而成,更進行了大型工程為宮殿的瑰麗庭園提供水源。

▲ 解說注釋旁有一個二維碼,掃描二維碼就可以看到這個物件上用楔形文字所刻古文的注釋

欣賞曼妙音樂,喝著精緻容器裝的美酒,是當時統治階級的豪華享受。當酒緩緩喝下,就會漸漸露出容器底部一圈圈精美的紋路。可以看到好多酒具底部都雕刻了漂亮的花紋,飛禽走獸和神話人物。

兩個酒碗(銅合金

伊拉克 尼姆魯德 西北宮殿/公元前900年至前600年


▲ 角型杯(黃金,銀

土耳其 卡赫拉曼馬拉什/公元前500年

下面這個看似樸素的酒杯也有小心思。因為當時的人都是單手拿酒杯喝酒,所以杯身有一圈凹陷的腰線,示意酒倒到這個地方就夠了,再多就拿不穩了。至今我們吃泡麵的時候還有這樣一條注水線,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 酒碗(

土耳其 埃爾津詹/公元前500年

下面這個精美火鍋四件套其實不是吃火鍋的,而是僕人盛酒和濾酒渣用的工具。為什麼這麼漂亮的勺子是給僕人用的呢?因為要試試有沒有毒,試過沒問題才給國王喝(古今中外國王都怕被下毒啊)。

在飲酒作樂,還有歌頌統治者或祭祀諸神的時候,音樂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這裡展示了樂師演奏音樂的場景和古時候流行的敲擊樂器。

統治階層和社會精英為了彰顯地位,往往以不斷擁有推陳出新的奢侈品為追求,促使了不同的文化藝術交流碰撞,百花齊放。為滿足不同市場的需求,工匠們還會使用較為便宜的材料製作山寨仿品,來迎合大眾追逐潮流的欲望。

擅於使用某一種物料的工匠經常複製其他物料的形狀或設計,例如以較便宜的陶土仿製昂貴的金屬器物。大家能看出來下面哪個是仿製品嗎?

▲ 從左向右數過來:第一個仿第二個,還用陶土模仿了金屬的鉚釘。第三個模仿第四個,並悉心複製了花瓣壺口。


▲ 阿契美尼德風格盤子(玻璃

義大利 那不勒斯/公元前400年至前300年

水晶盤,黃金盞,宮廷和上流社會的奢華元素都被工匠們轉換成較為平價的普通金屬和陶土製品,但是還是能清晰看到抄襲的印跡。

古往今來,人們往往把社會價值加諸於物件之上,社會的等級結構更是促成了奢侈品的出現和持續發展。直到今天,這種觀念仍然普遍存在:高攀的物價,稀少的限量商品,VIP客戶的尊貴禮遇等等。

我們通過比較古今人們追求奢華生活的異同,反思著生活的意義——是否數千年來我們仍沒有跳出被欲望控制的怪圈,而真正的高貴是否又只有一種表現形式?大英博物館中也有殖民掠奪的印記,從某種程度上卻又將它們完整地保留了下來。但當敘利亞的戰火摧毀了神殿,人類文明或許在時代的更迭中悄然倒退。而對世界始終保持辯證的,有距離的審視,或許是我們能從博物館中學到的一課。

▲ 展覽最後的留言板上捕獲了一枚靈魂畫手

後記:特別要稱讚一下此次展覽的主辦方,布展非常細緻用心。該好好展示的地方做工精細,基本上都是專賣店展櫃水準,配得上「奢華」的主題,連休息的椅子都是絲絨面料和黃銅支架。該運用多媒體的地方恰如其分,不喧兵奪主,但又很好地把故事講清楚講生動。

而這麼好的展覽才只要10塊港幣的白菜價,就能看到大英博物館的展品,可以說性價比極高了。建議大家去香港的時候,除了去尖沙咀逛街之外抽幾個小時看看展,視集良心推薦!

奢華世代:從亞述到亞歷山大

地點:香港歷史博物館專題展覽廳及一樓大堂
展期:2018年5月9日 - 9月3日
 

票價:
標準票價:港幣10元 
團體票價(20張或以上):港幣7元 
優惠票價:港幣5元 
全日制學生 / 

高齡或殘疾人士(及一名同行照料者) 


參觀時間:
周一、周三至周五:10:00-18:00
周六日及公眾假期: 10:00-19:00

另外還有免費的導覽團(下圖右下角藍色制服的是講解員),全程約1個半小時,在展覽入口集合

BBC拍攝的紀錄片《文明 Civilisations》涵蓋六個大陸,三十一個國家,超過五百件藝術品。將這些藝術品還原到所屬地區與時代背景,可以更好地了解藝術創造力及人類多元的文明。

註:本文部分內容來自香港歷史博物館及網絡資料。


👏 歡迎關注視集,並分享轉發到朋友圈

如需轉載,請至後臺聯繫授權

藝術/設計/展覽/文創/旅行/訪談/電影/音樂

微博/MONO 搜索:視集ADS

合作聯繫:alldesignstudio@hotmail.com

相關焦點

  • 大英博物館公布今年特展:拉斐爾五百年、北極文化、尼祿特展
    作為世界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大英博物館已經對外開放了261年。澎湃新聞獲悉,大英博物館近日公布2020特展計劃,這份特展名單中,除了2019下半年開幕的《風尚東來——西方藝術中的伊斯蘭影響》和《特洛伊:神話與現實》兩大特展繼續之外,大英博物館還將推出一系列新展,從北極地區文化到託馬斯·貝克特遇刺,從尼祿特展到拉斐爾500年誕辰,再到畢卡索、塞爾敏,展覽將貫通千年的文化藝術史。
  • 上海又現世界級「網紅」,大英百物展周邊賣脫銷!剁手黨新據點:博物館
    正在上博展覽的《大英博物館藏百物展——濃縮的世界史》啊!觀展隊伍日日不減衍生品銷售更是紅紅火火銷售額已經達到300萬這些展覽衍生品為何那麼有魔力讓你心甘情願「買買買」?這款古埃及元素的大英展7件套玩偶已經脫銷等吧! ↓↓↓
  • 大英博物館重新開館,你最期待見到哪件中國藝術品?
    臨過世前,他決定將這些藏品捐給國家,條件是付給他後人2萬英鎊外,政府還需建立一個博物館放置藏品,並對公眾免費開放。英國議會同意了斯隆的條件,大英博物館由此誕生。大英博物館藏中國繪畫斯隆為大英博物館的文物收藏開了一個先河,明朝瓷碗、清丁亮先的「博古花果圖」、關羽滑石塑像雖稱不上稀世珍品,但它們卻使英國得以從世界文化視野觀看藝術。此後中國文物陸續以饋贈、遺贈、購買、交換等多種方式源源進入大英博物館。兩個半世紀來累積達到兩萬三千多件,年代跨越新石器與當代。
  • 大英博物館如何收集到三千件貴重中國書畫?收購和接受捐贈都有
    在大英博物館收藏的三千多件中國書畫中,有一千多件是19世紀廣東人繪製的外銷畫,主要是由雷納(Rneere)小姐在1877年捐給大英博物館。大英博物館 網絡圖片安德生(Anderson William)的藏品也是大英博物館的重要進項之一。
  • 大英博物館:行走於百科全書的多重迷宮中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大英博物館,大概非「浩瀚」莫屬。這座百科全書式的博物館建立於1753年,館內有700萬件藏品,覆蓋地球七大洲的文明和人類200萬年的歷史。它的館牆構成了容納漫長歷史和遼闊地理的容器邊界。如何穿越這迷宮般的被彎曲的時間和錯落的空間?文 | 蒲實跳躍的時空14:30,大英博物館64室。
  • 大英博物館不得不看的十件宋瓷
    但很多人在談及大英博物館的中國陶瓷的時候,總會帶上大維德基金會的藏品,其實這種歸類是有問題的,大英博物館的中國陶瓷可不等於大維德基金會的中國陶瓷。雖然大英博物館展示的中國陶瓷主要集中在二樓33號展廳和三樓95號展廳,但只有前者的藏品才是大英博物館的,又名何鴻卿爵士中國及南亞館展廳;而後者是屬於倫敦大學的,展出的是大維德爵士收藏的陶瓷,在1950年大維德將全部藏品捐贈給倫敦大學,並設立基金會,而95號展廳的藏品也都帶有「PDF」的標識,即「Percival David
  • 大英博物館官方上淘寶直播!
    繼凡爾賽宮首次淘寶直播後,大英博物館也來了!6月30日北京時間下午4點,備受期待的大英博物館,將聯合飛豬在淘寶直播進行官方全球首播!這也是大英博物館因疫情閉館100多天後,首次對公眾亮相,包括羅塞塔石碑、木乃伊在內的眾多館藏文物都將在淘寶直播間裡一一亮相。遊客只需要在淘寶APP搜索「一起來雲遊」,就可以享受專人講解+包場的超級VIP待遇。大英博物館始建於1753年,至今館藏已達800多萬件,涵蓋了200多萬年的人類歷史。
  • 大英博物館:到底是大英帝國的光榮還是恥辱,看看藏品就知道了
    大英博物館位於英國倫敦的布魯姆斯伯裡區,收藏了大約八百萬件文物,是目前存在的規模最大,最全面的博物館。(不清楚800萬件是什麼概念,我告訴你,我國最大的博物館,故宮博物院,連地上的可以當文物的磚頭算上,也才180萬件文物。)它記錄了全球幾乎全部人類文化從開始到現在的歷史文物,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博物館。
  • 大英博物館|從小倉庫到800萬件藏品
    1759年,大英博物館正式對公眾開放,在此之前,博物館一直都是貴族與精英階層的特權,而大英博物館的宗旨是:所有好學求知的人都可免費進入。 著名的管理員帕尼茲曾說過:「我希望一個窮學生能和這個國家中最富有的人一樣,享有同樣的路徑去滿足他學習上的好奇心,追求真理,參閱同樣的權威著作」。
  • 獨家發布丨大英博物館與其參觀者
    文/馬嬌瑞·凱吉爾(Marjorie Caygill),大英博物館前策展人,歷史專家。大英博物館經常被指責抱持著某種程度的精英主義態度,某些理事擔心,如果不對入場進行限制可能會造成混亂,這也並非沒有道理。實際上,1759年1月25日來館的前幾批參觀者的入場並不是很順暢。他們需要跑三趟――先申請免費門票,然後取票,然後返回博物館,由預訂好的一名館員陪同遊覽。起初,規定每個參觀團不得超過5人,需要長時間工作的人們很難有時間來完成這些程序。
  • 大英博物館——800萬件展品和每年600萬觀眾
    穿越亞述人留存下來的文化精髓,領略美洲大陸印第安人的別樣之美,就來到了有「國王圖書館」之稱的1號館——「啟蒙運動」館。這是大英博物館最古老的展廳之一,最初是為了存放國王喬治三世的藏書而建,隨後越來越多的收藏品被添加進來。  耗時約一小時的參觀路線在「生與死」展廳結束:一座來自復活節島的石像矗立在展廳正中,為一小時的環遊世界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 大英博物館重開
    新華社/法新新華社照片,外代,2020年12月4日(外代二線)(2)大英博物館重開12月3日,參觀者參觀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大中庭。大英博物館當日重新向公眾開放。當日,英國英格蘭地區開始實施「加強版」三級新冠警戒系統,一到三級分別對應「中」「高」和「非常高」三種疫情警戒程度及相應的防控措施。
  • 小松美羽|大英博物館最年輕被收藏者|燃燒著的神靈
    今天@小羊咩事跟大家分享的是來自日本的靈氣畫家小松美羽,代表作品曾被大英博物館永久收藏。作家介紹東瀛國靈氣畫家小松美羽,1984年出生於長野縣板城町,被稱為是「地球籍的藝術家」。她曾在 2013 年入選法國「PRIX CANSON 2013」藝術獎世界前39名藝術家。
  • 大英博物館為孩子再現世界古文明——《諾亞前的生命之舟》首次在...
    他於1976年進入大英博物館工作,負責策劃,翻譯,分析大英博物館的13萬餘件楔形文字碎片。他熱愛教育,除日常在大英博物館工作外,正在準備把自己所研究過的歷史,如古巴比倫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希臘羅馬文明寫成故事一樣的書,讓孩子們從小就能接觸世界古代文明,通過生動易懂的方式了解、記住豐富燦爛的人類歷史財富。他的代表作有《諾亞之前的方舟》《救世之舟》《諾亞方舟秘密的探索家》等。
  • 去頂級博物館漲知識——大英博物館必看攻略!
    其實還有博物館。在物價昂貴的倫敦,薈聚了人類歷史不同時期最頂級藝術瑰寶的博物館、美術館們卻都統統免費。在世界各大藝術博物館年度參觀人數排行榜上,法國的羅浮宮、美國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和英國的大英博物館一直牢牢位列三甲,緊隨其後的就是國家畫廊。
  • 大英博物館更新升級線上觀展 足不出戶近450萬件珍貴藏品細細看
    這是大英博物館在2007年推出在線目錄後首次可以讓用戶在手機和平板電腦上訪問。這意味著,觀眾可以隨時隨地查看大英博物館在線資料庫內近450萬個對象和190萬張藝術品圖像。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圖片均可以免費下載和用於非商業目的。其中一些高解析度圖像,即便在現場,觀眾也很難通過肉眼清晰觀看。
  • 大英博物館特展|密宗Tantra:從啟蒙到革命的啟示
    版權所有©️大英博物館大英博物館今年春季特展是「‍怛特羅:從啟蒙到革命」,探索印度的密宗力量,靈性和激進的哲學,如何改變了印度宗教、文化和政治格局的變革力量。因為疫情,11月4日倫敦第二次Lockdown封城在家,大英博物館也暫時關閉,要等到12月3日再恢復開放,我們在家雲端看展,追尋怛特羅:靜觀古代瑜伽和造像裡的神祇禮拜。
  • 大英博物館「北極」特展,探索北極原住民的文化與創造力
    在這佔地球面積為4%的極端環境中,生活著400萬人口,其中包括40萬土著居民,他們主要依靠狩獵、捕魚和馴鹿放牧為生。大英博物館新展「北極:文化與氣候」是該館首次舉辦以「北極及其土著居民歷史」為主題,通過出土文物、攝影作品、當代藝術作品等,呈現英國收藏的與北極相關的藏品,揭示當地土著居民如何適應氣候變化。
  • 雲參觀大英博物館
    圖 | 來自大英博物館官網小元推薦大英博物館的精選藏品展示,其中囊括了博物館最精華的展品。複製以下連結到瀏覽器,即可在線雲看展:https://www.britishmuseum.org/collection 圖 | 來自大英博物館官網大英博物館的官方網站為:https://www.britishmuseum.org
  • 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竟是一塊兒穿越千年,會說話的石頭
    大英博物館作為世界上規模最大、最著名的綜合性博物館,大英博物館共擁有800多萬件藏品,其收藏之豐富、種類之繁多,為全世界博物館所罕見。1、大英博物館為何館藏豐富?你們知道嗎?我們祖國的故宮博物院才擁有180多萬件藏品,這才佔大英博物館的四分之一呢。說到大英博物館浩如煙海的藏品,就不得不提到18世紀至19世紀中葉,英國對外的殖民擴張,在經濟和文化上的掠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