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 景 中國建材報記者 劉芳芳
伴隨著我國磷肥產量的猛增,副產品磷石膏堆存不斷擴大。長期堆存管理若不到位,這些「渣山」就會成為汙染源。一邊是牽動著糧食安全問題的磷肥生產與持續大量產出的磷石膏,另一邊是不規範堆存帶來的汙染和日益減少的堆存土地,這種矛盾如何破局?記者在調查採訪中發現,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破解難題還是要在「用」字上下功夫。
近年來,長江流域正在開展一場大規模的整治行動,整治重點就是長江邊上的磷石膏庫(堆場)。在湖北荊門,記者看到經過「防滲、截洪、截汙、防揚散、地下水監測」等方面整治,曾經的灰色「渣山」重新披上了綠衣;在四川什邡的宏達洛水磷石膏堆場,經過加固防滲、綠化等措施後,過去數公裡長、十幾米高的黑灰色「小山」,如今也變成記者眼前鬱鬱蔥蔥的山景。
何為磷石膏庫?長江流域磷石膏庫的整治為何會成為多個省市的工作重點?長期堆存管理不到位的磷石膏庫對生態環境有何危害?這些磷石膏「大山」能全部搬走嗎?
環境汙染問題不少
「磷石膏庫是指築壩或利用各種地形貯存磷石膏的場所,而磷石膏是製備磷肥時產生的工業副產品。」中國磷復肥工業協會高級工程師葉學東告訴記者。
具體來說,磷石膏是硫酸分解磷礦萃取磷酸過程中的副產物,磷酸是用以製備磷肥的主要原料。2005年,我國磷肥產量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位,結束了長期進口磷肥的歷史,農作物增產有了保障。但隨著磷肥產量的猛增,產生了大量的磷石膏。而那時大宗利用磷石膏的路徑尚未形成,只能堆存或填埋。
「製取1噸磷酸約產生5噸磷石膏。目前我國磷石膏堆存量超過6億噸,年產生量7500萬噸。」中國節能環保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鄒結富表示。由於我國磷肥企業大多聚集在長江流域地區,才形成了長江「三磷」(磷礦、磷化工、磷石膏庫)汙染問題之一的磷石膏庫堆存問題。生態環境部發布數據顯示,長江流域7省市磷石膏庫共有97座,其中53.61%的磷石膏庫由於管理不到位、堆存不規範導致環境問題。
「雖然磷元素在植物生長過程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但磷石膏中含有大量的磷和氟雜質,如果磷石膏堆填不規範會造成嚴重汙染。」中國建材聯合會石膏建材分會秘書長楊再銀告訴經濟日報記者,2018年上半年統計數據顯示,在長江經濟帶國控斷面中,總磷指標超標的斷面佔全部超標斷面的56%,總磷已成為長江的首要汙染物。值得關注的是,磷石膏堆填問題不只發生在長江流域,在雲南、貴州等西南地區省份同樣存在。如雲南省對區域內8個磷石膏庫整治制定了時間表,要求今年底前磷石膏庫滲濾液得到有效收集處理,全部不外排。
磷石膏汙染會帶來什麼後果呢?楊再銀指著手中的一袋磷石膏樣品告訴記者:「一般來說,磷石膏中主要雜質元素是磷和氟,尤其在封閉或半封閉的湖泊、河灣地區,磷元素含量的飆升會讓水體富營養化,導致水藻類植物快速生長、水體含氧量急劇下降,魚類貝類等水族動物因缺氧死亡。」如果堆存管理不當,磷石膏中的可溶性氟會流入水體與土壤,人通過食物與飲水攝入過多會嚴重影響身體健康。
「其實,合理規範的堆存並不會導致過多的汙染,關鍵在於是否符合堆存規範。」葉學東告訴記者,磷石膏堆場的工程建設管理十分嚴格,相關的工程建設與設計要符合十幾個標準與規程。但在行業企業看來即便是規範堆存也只是「權宜之計」。
「堆,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一家磷肥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磷石膏庫按照設計標準與規程使用年限大多在10年左右。按時間推算,長江流域近1年內就會有磷石膏庫達到使用年限,必須做「封庫」處理,同時部分地區「以渣定產」與不斷收緊的土地政策都在減少磷石膏的堆存空間。
一邊是牽動著糧食安全問題的磷肥生產與持續大量產出的磷石膏,另一邊是不規範堆存帶來的汙染和日益減少的堆存土地,這種矛盾如何破局?除了規範堆存之外,磷石膏還有更好的出路嗎?很多業內人士的答案是「有」。磷石膏在一般人看來是固體廢棄物、汙染源,但在專業人士看來卻是「璞玉」。
綜合利用初見成效
「在行業分類上,磷石膏屬於工業副產石膏。目前石膏建材所採用的原材料80%來自工業副產石膏。」楊再銀告訴記者,磷石膏通過淨化洗選,能夠成為加工石膏膠凝材料的優質原料,具有保溫隔音、施工效率高、環保健康等特點,能夠廣泛用於建材、化工、模具等眾多領域。在建築施工與裝飾市場中,以磷石膏為原材料生產的紙面石膏板、石膏砂漿、砌塊、條板和石膏模盒等已成為具有一定競爭力的建材產品。
「在2019年的統計數據中,水泥緩凝劑、紙面石膏板、抹灰石膏、模具石膏等成為消納磷石膏的重點領域。」楊再銀打開電腦指著石膏建材分會2019年磷石膏消耗量統計數據告訴記者:「2019年,水泥緩凝劑消納磷石膏約1050萬噸,紙面石膏板消納磷石膏約350萬噸,建材行業是磷石膏的最大出口。」
企業早早行動起來。2014年4月,中國建材集團旗下泰山石膏(襄陽)有限公司在湖北襄陽餘家湖保康工業園揭牌。該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作為工業副產石膏綜合利用企業,該公司產品所用的原材料70%為磷石膏。經過一系列工藝流程生產的紙面石膏板具有很強的市場競爭力,每年可消耗近30萬噸磷石膏。在貴州,貴州磷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新型石膏綠色建材產供銷體系消納磷石膏,2019年實現磷石膏消納650餘萬噸,已建成紙面石膏板、石膏砂漿、砌塊、條板、石膏模盒等適應市場需求的磷石膏綜合利用產能,對應可處理300多萬噸磷石膏,該公司同時也將磷石膏大量用於水泥緩凝劑等領域。
行業企業在努力,政策推動也必不可少。早在2011年,工信部就發布了《關於工業副產石膏綜合利用的指導意見》,為磷石膏在內的工業副產石膏指明了資源化和綜合利用的發展方向。2015年,工信部發布的《關於推進化肥行業轉型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大力發展新型肥料,提升磷石膏開發利用水平。不僅如此,2015年,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印發的《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和勞務增值稅優惠目錄》中對銷售以磷石膏等廢渣為原料產品的納稅人及企業給予70%增值稅退稅政策。2019年10月24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發布《關於資源綜合利用增值稅政策的公告》,將水泥添加劑、建築石膏、α型高強石膏、Ⅱ型無水石膏等磷石膏綜合利用產品納入享受增值稅即徵即退70%優惠政策範疇。
企業的不斷摸索,再加上政策積極推動,我國磷石膏綜合利用已初見成效。中國建材聯合會石膏建材分會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我國磷石膏綜合利用率較2009年增長了約20%,綜合利用率提升至40%。
但是,面對6億噸的堆存量和7500萬噸的年產生量,磷石膏年使用量目前僅為3100萬噸。綜合利用的速度仍然「追不上」產出。
「卡脖子」難題仍待解
不得不說,磷石膏是十分優質的資源,有行業專家認為磷石膏是戰略資源。但即使有水泥緩凝劑、紙面石膏板、石膏砂漿等諸多綜合利用手段,磷石膏綜合利用依然面臨「卡脖子」問題。
「磷石膏應用目前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江蘇一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唐紹林告訴記者,主要問題集中在技術與市場這兩個埠。磷石膏綜合利用難,難在預處理上。磷石膏雜質含量高且多樣化,預處理過程極為複雜,成本也比較高。如果高標準處理,會導致成品價格高,市場競爭力不強;但若處理不好,劣質產品又將傷害行業形象。「市場接受度不高,企業就不願持續投入,久而久之,綜合利用將會有名無實。」
記者在西南一些城市的調研印證了唐紹林的觀點。在貴州有些地方「談磷色變」。由於部分廠商使用雜質含量高的磷石膏生產建材產品,且沒有對產品做防潮處理,導致後期使用產生質量問題。貴州一家建材市場銷售負責人告訴記者,當地消費者用磷石膏材料裝修完房子,受潮部位兩年不到就發生了黴變。「這樣的建材產品消費者不敢用了,我們也不敢再進貨了。」
除去技術難題帶來的成本問題,物流成本也是企業發展面臨的一個瓶頸。2019年併入貴州磷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貴州磷化集團」)的原貴州開磷集團就曾碰到過這樣的曲折。「原開磷集團處理磷石膏除井下填充外,水泥緩凝劑也是磷石膏主要消化點。然而這條路很快便走不通了。」貴州磷化集團旗下貴州開磷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磷化工企業距離水泥基地都比較遠,要持續向水泥基地供應磷石膏,勢必要補貼運輸成本,長時間的補貼讓企業「吃不消」,公司也就放棄了磷石膏製備水泥緩凝劑這一綜合利用途徑。中國建材聯合會石膏建材分會理事長兼建築材料工業技術情報研究所所長徐洛屹對記者說:「磷石膏產地主要分布在湖北、雲南和貴州等地,產地分散且遠離消費市場,運輸半徑長,形成了『急需的地區買不到,堆存的地區用不了』的怪現象。」
此外,政策如何更為有效地落地執行也是建材行業中不少企業碰到的問題。楊再銀認為,地方稅務部門對《關於資源綜合利用增值稅政策的公告》理解不一致,對建材企業推進磷石膏綜合利用的積極性也產生了不小的影響。《關於資源綜合利用增值稅政策的公告》中提出「納稅人銷售自產磷石膏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在執行中有些地方稅務部門將「自產」理解為「只有『產出磷石膏的磷肥企業』才可以享受增值稅即徵即退政策,而其他非磷肥企業即非磷石膏排放企業,將磷石膏加工成公告中的『建築石膏、α型高強石膏、Ⅱ型無水石膏、牆板、砂漿』等任何產品均不能享受70%增值稅即徵即退政策」。徐洛屹認為,區域間也存在政策不平衡問題,有的地區具體扶持項目和專項補貼到位,有的地方政策並沒有落實。
人才匱乏也是目前制約磷石膏綜合利用的主要短板。河南建築材料研究設計院副總工程師鄭建國告訴記者,目前高校將材料專業整合成「大材料」專業,作為膠凝材料之一的石膏,並沒有對應的石膏專業,通常在高校課程中只有一個章節,所學的知識遠遠不夠。
移走「渣山」關鍵在「用」
業內人士為磷石膏綜合利用絞盡腦汁,群眾則最關心長江流域的磷石膏「大山」什麼時候能夠徹底移除。
「看待長江磷石膏庫問題要一分為二。」楊再銀說,短期來看,規範堆存與管理可以補救目前已經產生汙染的磷石膏庫,但徹底移除長江岸邊的磷石膏庫還要在「用」字上下功夫。
「磷石膏的有效處理是世界性難題。目前面臨人才匱乏、途徑狹窄、同質化嚴重、高附加值利用途徑尚未形成等問題,但這些問題也正是磷石膏的潛力所在。」武漢理工大學教授楊新亞說。
記者調查的數據也佐證了楊新亞的觀點。據統計,2019年全國建築業企業房屋竣工面積40.24億平方米,以磷石膏等工業副產石膏為膠凝材料的石膏系列產品理論需求量在3.5億噸左右,但實際使用量不足0.35億噸,不到整體需求的10%,市場空間有待開發,發展潛力巨大,關鍵是要解決市場推廣應用問題。
「解決市場推廣問題要推廣示範項目。」徐洛屹認為,「在推動綜合利用項目進程中,往往談原材料生產居多,解決應用問題較少。」徐洛屹建議由項目審批部門主導相關適用項目率先垂範。
對此,唐紹林認為,磷石膏不是單一資源、產品或行業,牽涉面很廣。磷石膏綜合利用要上臺階,一方面要做好宣傳普及,讓消費者了解這一副產石膏產品;另一方面要從磷石膏排放源頭加大投入,有效消除磷石膏有害物質,因此必須建立「接地氣」的產業模式。
江蘇一夫摸索出來的是「以消化利用工業副產石膏為目標,以科技研發為核心,以全方位專業技術服務為主體的『實驗室經濟模式』」。在這種模式下也誕生了新的磷石膏應用技術。
在一夫公司研發中心,研發人員給記者展示了磷石膏高溫煅燒技術。「這樣做可以完全分解磷石膏中的有機物,同時使磷等雜質生成不易溶解的惰性物質,生產出來的Ⅱ型無水石膏,可替代水泥用於牆面抹灰、地面找平。」江蘇一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中心主任唐永波告訴記者,一夫公司還開發了游離水轉晶法大規模生產α型高強石膏生產線等行業亟需的規模化綜合利用成套工藝技術裝備。
在解決人才匱乏問題上,唐紹林也有了新思路。「我們已經建成國家環境保護工業副產石膏資源化利用工程技術中心,下一步將依託這一中心聯合行業相關高校,產學研用相結合,加速培養石膏領域緊缺人才,努力探尋一種全新的科技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唐紹林說。
在唐紹林看來,要讓磷石膏「能用、好用」,不僅要保證企業的正常運營,更要讓企業有利潤有效益,這樣才能真正激發磷石膏綜合利用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