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粉圓子燒肉

2021-02-12 微懷寧網

小時候(大約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吧),有一年春節,母親說要帶我到懷寧月山鄉下過年。母親的小姨(我的姨奶奶nāinai)因家境困難嫁到月山,姨奶奶把自己的母親(我的姨婆婆)也帶到了月山。因此,我母親是以看望家婆(外婆,安慶話讀「家gā婆」)的名義帶我到鄉下過年的。

我的姨爹爹是一個樸實的山民,顴骨凸起,皮膚黝黑,右臉頰上有顆大痣,上面有幾根長長的毛,所以至今還記得。但為人極其純樸,又娶了城裡的大美女(我姨奶奶雖然一輩子貧困,但到老都收拾得青絲絲的),所以,對我們的到來非常熱心。

我已記不得當年他們說些什麼了,只記得姨爹爹滿口地「俉wǜ伢eá」、「kǎi伢eá」地說個不停。臉上始終洋溢著開心的笑容,那麼個大男人笑起來還有些難為情,或許是見到城裡人的緣故吧。

我印象最深的當然是吃了。早晨起來,一大海碗雞湯泡炒米,炒米裡有三個文蛋(茶葉蛋),還有一隻雞腿!那個年代的孩子,真的是吃貨啊。別看我瘦小,一下子就將一海碗炒米和三個文蛋吃盡,然後拿著雞腿,一邊用牙撕拽,一邊打著嗝,吃快了的文蛋好像在胃裡待不習慣,老要往外跑。雞腿沒煮爛,拽起來有點卡(kā)牙縫,但也因此唇齒留香。炒米香、文蛋香、雞腿香混合著,小小的人兒進入了人生幸福的最高境界。

當母親吃完炒米抬頭看著我時,驚訝地問道:「雞腿也吃(安慶話讀『七』)了?」我 「嗯」了一聲。母親說:「吃(七)了就吃(七)了吧!」當時就覺得母親的問話很奇怪。後來才聽大人說,月山山多地少,當地人非常貧窮。過年時,來了客人,照例要上雞湯泡炒米,但許多人家養的老母雞捨不得殺,因為要靠雞下蛋換點零錢家用。當地人就約定俗成,一家殺了雞,雞腿留下來,相互出借。而客人在吃雞湯泡炒米時,炒米和主人特意補放的三個文蛋可以吃掉,但雞腿留下,還客氣地說:「太多啦,吃不下了!」我興奮地吃光了雞腿,主人當然不能說什麼。而我的母親也只是輕描淡寫一帶而過,並未責怪我。後來我在回憶此事時,總覺得母親是有意讓我吃完雞腿再假裝驚訝地說的。

離開月山時,姨爹爹、姨奶奶、姨婆婆一路送出來。姨爹爹一手拿著旱菸袋,一手拎著一個大布袋。回家打開,裡面是山芋角(guō)、炒蠶豆、炒六(lē)谷炮(玉米),還有一小袋白粉(那時並不知道就是山粉),用手一挒(liē),白色的粉末往臉上一噴,趕緊逃開。

年很快就過去了。過年最愛吃的花生、瓜子吃完了,炒米也快吃完了,就連從月山帶回來的山芋角(guō)、炒蠶豆、六(lē)谷炮(玉米)也吃完了。饞貓一般的我盯上了那袋白粉,母親說:「我拓(tā)山粉粑給你吃(七)。」

母親打開那個白布袋,挖(wǎ)出兩湯勺山粉,冷水裡放了少許鹽粒融化後用來和粉。鐵鍋裡倒上香油(菜籽油),大火燒得油花四濺,菜籽油的香味隨著熱氣四溢,好聞極了(後來長大了,非常奇怪國人為什麼放棄食用菜籽油,而去吃那滿是豆腥氣的色拉油)。母親將稀稀的山粉水倒入沸騰的油鍋裡,自然形成一個小小的圓坨。油氣、水汽蒸騰,很快底面就結了薄薄的殼。母親用鍋鏟迅速翻過來,然後鍋鏟放平,在已經成型的粑上輕輕地往四周拓(tā),粑變得越來越大,底面結了殼後,母親又把它翻過來,繼續用鍋鏟向四周拓(tā)。反覆幾次之後,粑比開始大了很多,也變薄了很多。當空氣中飄逸起淡淡的山粉味道時,母親盛起粑,裝在碗裡遞給我:「吃(七)吧!」我一口咬下去,表皮有點酥脆,嚼起來僵(讀「講」)筋筋的,香油又增添了滑膩感。淡淡的山粉味和著香油的味道,刺激著我這小小吃貨的味蕾,我幾乎是囫圇吞,將一個山粉粑瞬間就吃光了母親在旁邊看著我直笑,跟我說:「等關餉了,燒山粉圓子燒肉給你吃(七)。」

自那以後我就盼著母親關餉。期間也知道了月山山多地少,糧食不夠吃。山芋產量高,於是山民們多種山芋。當地的山芋不大甜,不太好吃。但做成的山芋粉卻極好。山民家自製的山粉細膩、沒有雜質,有一種淡淡的香味。用做芡粉,炒肉絲、做肉圓都非常好。現在母親要用山粉做圓子燒肉給我吃,我從沒吃過。但自從吃了山粉粑後,就開始盼望著。

那個月十九號(父母親每個月都是十八號關餉,照例給我兩毛錢零錢,我都用來買零食和小人書,所以印象深刻),母親買回了豬肉。做飯時,我就站在灶臺邊,等著母親做山粉圓子燒肉。母親將切好的大塊肉放到油鍋裡稍稍炒了一會,肥肉開始出油時,倒入醬油,醬香味和著豬油、肉香味撲鼻而來;再放入鹽,倒入冷水,漫過鍋裡的肉,用大火燒。這時,母親用盛飯的碗挖(wǎ)了大半碗山粉,倒入一個大湯盆,將滾開的水倒入,用筷子按順時針方向快速攪動拌勻(這個程序非常重要。水不開,粉就發不開;攪拌慢了,粉就起塊)。

這時,母親讓我揭開鍋蓋,鍋裡正沸騰著;母親叫我將火稍稍弄小一點。母親的山粉已和好,空氣中瀰漫著肉香味,還有淡淡的生山粉的味道。母親趁熱,用指頭抓取一小撮滾熱的山粉(山粉涼了,會結成塊),放到另一隻手掌上,然後兩隻手掌搓揉成團,看得出山粉很燙手,母親不停地將快搓成型的圓子從一隻手換到另一隻手。然後迅速放到鍋裡燒得正沸的肉上。母親的動作飛快,一會兒就把所有的山粉都做成圓子放到了肉鍋裡。醬油一點一點滲進山粉圓子裡,山粉圓子表面有些白點,是母親和粉時沒有攪徹底的原因。母親用鍋鏟輕輕地在鍋底攪動了幾下,並沒有將肉攪上來。蓋上鍋蓋,用中火繼續燒。

過了一會,母親揭開鍋蓋,煮沸的肉湯漫上來,山粉圓子染上了深深的醬紅色,表皮已經燒軟;大塊肉瘦肉部分呈醬色,肥肉部分晶瑩剔透。肉湯已經不多,母親用鍋鏟開始攪拌,將肉和山粉圓子拌到一塊。攪動中,山粉圓子表皮少量融化到湯汁裡,湯汁迅速變稠。起鍋了!

母親用一個小碗盛了幾塊肉和幾個山粉圓子遞給我。四溢的香氣讓我的口水都快流出來了。我將一塊帶著湯汁的大塊肉送進嘴裡,只嚼了幾下,就一口吞了下去。只覺得一股說不出的鮮香直衝向頂門,好像腦洞大開,說不出的興奮!我又吞進一個山粉圓子,糯糯的表皮混著肉香、醬香在嘴裡瀰漫。我用上下顎輕輕擠壓著山粉圓子,然後用牙齒輕輕咬開,淡淡的山粉香味散開來。口腔裡還有咬開肥肉時的肉汁香,唇齒間回味著瘦肉的醇厚香味,還有那濃濃的醬香味。我覺得,世間再也沒有比這更好的美味了!

我用最快的速度將碗裡的圓子和肉吃完,一瞬間,覺得整個人元神出竅,洋裡洋呆 ……

後來,我就盼望著月山的姨爹爹、姨奶奶來我家,帶來山芋角(guō)、山芋粉,母親好給我做山粉圓子燒肉吃……

長大後,在飯店吃飯,總愛點上一盤山粉圓子燒肉。吃過大廚燒出的山粉圓子燒肉,吃過回子用牛排烹製的山粉圓子,也吃過農家用柴火燒成的山粉圓子燒肉,但都沒有小時候母親燒的好吃。只有無行雲有次用臘肉燒山粉圓子,那種濃香可以跟小時候的記憶媲美。跟無行雲探討過這個話題。覺得有以下幾種可能:

1. 材質問題。現在的豬肉大多圈養,不僅失去了豬肉的鮮香、彈性,還帶有肉腥味,咬下去粉渣渣的。山粉加工太精細,粘性太大,山粉圓子韌性十足,而肉汁難以起黏。醬油也不再是那個醬油,雖然據說醬油依然是用豆子釀造而成,但豆子已經不知不覺換成了轉基因豆子,原來的香味已經不再。

2. 廚藝問題。現在的飯店,廚師大多經過培訓,對美食的色香味形都有講究。為了色的好看,有時就不敢用太多醬油,只好犧牲一部分味。但據我研究,傳統徽菜的重色是有道理的。動物的脂肪和蛋白質在滾油裡碰上醬油,二者相遇激發出來的香味神仙都難敵!而現在的廚師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3. 態度問題。飯店裡,為了追求效益,上菜普遍較快,火候往往不夠。肥肉皮沓沓、瘦肉粉渣渣,而山粉的黏汁也燒不到肉汁中去。

只有媽媽們,為了味的極致,才敢於犧牲色,才敢於放醬油;才願意燒夠火候,哪怕燒變形,只要味道好。所以世間真正好吃的菜,大多出自家庭,出自媽媽之手。

多年之後,回憶當年的情景,味覺的記憶依然是那麼的頑固。美味對於人類是多麼重要、多麼寶貴啊。但失去的會再回來嗎?

相關焦點

  • 外婆家之山粉圓子燒肉
    又到清明,我想起了外婆,想起了外婆做的山粉圓子燒肉。每座縣城,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味道,山粉圓子燒肉就是屬於桐城的味道。身在異鄉的桐城人,都會時常聊起它,想起它的味道。在我的記憶深處,它還是外婆家的味道。我從小在外婆家長大,直到上完小學!
  • 下飯神菜之山粉圓子燒肉
    雖然有點遺憾,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對家鄉這些菜的喜愛,今天我給大家分享一下我們家鄉的另一道名菜——山粉圓子燒肉。許多朋友應該知道這道菜,今天就來說一說它是怎麼做的。時間到了,掀開鍋蓋,此時鍋中的圓子應該都成醬紅色,如果顏色不夠深,可以再加點老抽上色。
  • 山粉圓子
    過年的時候,桌子上都有一碗山粉圓子。山粉圓子的精華不是圓子,而是圓子裡的燒肉。
  • 給你燒山粉圓子的人是誰?
    「山芋渣」粑只是調劑,常年霸佔我們餐桌的主角可是「山粉圓子燒肉」。取出去年曬乾的小山芋塊捏碎成粉狀,像麵粉般,如果還有顆粒,就過篩。燒肉的時候,先將較肥的肉放入鍋中,當肉中的油出來大半後翻炒。加入姜、蒜、生肉,待變色後,加料酒、醬油和少量鹽。
  • 合肥美食——山粉圓子,始終藏在合肥人記憶深處的美味
    山粉圓子是安徽桐城、合肥、六安 一帶的一道特色名菜,當地百姓有製作山芋(紅薯)粉的傳統。山芋(紅薯)粉常用作炒菜時的調料,也可以作為主料和其它的菜餚進行搭配。其中山粉圓子燒肉最具特色,但只有在安徽少數農村或者下屬縣城的普通農家才能做出正宗的山粉圓子,今天來教大家如何做正宗的山粉圓子。山粉圓子色黑香甜,柔韌筋道。最大特色在於利用山粉(也就是紅薯的澱粉)把肉的香味和油膩都吸進去,這樣雖然飽含肉香,卻不油膩,讓人越吃越想吃。
  • 肉圓子、藕圓子、珍珠圓子,都是記憶中的武漢家鄉味
    在武漢伢的童年記憶裡,炸圓子一定是"最美家鄉味"的一個代表。每年快到春節時,夾著溫熱肉香的圓子味道,在屋裡飄散。除了肉圓子,武漢人喜歡吃的還有魚圓、藕圓子等品種。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武漢人愛吃的那些"圓子"。升官渡黃燜圓子漢陽人將吃酒席,就稱作"吃圓子",通常酒席上第一道菜就是黃燜圓子,充分顯示了它在當地美食之中的重要性。將圓子蒸熟,淋上黃花菜、木耳勾芡,黃燜圓子就出爐了。
  • 燒一鍋虎皮鵪鶉蛋配肉圓子,色澤誘人隔著屏都聞到香,又一道年夜飯大菜學到手了
    【虎皮鵪鶉蛋燒肉圓子】【用料】:鵪鶉蛋適量我順便加了三個雞蛋,豬前腿肉適量,馬蹄六個,植物油適量,鹽一茶匙,白砂糖少量,老抽一勺,料酒一勺,生粉適量,姜蒜適量【步驟】1,豬前腿肉適量,洗乾淨,前腿肉要嫩一些,做出的肉圓子不會柴,後腿肉稍微差點
  • 清新鮮美得圓子是怎樣煉成的【包心珍珠圓子】
    ▲點擊上方藍色字「薄灰的美食筆記」可訂閱哦年夜飯餐桌上,少不了那一盤圓子
  • 如何做好肉圓子
    這樣做出來的圓子既無口感又無肉味。接下來加鹽、溼紅薯粉、醪糟汁、雞蛋清抓勻,然後捏成桌球大小的圓子。鍋裡加清水,放極淡的鹽(放重鹽或不放鹽,均會影響圓子的口感),待水燒沸,將肉圓子一個個輕放進鍋裡,並用勺背輕推以免粘鍋;當圓子全部浮於湯麵,下胡椒粉和白糖,抓一大把蘿蔔秧秧或嫩豌豆尖(這兩種青,是清湯圓子的最親)下鍋,迅速起鍋裝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