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王星於2006年被移出九大行星行列,降級成為矮行星,自此太陽系只剩八大行星。冥代表著死亡,但冥王星的可怕之處與它的名字無關。冥王星遠離太陽,相對於地球而言,冥王星上的環境十分惡劣,這才是它的可怕之處。
關於冥王星
冥王星由克萊德·威廉·湯博發現於1930年,位於海王星(太陽系最外側的一顆行星)之外。起初人類對冥王星所知甚少,在2006年以前冥王星一直被認為是一顆行星。進入21世紀,新的天文觀測技術使人類了解到更多太陽系內的小天體。特別是鬩的發現,使國際天文學界普遍認為應該重新定義行星。此後隨著新的行星定義起用,冥王星被正式除名,並冠名為矮行星,九大行星也就變成八大行星了。
冥王星是第一個被發現的柯伊伯帶天體,同時也是太陽系中體積最大、質量第二大的矮行星,其中質量第一大的是鬩神星。柯伊伯帶是外海王星天體聚集區,這兒的天體主要由冰和巖石構成。
冥王星很小,體積僅相當於月球的1/3,質量僅相當於月球的1/6。光從太陽表面到達地球需要8分多鐘,而陽光從太陽表面到達冥王星大約需要5.5小時。與太陽系中的其他八大行星相比,冥王星的軌道很扁,也就是軌道離心率高、近日點和遠日點的距離差值較大,並且軌道傾角(基於地球的公轉軌道平面,或者說黃道面)很高。由於軌道較扁,冥王星會周期性地進入海王星軌道內側。不過兩者因為軌道共振,並不會發生碰撞。

冥王星雖然是矮行星,但是它也有衛星,目前已知冥王星有5顆衛星。
冥王星被降為矮行星的原因
行星本身不發光,是直接環繞恆星運轉的一類天體。除了這個最基礎的傳統定義,2006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還對行星附加了另外兩條定義。首先,該行星的質量必須要足夠大,這樣才有足夠強大的引力使其自身保持流體靜力學平衡狀態,即天體的形狀趨於球形;其次,它必須有能力清除公轉軌道附近區域的其它天體。
太陽系內有八大行星,以小行星帶為界,裡邊四顆是類似地球的巖石行星,外邊四顆是類似木星的氣態巨行星。
簡單來說,圍繞恆星公轉的天體,必須要足夠大,才能算得上是一顆行星。因為只有足夠大,才有足夠強的引力清除軌道附近的其它天體,冥王星就是因為不滿足這個條件才被降級為矮行星。
矮行星就是不夠格成為行星的天體,大小基本介於行星和小行星之間。矮行星同樣圍繞太陽公轉,外形趨於球形,但是由於比較小,沒有能力清除軌道附近的其它天體。而像冥王星這樣有比較穩定公轉軌道的矮行星又叫做類冥天體,柯伊伯帶天體中已知有近四分之一是類冥天體。
不管是行星、矮行星、衛星,還是小行星、彗星,它們都是由太陽誕生之後餘下的邊角料形成的。
萌萌噠的外表下藏著一顆冰冷的心
冥王星距離地球十分遙遠,冥王星與地球的平均距離是日地平均距離的33倍。在剛發現冥王星的幾十年間,人類對它知之甚少,顯得十分神秘。
目前人類關於冥王星最新最全的資料來源於NASA的新視野號探測器,該探測器於2015年成功飛掠冥王星,並對其進行了探測。科學家在冥王星表面發現了一個巨大的心形區域,這其實是一個橫跨上千公裡的冰原,被稱作冥王星之心。
如上圖所示,冥天星亮白色區域酷似心形,看起來很萌。圖片來自NASA。
冥王星表面的平均溫度大約為零下223攝氏度,在這樣的環境下,大部分物質都凝固了下來。根據探測數據,冥王星大約由7分巖石、三分水冰組成,而表面則覆蓋著一些固態的氮、一氧化碳和甲烷。當冥王星靠近近日點時,表面的這些物質會升華,暫時構成冥王星稀薄的大氣。
相對於地球而言,冥王星表面十分寒冷荒涼,好似神話世界中的幽冥之地。這樣的地方幾乎不會存在生命,對人類而言十分可怕。冥王星的公轉軌道也與其它八大行星迥然不同,要是沒有海王星,冥王星的運轉軌道會更混亂。此外,冥王星的自轉方向與金星相同,從地球公轉平面的北極來看,它們都是自東向西順時針旋轉,你在該星體上將會看到太陽每天西升東落。
不過,放眼全宇宙,冥王星上的環境就顯得溫柔得多。冥王星表面是固態的,探測器好歹可以登陸,未來也可以充當人類探索宇宙的中轉站。若是木星這種氣態行星,或者金星這種布滿有毒氣體和熔巖的高溫行星,那才叫真的可怕。而與地球環境相近的火星,則顯得更溫柔些。
熱愛科學的朋友,歡迎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