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瑜伽闡述:冥想"如是"靜觀、是入定、是合一、是喜樂、是自在、是慈悲、是智慧、是完善、是一切萬有、是生命之能、是本體實相。持續不斷的覺知力將會自發的擴展出來, 由自身的局限到一體意識的察覺。
修習的瑜伽冥想所要達到的目的就是心靈的安寧與和平。通過冥想來達到和實現無限的精神之愛。而我們修習冥想術就是為了把我們的精神引導至解脫的境界。通過冥想術制服心靈。制服了心靈也就制服了各種欲望。就像"自覺"一樣,我們修習冥想術的根本目的也是要達到可以掌控心靈的境界。
冥想不僅僅是一門健康身心之道,更是開啟人性智慧,回歸自我,淨化人心的特別方法。冥想是―種修行、是入定、是靜觀,它是經由個體化的自我表達到自我創造後完成的自我的實現,它實現了我們的真實本性。
吠陀經、吠登塔經等諸多經典闡明:通過冥想達到完全的自我認知,能產生自身完美的力量, 能釋放被隱藏於內心深處的種種過去的陰影與不適。
冥想字面上的解釋:冥,就是泯滅。想,就是你的思維、思慮。冥想就是把你要想的念頭、思慮給去掉,找到感知。冥想,大家都誤認為只有坐在那裡才是冥想,甚至還專門為冥想設立了一堂課程,實際上隨時隨地可以進入無思慮的這種狀態。例如體位法、觀察呼吸也可以進入DHYANA,做體式的時候通過呼吸移動身體,當用呼吸移動身體,當身體達到極限的時候已經處於一種DHYANA的狀態,有人把體式運動叫做移動冥想。移動冥想從什麼作為入口,通過一段時間來觀察我們的身體,會發現在身體裡有可控的部位和非可控制的部位。
可控:比如移動身體、眨眼、吸氣、閉氣,是你可以控制的。
非可控:比如指甲、頭髮的生長是你無法指揮他的,是你不能夠控制的。
冥想是從我們身體的可控部分為入口的。例如:把手做一個高度的彎曲,當你彎曲伸展,伸展到極限的時候,思維在這個時候就停止了,瑜伽很多體式要求儘量做到身體的極限,到達身體的極限後意識進入到了感知的狀態,進入DHYANA的狀態。PRANAYAMA中的YAM具有另外一層意思:無限擴充,無限伸展的意思,做一個體式達到無限伸展的時候,就進入了DHYANA這種狀態,練體式是使用了身體的極限,身體的運動後很多老師會設一些燭光冥想、OM聲冥想、觀照呼吸的冥想等等,原理都是相同的。
燭光冥想是用眼睛,眼睛張開,不要眨眼,其實只要掌握了原理不使用蠟燭也可以掌握冥想,不使用蠟燭,把眼睛睜開,儘量不眨眼,可控系統達到非可控的時候,眼睛睜開了一會,疲勞了需要眨眼來保護眼睛,但是你控制他,不眨,這時頭腦的思維就停止了,這時候沒有了任何思維。
冥想的鍛鍊實際上是利用身體可控的部分切斷思維,呼吸也一樣,很多老師會教呼氣、吸氣、屏氣。我們來實驗一下,深吸一口氣後屏息,在屏息這一瞬間頭腦進入真空狀態,無法進行思維。就進入了DHYANA。
當思維切斷的時候,有一種能量自動流淌,進入感知,感知和思維是很難同時存在的,當思維存在太厲害的時候感知就會消失。DHYANA這種狀態是處於一種感知,這種感知是智慧的。不是小孩或瘋子沒有思維的感知。小孩和瘋子的思維是低級的尚未啟動的,其感知是無知的和無智慧的。DHYANA是知覺和智慧高度的統一。
1、選擇一個專門的地方來練習,這樣可以幫助你找到安寧感,易於進入瑜珈冥想狀態。
2、選擇一個固定的時間--清晨和傍晚比較理想。
3、利用相同的時間和地點,讓精神更快地放鬆和平靜下來。
4、坐下來後,讓背部、頸部和頭部保持在同一條直線上,面向北面或者東面。
5、在冥想的過程中,保持身體溫暖(天涼時你可以給身體圍上毯子),引導你的意識保持平靜。
6、讓你的呼吸有規律的進行--先做5分鐘的深呼吸,然後讓呼吸平穩下來。
7、建立一個有節奏的呼吸結構--吸氣3秒,然後呼氣3秒。
8、當你的意識開始游離不定,不要太在意,也不要強迫自己安定下來。
9、安靜下來以後,讓意識停留在一個固定的目標上面,可以在眉心或者心臟的位置。
10、利用你選擇的冥想技巧進入冥想狀態。
11、在非常純淨的冥想狀態到來之前,不要強迫、讓游離的狀態繼續自然地存在。
12、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游離的思想狀態會慢慢消息,最終進入純淨三摩地(最高意識的知覺狀態)。
在進入正式冥想階段前,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選擇一個你感覺很舒服、放鬆的姿勢來練習,如果可以的話,用蓮花坐的姿勢;但如果你不能做這樣的姿勢,你可以選擇簡易坐來練習。正確、穩定的坐姿是冥想成功的關鍵,因為不穩定的姿勢會使思想、意識也變得不穩定。
儘量不在冥想前進食,因為這會影響你集中精神狀態。
開始時試著每天做一次冥想,以後可以增加到每天兩次。冥想的時間由5分鐘慢慢地增加到20分鐘或者更長,但不要強迫自己長時間地靜坐。
如果你利用一種冥想方式練習幾次都感覺不舒服,那麼你可以放棄這種方式而選擇另外一種更合適自己的方式。
不要急於求成,不要期望在很短的時間內就達到預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