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紀實《當代傑出武林人物傳》
第四回 太極合梅花螳螂拳 姜慶德創建德明館
上回書說到老武術家張洪有年逾古稀不讓少年,仍然活躍在傳統武術的推廣、弘揚、參賽、教學等舞臺,書寫著彈腿拳的傳奇。
詩曰:
薑桂同地性本持,慶賞無厭習螳螂。
德明武館多才俊,功在太極梅花鄉。
這一首藏頭詩,所說的乃是太極梅花螳螂拳傳人姜慶德。
姜慶德,乃是山東煙臺市芝罘區人,十一歲拜太極梅花螳螂拳姜化龍徒弟閆學信習武,十七歲拜煙臺「二林子」技擊傳人陳有年習練技擊術,後拜崔壽山之孫崔浩習練太極螳螂拳,是為崔浩的大弟子,太極梅花螳螂拳第六代傳承人,德明武館館長。
說到這太極梅花螳螂拳,據傳為明末清初陝西省淳化縣王朗所創,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這王朗初練少林功夫,後與習通背功的張琦比武,也有人說是與一個叫韓通的比武,總之最終的結局是王朗失敗。這王朗哪甘失敗?於是苦思破敵之法。一日,王朗坐在樹下休息,偶見一螳螂緣樹而下,乃隨手撿起一根草棒劃而戲之。那螳螂遭到調戲,便舉起又雙刀,以一刀勾一刀打,轉變有度,閃轉靈活。王朗不覺心有所動,於是攜螳螂回寺,終日試之,觀察螳螂攻防之法,從而研究出勾摟刁採等螳螂手法。又一日,王朗正在樹下練習螳螂之法時,有一猿猴竄出,攝取其衣。王朗一見,急忙追猿猴而欲奪回衣物,然而那猿猴卻閃轉縱避,令王朗不得近其身。就這樣一人一猴追逐許久,那猿猴玩得盡興了,方才棄其衣而去。王朗回想與猿猴競逐過程,思之良久,摹仿猿猴之足跡,變換角度,從而研創出了猿猴步法。至此,王朗的螳螂拳便得初步形成。
此後,王朗又吸取眾家之長處,彌補自家之不足。他把多種拳術的精華,融進了他創編的「螳螂十八湊」套路中,使之在技擊手法、勁路諸方面獨具風格。這套拳演練起來陰陽分明,上下肢時時旋轉、劃弧,帶有濃厚的「太極」韻味;同時,伴隨著上下肢的旋轉,兩手四面環繞,其招勢似朵朵梅花。是故,後人又稱之為「梅花螳螂拳」。
這正是:
處處留心皆學問,物物存意盡可師。
萬般靈長為我用,道法自然不可欺。
再說當時有一位山東省萊陽縣趙家瞳人士趙珠,從小攻文習武,文才橫溢,武技超人,文科會試得中進士,被放到陝西省溶化縣任縣令。這趙珠極為賞識王朗,便將其妹嫁與王朗為妻。王朗見趙珠也是一位出類拔萃的人物,加上感其嫁妹之恩,便將自己獨創的螳螂拳傳授給了趙珠。此時正是明末清初,社會動蕩,武風敗壞,王朗不滿於世,決心不再傳人。
那趙珠認為如此精妙的拳法若不能流傳於世,實在可惜,於是勸說王朗可收忠孝仁義弟子教之,無奈王朗心意已決,發誓終身不收徒、不教拳。趙珠見勸說無效,只好作罷。
其時,因闖王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皇帝懸頸煤山,明朝滅亡。山海關總兵吳三桂沖天一怒為紅顏,引清兵入關,天下易主,趙珠辭官返鄉,便將螳螂拳術帶回了山東萊陽老家。從此之後,螳螂拳在陝西淳化縣一帶斷傳滅跡。
再說趙珠回到家鄉,終是放不下螳螂拳,於是他又吸取了「崩補」和「八肘」及其它拳種的精華加以變化,遵循著螳螂拳的勁路特點,編創了「亂截」,其意即為「截」取他拳之招而得。由此,螳螂拳在山東萊陽得以發揚光大。據《萊陽縣誌》記載:「珠年老,嘗跌坐床上。劇盜衛三素耳其名,遽入爪探其睛,珠手揮之,跌床下,不敢少動。」這一段記載,可知趙珠之功已是深不可測,舉手之間,便令劇盜跌伏,可見其神。
再說萊陽有一位民醫,名叫李秉霄,另有一名盜賊,名叫高成。按理此二人一醫一盜,本來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人,然而世事機巧,這一年深秋,盜賊高成在山東萊陽縣小赤山一借野外病危,恰遇李秉霄行醫路過。有道是醫者仁心,這李秉霄見高成氣息奄奄,動了惻隱之心,便將高成救到家中調治。李秉霄從小習醫,醫術高深,見高成病重,他便親自配藥醫治,朝噓晚問,用了整整三個月時間,將那高成治癒。
那高成雖為盜賊,可謂是盜亦有道,他本就是生逢亂世,無奈從盜,故而心中仍存感恩,因而病癒之後,為報李秉霄救命之恩,便在李家住了一年,將自己平生武技盡數傳給了李秉霄。從此,這李秉霄也便踏入了武行之門。
此時正值明朝滅亡,趙珠回到原籍。那李秉霄已是以武為業,棄醫從武,得知趙珠身懷絕技,便拜趙珠為師。趙珠見他品德高尚,心中歡喜,也是苦心傳授,終使得李秉霄成為一代螳螂拳大師。
這李秉霄得到趙珠真傳,晚年又摘取了「崩補」、「八肘」、「亂截」和高成授給他技藝中的要招,博採眾藝之長,編創了「摘要」。於是這「摘要」便成了螳螂的精華,因其殺傷力過強,李秉霄擔心所傳非人,危害社會,於是告誡弟子,切不可輕易傳授。
卻說這李秉霄家,有一放牛娃名梁學香,乃海陽縣榆山夼村人。梁學香其時為李家看護樹林,是為李家忠實長工。這梁學香從小聰明好學,李秉宵夜間練功,他就夜夜在身邊伺候,並暗暗偷學了技法,待李秉霄睡下之後,他再偷偷去練,經常通宵達旦。
有道是紙包不住火,梁學香偷學武功之事,終是被李秉霄發現。李秉霄見梁學香如果刻苦,很受感動,便打破主僕之份,收梁學香為徒,親授其藝。後來,梁學香也成為一代螳螂拳宗師,此事暫且按下不表。
單說梁學香學成之後,曾在比武中一拳置對方於死地,時人稱其為「梁鐵錘」,在江湖上聲名大振。梁學香後以保鏢為業,憑螳螂拳旗號闖蕩江湖無敵手。
這梁學香不但精通「螳螂拳」,對「太極拳」也有極深的研究。他將「梅花螳螂拳」的主要技法與「太極拳」之精要融合,創編出「太極螳螂拳」,又稱為「太極梅花螳螂拳」。故而梁學香不但將「梅花螳螂拳」技法創新,同時也是「太極梅花螳螂拳」蓬勃發展的奠基人。他打破螳螂拳單傳傳統,傳藝極廣,先後在海陽、萊陽、棲霞、黃縣、文登、芝罘、榮成、牟平等地授徒。其有史可考的弟子,在煙臺地區便有:梁敬川(梁學香之子)、張文清、郝宏、姜化龍、李明環、孫碤、石古都、王承志、王桂芳、蔣老七、修坤善等人。
在這眾弟子之間,姜化龍為山東萊陽縣黃金溝人,初學地功拳,因比武敗在他人手下,深感功藝不足,得知梁學香武藝高超後,便求拜為師,苦練螳螂拳。學成之後,姜化龍便到煙臺教拳。
當時,有同縣趙格莊名叫宋子德者住在煙臺,乃是當時煙臺極有權勢之人物,因排行老二,人稱宋二爺。這宋二爺也是好武之人,慕名拜姜化龍門下學藝。
萊陽縣由格莊另有一位羅漢拳和地功拳名師李丹伯,字仲祥,也在煙臺教拳。
有道是英雄惜英雄,這宋子德、李丹伯與姜化龍同為武林名手,通過交往,三人立意拜為結義弟兄,於是互通年齡,李丹伯為長,姜化龍為次,宋子德為三,選得良辰吉日,三人燃香叩拜,結為異性兄弟。
此正是:
自古英雄愛英雄,從來豪傑心意通。
桃園結義傳佳話,中華武林添神功。
從此以後,此三人親如手足,取長補短,互通有無。姜化龍傳藝於宋子德,毫無保留,又吸取了李丹伯的要招,另行創編了一套「地功拳」,後人稱為「第七段摘要」。此時,螳螂拳學的內容和招法也都走上了最高階段。
姜化龍在煙臺共住了八年,他見宋子德功滿藝成,便辭別了李、宋二人,回到了原籍,設場教學。後李丹伯彌留之際,將其侄兒李崑山託付於義弟姜化龍,令李崑山拜姜化龍為師,表過不提。
姜化龍離開後不久,宋子德也拜別李丹陽,回到家鄉後,設場教拳。時有萊陽縣崔疃王玉山、諸陸村的崔壽山等人,先後拜在宋子德門下學藝。
後來,姜化龍和宋子德臺場同教。那李崑山、王玉山、崔壽山三人,在二位嚴師的指導之下,完整地將螳螂繼承下來,苦練十餘年,功力已是爐火純青。
卻說這三人藝成滿師,為博納眾長,決定行走江湖,四處訪友,切磋技藝,卻是從未遇到過敵手。那李崑山從小喜愛大槍,曾練過「獅子不離母」,此槍法沒有套路,只是些實戰的單槍法。李崑山將螳螂拳的特點融到了此槍法之中,使得此槍神出鬼沒,在搏鬥中能點得對方「指頭紅」,即朝對方前額正中一刺,讓他微微出血而不傷及內要;槍法之精要,竟能將對方的扣子全部挑下而不被察覺,可稱是神出鬼沒。
公元一千九百三十三年,全國舉行擂臺賽,明令:「打死無淪,發靈樞歸返原籍。」一時間藝弱者都不敢登臺,而李崑山和王玉山都參加了此次比賽。
擂臺之上,李崑山使用了「鳳凰三點頭」、「紅娘子叫門」和「底漏槍」等槍法,奪得了大槍的冠軍,拿到金盾。其時南京和一些外地報紙登載:「李崑山的大槍使人眼花繚亂,躲閃不及,真神槍也。」擂臺主考贈他一塊金牌匾,匾上為蔣介石所親書「一支幹戈震東洋,半世英雄傳大槍」。
而那王玉山的一雙鐵拳,掄起來猶如暴風驟雨,打得對方無法招架、躲閃。他用「一肘遮半身」、「翻車」、「轆轤錘」等招法,幾局過後便已大獲全勝。
從此,萊陽李崑山、王玉山、崔壽山,「三山」齊名,名揚天下,萊陽螳螂拳也由此興盛一世。故而論及「梅花螳螂拳」之發展,以及與太極相合相融而成就「太極梅花螳螂拳」之學,實自梁學香而始,至今已如浩瀚大海,傳人不計其數。這正是:
先有螳螂繼有梅,後有太極相融合。
傳人千萬行天下,中華武林又一絕。
自此以後,螳螂脈系清晰可考,後輩疊起,名師輩出,分枝眾多,遠播海內外,暫且按下不表。
卻說太極梅花螳螂拳第六代傳承人姜慶德,是為姜化龍一脈,師承閆學信。
公元一千九百九十六年,得益於一代名師同于承惠指點雙手劍,收益良多。于承惠離世之後,姜慶德傳其衣缽,號為于氏雙手劍傳承人。
公元二千零四年,為應教武所需,創辦煙臺德明武館,任館長、教練。
姜慶德於武術傳承教學之間,參加過國內外多次重大武術比賽,均獲佳績,受評為中國武術六段、國家體育總局社會一級指導員,段位考評員。
公元二千零九年,德明武館獲煙臺十大拳坊稱號;公元二千零十五年,姜慶德獲煙臺十大拳師稱號。公元二千零十七年,出任煙臺太祖長拳分會會長,成為濟南雙手劍推廣中心煙臺創始人。
此正是:太極梅花螳螂拳,博彩眾納震江湖。中華武林一枝秀,名揚天下廣為傳。
欲知下一位豪傑是誰,請看第五回:拜名師博採眾家長,孫林強創編達摩杖。
【青史不留名,白在世上行!能夠青史留名者,唯以入經、史、傳、記為途。長篇紀實《當代傑出武林人物傳》,即是專為武林人士著書立傳。《首屆「中華真功夫」傑出武術人物評選》活動正在報名,凡報名參選者皆可入傳,留名青史!了解詳情,可搜索「武林村」網站。(本傳作者為國家文化部文學金獎獲得者,省級「五個一工程獎」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