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傑出武林人物傳第四回:太極合梅花螳螂拳,姜慶德創建德明館

2020-12-22 談詩說文

長篇紀實《當代傑出武林人物傳》

第四回 太極合梅花螳螂拳 姜慶德創建德明館

上回書說到老武術家張洪有年逾古稀不讓少年,仍然活躍在傳統武術的推廣、弘揚、參賽、教學等舞臺,書寫著彈腿拳的傳奇。

詩曰:

薑桂同地性本持,慶賞無厭習螳螂。

德明武館多才俊,功在太極梅花鄉。

姜慶德武姿

這一首藏頭詩,所說的乃是太極梅花螳螂拳傳人姜慶德。

姜慶德,乃是山東煙臺市芝罘區人,十一歲拜太極梅花螳螂拳姜化龍徒弟閆學信習武,十七歲拜煙臺「二林子」技擊傳人陳有年習練技擊術,後拜崔壽山之孫崔浩習練太極螳螂拳,是為崔浩的大弟子,太極梅花螳螂拳第六代傳承人,德明武館館長。

姜慶德武姿

說到這太極梅花螳螂拳,據傳為明末清初陝西省淳化縣王朗所創,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這王朗初練少林功夫,後與習通背功的張琦比武,也有人說是與一個叫韓通的比武,總之最終的結局是王朗失敗。這王朗哪甘失敗?於是苦思破敵之法。一日,王朗坐在樹下休息,偶見一螳螂緣樹而下,乃隨手撿起一根草棒劃而戲之。那螳螂遭到調戲,便舉起又雙刀,以一刀勾一刀打,轉變有度,閃轉靈活。王朗不覺心有所動,於是攜螳螂回寺,終日試之,觀察螳螂攻防之法,從而研究出勾摟刁採等螳螂手法。又一日,王朗正在樹下練習螳螂之法時,有一猿猴竄出,攝取其衣。王朗一見,急忙追猿猴而欲奪回衣物,然而那猿猴卻閃轉縱避,令王朗不得近其身。就這樣一人一猴追逐許久,那猿猴玩得盡興了,方才棄其衣而去。王朗回想與猿猴競逐過程,思之良久,摹仿猿猴之足跡,變換角度,從而研創出了猿猴步法。至此,王朗的螳螂拳便得初步形成。

此後,王朗又吸取眾家之長處,彌補自家之不足。他把多種拳術的精華,融進了他創編的「螳螂十八湊」套路中,使之在技擊手法、勁路諸方面獨具風格。這套拳演練起來陰陽分明,上下肢時時旋轉、劃弧,帶有濃厚的「太極」韻味;同時,伴隨著上下肢的旋轉,兩手四面環繞,其招勢似朵朵梅花。是故,後人又稱之為「梅花螳螂拳」。

這正是:

處處留心皆學問,物物存意盡可師。

萬般靈長為我用,道法自然不可欺。

再說當時有一位山東省萊陽縣趙家瞳人士趙珠,從小攻文習武,文才橫溢,武技超人,文科會試得中進士,被放到陝西省溶化縣任縣令。這趙珠極為賞識王朗,便將其妹嫁與王朗為妻。王朗見趙珠也是一位出類拔萃的人物,加上感其嫁妹之恩,便將自己獨創的螳螂拳傳授給了趙珠。此時正是明末清初,社會動蕩,武風敗壞,王朗不滿於世,決心不再傳人。

那趙珠認為如此精妙的拳法若不能流傳於世,實在可惜,於是勸說王朗可收忠孝仁義弟子教之,無奈王朗心意已決,發誓終身不收徒、不教拳。趙珠見勸說無效,只好作罷。

其時,因闖王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皇帝懸頸煤山,明朝滅亡。山海關總兵吳三桂沖天一怒為紅顏,引清兵入關,天下易主,趙珠辭官返鄉,便將螳螂拳術帶回了山東萊陽老家。從此之後,螳螂拳在陝西淳化縣一帶斷傳滅跡。

再說趙珠回到家鄉,終是放不下螳螂拳,於是他又吸取了「崩補」和「八肘」及其它拳種的精華加以變化,遵循著螳螂拳的勁路特點,編創了「亂截」,其意即為「截」取他拳之招而得。由此,螳螂拳在山東萊陽得以發揚光大。據《萊陽縣誌》記載:「珠年老,嘗跌坐床上。劇盜衛三素耳其名,遽入爪探其睛,珠手揮之,跌床下,不敢少動。」這一段記載,可知趙珠之功已是深不可測,舉手之間,便令劇盜跌伏,可見其神。

再說萊陽有一位民醫,名叫李秉霄,另有一名盜賊,名叫高成。按理此二人一醫一盜,本來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人,然而世事機巧,這一年深秋,盜賊高成在山東萊陽縣小赤山一借野外病危,恰遇李秉霄行醫路過。有道是醫者仁心,這李秉霄見高成氣息奄奄,動了惻隱之心,便將高成救到家中調治。李秉霄從小習醫,醫術高深,見高成病重,他便親自配藥醫治,朝噓晚問,用了整整三個月時間,將那高成治癒。

那高成雖為盜賊,可謂是盜亦有道,他本就是生逢亂世,無奈從盜,故而心中仍存感恩,因而病癒之後,為報李秉霄救命之恩,便在李家住了一年,將自己平生武技盡數傳給了李秉霄。從此,這李秉霄也便踏入了武行之門。

插圖來自網絡

此時正值明朝滅亡,趙珠回到原籍。那李秉霄已是以武為業,棄醫從武,得知趙珠身懷絕技,便拜趙珠為師。趙珠見他品德高尚,心中歡喜,也是苦心傳授,終使得李秉霄成為一代螳螂拳大師。

這李秉霄得到趙珠真傳,晚年又摘取了「崩補」、「八肘」、「亂截」和高成授給他技藝中的要招,博採眾藝之長,編創了「摘要」。於是這「摘要」便成了螳螂的精華,因其殺傷力過強,李秉霄擔心所傳非人,危害社會,於是告誡弟子,切不可輕易傳授。

卻說這李秉霄家,有一放牛娃名梁學香,乃海陽縣榆山夼村人。梁學香其時為李家看護樹林,是為李家忠實長工。這梁學香從小聰明好學,李秉宵夜間練功,他就夜夜在身邊伺候,並暗暗偷學了技法,待李秉霄睡下之後,他再偷偷去練,經常通宵達旦。

有道是紙包不住火,梁學香偷學武功之事,終是被李秉霄發現。李秉霄見梁學香如果刻苦,很受感動,便打破主僕之份,收梁學香為徒,親授其藝。後來,梁學香也成為一代螳螂拳宗師,此事暫且按下不表。

單說梁學香學成之後,曾在比武中一拳置對方於死地,時人稱其為「梁鐵錘」,在江湖上聲名大振。梁學香後以保鏢為業,憑螳螂拳旗號闖蕩江湖無敵手。

這梁學香不但精通「螳螂拳」,對「太極拳」也有極深的研究。他將「梅花螳螂拳」的主要技法與「太極拳」之精要融合,創編出「太極螳螂拳」,又稱為「太極梅花螳螂拳」。故而梁學香不但將「梅花螳螂拳」技法創新,同時也是「太極梅花螳螂拳」蓬勃發展的奠基人。他打破螳螂拳單傳傳統,傳藝極廣,先後在海陽、萊陽、棲霞、黃縣、文登、芝罘、榮成、牟平等地授徒。其有史可考的弟子,在煙臺地區便有:梁敬川(梁學香之子)、張文清、郝宏、姜化龍、李明環、孫碤、石古都、王承志、王桂芳、蔣老七、修坤善等人。

在這眾弟子之間,姜化龍為山東萊陽縣黃金溝人,初學地功拳,因比武敗在他人手下,深感功藝不足,得知梁學香武藝高超後,便求拜為師,苦練螳螂拳。學成之後,姜化龍便到煙臺教拳。

當時,有同縣趙格莊名叫宋子德者住在煙臺,乃是當時煙臺極有權勢之人物,因排行老二,人稱宋二爺。這宋二爺也是好武之人,慕名拜姜化龍門下學藝。

萊陽縣由格莊另有一位羅漢拳和地功拳名師李丹伯,字仲祥,也在煙臺教拳。

有道是英雄惜英雄,這宋子德、李丹伯與姜化龍同為武林名手,通過交往,三人立意拜為結義弟兄,於是互通年齡,李丹伯為長,姜化龍為次,宋子德為三,選得良辰吉日,三人燃香叩拜,結為異性兄弟。

此正是:

自古英雄愛英雄,從來豪傑心意通。

桃園結義傳佳話,中華武林添神功。

從此以後,此三人親如手足,取長補短,互通有無。姜化龍傳藝於宋子德,毫無保留,又吸取了李丹伯的要招,另行創編了一套「地功拳」,後人稱為「第七段摘要」。此時,螳螂拳學的內容和招法也都走上了最高階段。

姜化龍在煙臺共住了八年,他見宋子德功滿藝成,便辭別了李、宋二人,回到了原籍,設場教學。後李丹伯彌留之際,將其侄兒李崑山託付於義弟姜化龍,令李崑山拜姜化龍為師,表過不提。

姜化龍離開後不久,宋子德也拜別李丹陽,回到家鄉後,設場教拳。時有萊陽縣崔疃王玉山、諸陸村的崔壽山等人,先後拜在宋子德門下學藝。

後來,姜化龍和宋子德臺場同教。那李崑山、王玉山、崔壽山三人,在二位嚴師的指導之下,完整地將螳螂繼承下來,苦練十餘年,功力已是爐火純青。

圖片來自網絡

卻說這三人藝成滿師,為博納眾長,決定行走江湖,四處訪友,切磋技藝,卻是從未遇到過敵手。那李崑山從小喜愛大槍,曾練過「獅子不離母」,此槍法沒有套路,只是些實戰的單槍法。李崑山將螳螂拳的特點融到了此槍法之中,使得此槍神出鬼沒,在搏鬥中能點得對方「指頭紅」,即朝對方前額正中一刺,讓他微微出血而不傷及內要;槍法之精要,竟能將對方的扣子全部挑下而不被察覺,可稱是神出鬼沒。

公元一千九百三十三年,全國舉行擂臺賽,明令:「打死無淪,發靈樞歸返原籍。」一時間藝弱者都不敢登臺,而李崑山和王玉山都參加了此次比賽。

擂臺之上,李崑山使用了「鳳凰三點頭」、「紅娘子叫門」和「底漏槍」等槍法,奪得了大槍的冠軍,拿到金盾。其時南京和一些外地報紙登載:「李崑山的大槍使人眼花繚亂,躲閃不及,真神槍也。」擂臺主考贈他一塊金牌匾,匾上為蔣介石所親書「一支幹戈震東洋,半世英雄傳大槍」。

而那王玉山的一雙鐵拳,掄起來猶如暴風驟雨,打得對方無法招架、躲閃。他用「一肘遮半身」、「翻車」、「轆轤錘」等招法,幾局過後便已大獲全勝。

圖片來自網絡

從此,萊陽李崑山、王玉山、崔壽山,「三山」齊名,名揚天下,萊陽螳螂拳也由此興盛一世。故而論及「梅花螳螂拳」之發展,以及與太極相合相融而成就「太極梅花螳螂拳」之學,實自梁學香而始,至今已如浩瀚大海,傳人不計其數。這正是:

先有螳螂繼有梅,後有太極相融合。

傳人千萬行天下,中華武林又一絕。

自此以後,螳螂脈系清晰可考,後輩疊起,名師輩出,分枝眾多,遠播海內外,暫且按下不表。

姜慶德武姿

卻說太極梅花螳螂拳第六代傳承人姜慶德,是為姜化龍一脈,師承閆學信。

公元一千九百九十六年,得益於一代名師同于承惠指點雙手劍,收益良多。于承惠離世之後,姜慶德傳其衣缽,號為于氏雙手劍傳承人。

公元二千零四年,為應教武所需,創辦煙臺德明武館,任館長、教練。

姜慶德於武術傳承教學之間,參加過國內外多次重大武術比賽,均獲佳績,受評為中國武術六段、國家體育總局社會一級指導員,段位考評員。

公元二千零九年,德明武館獲煙臺十大拳坊稱號;公元二千零十五年,姜慶德獲煙臺十大拳師稱號。公元二千零十七年,出任煙臺太祖長拳分會會長,成為濟南雙手劍推廣中心煙臺創始人。

此正是:太極梅花螳螂拳,博彩眾納震江湖。中華武林一枝秀,名揚天下廣為傳。

欲知下一位豪傑是誰,請看第五回:拜名師博採眾家長,孫林強創編達摩杖。

【青史不留名,白在世上行!能夠青史留名者,唯以入經、史、傳、記為途。長篇紀實《當代傑出武林人物傳》,即是專為武林人士著書立傳。《首屆「中華真功夫」傑出武術人物評選》活動正在報名,凡報名參選者皆可入傳,留名青史!了解詳情,可搜索「武林村」網站。(本傳作者為國家文化部文學金獎獲得者,省級「五個一工程獎」獲得者。)】

相關焦點

  • 當代傑出武林人物傳第三回:彈腿拳名揚天津衛,張洪有古稀展神功
    長篇紀實《當代傑出武林人物傳》第三回 彈腿拳名揚天津衛 張洪有古稀展神功上回書說到楊德民受業名師,身懷絕技,為人低調,待人真誠,授徒不輟,輕名淡利,每天除了教學生練武,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武術的研究上,稱得上是一位武林豪傑,武術名師
  • 當代傑出武林人物傳第七回:曲佔斌收徒傳太極 李四通大賽奪冠軍
    第七回 曲佔斌收徒傳太極李四通大賽奪冠軍上回書說到高志東習武不懈,傳武不怠,傳承姚氏詠春,繼承家族武術,堪稱一方武林豪傑。表過不提。卻說重慶有一位青年才俊,雖年紀不大,卻精於太極,創建一一太極俱樂部,自任總教練。有藏頭詩讚此青年曰:李氏男兒多英豪,四射光彩照山城。通意達才稱俊傑,帥氣臨風太極人。
  • 當代傑出武林人物傳第十八回:傳異功樵夫定拳名李毅虎致力推紅拳
    第十八回 傳異功樵夫定拳名 李毅虎致力推紅拳上回書說到萬士震傳承自然門,醫武濟世。而令再說一人,乃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紅拳傳承人,陝西紅拳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宣傳部副部長,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紅拳》編委。
  • 當代傑出武林人物傳第十三回:痴少年辭鄉學武藝李小欣傳承形意拳
    第十三回 痴少年辭鄉學武藝 李小欣傳承形意拳上回書說到葛琳少年時拜伏虎寺瘋尼為師,學得峨眉鷹虎拳等高深功夫,傳承羅門武術,教授中外學徒,成就非俗。這一回要說的是,河南省新安縣石寺鎮李村人士,姓李名小欣,又名李建欣,乃公元一千九百六十八年生人,為河北形意拳第七代傳人。
  • 當代武林人物傳第二十七回:單刀李中興形意拳 趙文龍藝結京津冀
    第二十七回 單刀李中興形意拳 趙文龍藝結京津冀上回書說到,詹廠慶致力於八卦掌之承傳與弘揚,堪稱新一代尹式八卦掌傳人之領軍人物。這一回所要說的,乃是天津市寶坻區人士,「京東拳藝社」創辦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北派形意拳代表性傳承人趙文龍。一首藏頭詩單說趙文龍:趙氏自古多才俊,文有宣簡武有雲。
  • 當代武林人物傳第二十三回:秉家學傳承子母掌,劉忠雲稱俠平型關
    第二十三回 秉家學傳承子母掌 劉忠雲稱俠平型關上回書說到賴寶珊少年曆盡磨難,然習武痴心不改,拜名師習技藝,傳承龍形太極拳。李生梅將其畢生所學彙編成五十四套,連同「新子母綿掌」古譜、拳論、手稿等全部傳於他關門弟子、「新子母綿掌」第二代傳承人李起雨。李生梅於公元一千九百五十三年去世,終年六十一歲。這真是:子母綿掌有傳奇,中華武林開一枝。
  • 當代武林人物傳第十七回:自然門傳世百餘年,萬士震醫武承心願
    第十七回 自然門傳世百餘年 萬士震醫武承心願上回書說到,饒銀娟傳承家學,自創「鳳凰雙劍」,被稱武術世家飛出的「金鳳凰」。這一回,說一說自然門傳承人的故事。有一首詩寫得好:萬門尋宗徐祖始,士氣高膨心五傳。
  • 當代武林人物傳第二十五回:崆峒山道家元聖地,陳兆坤傳承武醫術
    第二十五回 崆峒山道家元聖地 陳兆坤傳承武醫術上回書說到董亞生為將稀有武術蛇鶴太極拳傳承發揚,打破世代單傳門規,廣收弟子。這一回,來說一說崆峒山道家隱蹤門傳人陳兆坤。功法有開合膏肓、孩兒蹬身、荷葉樁、力士樁、佛手、佛塵手、玄鶴手、五行梅花手、混元樁、五行調元樁、道家易筋經、莊子八段錦,還有延年九轉法和三教壽人經,五行把有紅砂手、泥爪功、沾花指、柔指、搖紅。技法有纏枝藝、殘肢技、擒拿,跤法有十三摔,最獨特和具有代表性者當屬道家劍法,有禹王神劍十三式、九式連環劍等。這些功法、技法具有很實用很獨特之養生效果。
  • 武林大會被指像「中老年Cosplay」:拿兵器穿制服
    這確定不是武林Cosplay?江湖十一大門派齊聚天山武林大會。這則消息讓不少武俠迷驚呆了。主辦方回應:本次武林大會只是切磋及交流,不會為爭當武林盟主而在「江湖」上製造腥風血雨!招是什麼樣的招?據此前宣傳,本次大會邀請到少林、武當、青城、崆峒、崑崙、峨眉、嶗山、梅花螳螂拳、萇家拳、形意拳、武氏太極十一大門派「掌門人」,不過這些「掌門人」的資格卻招來質疑。少林寺外聯處主任鄭書民就說,「武林大會跟少林寺沒有關係,沒有派人參加。」而代表少林受邀參加的釋德朝禪師所在機構雖然名為少林寺達摩院,但實際上是少林寺達摩武術學院。
  • 歷史上的武術門派和真實功夫拳種 中國武林中的武功和鏢局的歷史
    還有自古就有的拳種歷史上真實的武林門派並不像小說和影視中每天揣著器械或者帶著弟子成群結隊的去某些門派挑釁又或者打架,因為影視劇是為了凸顯演義效果而讓武林門派擁有這麼多的「恩怨情仇」,首先要了解的是為什麼成立武林門派?
  • 一部首次公開的武林秘籍:讀《廉讓堂太極拳傳譜精解》
    武禹襄與李亦畬、李啟軒一部首次公開的武林秘籍一一讀《廉讓堂太極拳傳譜精解》李新方>說來也是機緣巧合,聽說《廉讓堂太極拳傳譜精解》一書正式出版了,想馬上請一本,先睹為快,可由於疫情的原因,書店多日沒有開業了,只好等等,今天上午卻收到一個快遞,打開一看,正是此書,真是喜出望外,原來是武林朋友李博倫先生賜寄的。
  • NBA現役球星群俠傳——安德魯·威金斯(太極拳)
    2020年,武林眾俠雲集NBA聯盟,他們華山論劍,誓要爭奪天下第一,每個英雄都身懷絕世武功,一番龍爭虎鬥在所難免,那麼到底誰能夠笑到最後,奪得武林盟主的寶座?他生性散漫,與《太極拳》心意相通,在球場上,他以《太極拳》迎敵,鬆柔慢勻,輕靈圓活,開合有序,心靜如水,宛若一代太極宗師。想看更多的《球星群俠傳》,請點擊我以前的文章。
  • 中國真正的四位武林高手,霍元甲都沒有上榜,第一名聞名世界
    然而夢想是美好的,現實是骨感的,武林高手哪有那麼容易練成。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時間的流逝,許多中華傳統功夫已經逐漸消失,近幾年還鬧出了不少負面新聞。 第四位:王子平 王子平,1881年出生於河北滄州一武術世家,受到家族影響,王子平自幼習武,打下了相當堅實的基礎,最是擅長查拳與太極,從小便展現出過人的武學天賦
  • 太極剋星還要KO雷雷?散打主席:雖然我煩雷雷,但剋星這回很難
    6月23日,吉林散打協會主席、中國著名搏擊主持人鄭環宇就「太極剋星」和太極雷雷之間的二番戰進行了分析,眾所周知,太極剋星在三年前曾秒殺雷雷,創造了中國武林的一個歷史性篇章,也讓武術的聲譽被打入谷底,而雷雷自從那場比武后也逐漸脫胎換骨,用推手和王知亮打滿全場,秒殺裡合腿田野,這些蛻變也讓鄭環宇刮目相看
  • 大國榮耀·當代中國傑出藝術人物:陳建新
    中國當代著名書法家,詩人,收藏家,國家高級美術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賓禮藝術家。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畫家聯誼會會員,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中國硬筆書協會員,中國中外名人文化研究會學術委員會會員兼藝術顧問,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會員,水墨丹青書畫院會員。
  • 中國內家武藝的不傳之秘(三)
    浦公達作為武式太極在上海的代表人物,已經和大俠搭上手了,而大俠還根本沒有用力出手,浦老先生就主動走避。這不是一個武功好壞的問題,其實是一個對武術對抗性的態度問題。所謂惡拳不打笑臉人,身價得以保全,武功的真正精神卻失去了。浦老先生傳給萬雷華老師數套很有風格的江南南拳,裡面有一套楊家英雄拳,打起來頗有英雄豪氣,可以想見浦老先生是有真功夫的,但浦老先生在大俠面前主動走避,大俠想來只有無盡遺憾。
  • 楊氏太極的傳承(六)
    泰拳善用肘擊、膝打各種毒招,令對手傷殘,乃舉世聞名之兇狠猛惡拳法。董師伯初至泰國之時,泰拳名手上門比試者絡繹不絕,與董師伯交手,即被發出尋丈外,無一倖免者。鬆柔和緩的太極拳,居然在尚武之鄉泰國站穩足跟,發揚光大,豈非武林奇觀?1948年,英傑太極拳學院出版師伯所著《太極拳釋義》,包括董師伯本人之拳照,以及得自楊家之太極拳古典經論。
  • 古傳太極實戰要訣【太極拳歌訣六首】
    威音開勁兩捶爭  開合按勢懷中抱,七星勢視如車輪,柔而不剛。外三合。動分靜合屈伸就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故練拳,臨敵之時,皆散漫不堪,根子在不懂【歌訣一】中的太極身法要領。
  • 非物質文化遺產混元太極第二代傳承人釋行覺祖師簡介和拳譜
    釋行覺(原名婁鶴春1880-1966),字清虛,湖南瀏陽人,中國嵩山少林寺第三十二代弟子,混元太極第二代掌門人,混元太極武學文化繼往開來的開創者。釋行覺祖師自幼酷愛武術,從小跟隨恩師婁雲慶將軍(混元太極始祖)習武修道,專於少林武術、混元太極和丹道修煉,繼承了「儒釋道」之精華,從「人天混融」至「天地人合」;由「混元一氣」到「一炁混元」的大道境界。
  • 中國當代傑出女性付冬梅的勵志傳奇
    她是一位傳奇女性,集玫瑰的芬芳、蓮花的高潔、梅花的傲骨、蘭花的清幽於一身的女性,馳騁職場20餘載,將心理學與文化教育有機的結合,同時又賦予文學的內涵與修養為一身的智慧女性,並且有一顆仁愛善良的普惠之心……提到付冬梅,了解她的人都說:這位女人真的很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