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人印象(七)
彝人與酒
「漢族貴茶,彝人貴酒」。彝族人愛酒,雖沒有達到「可以三天不飯,不可一日無酒」的地步,但酒在彝族人的生活中卻是實實在在地不可或缺。
走訪親友要帶酒不必說;村裡婚禮、葬禮,也可以不出禮金,送上幾瓶酒就行;即便是「做迷信」(驅邪治病的宗教儀式),畢摩身旁也要放兩瓶酒,邊喝邊唱……
若是遇到家族大事或是鄰裡矛盾,他們就搬上幾箱酒,聚坐於山坳或是壩上,邊喝酒,邊議事,就像我們漢族人邊喝茶邊聊天一樣。可別小看這些「酒會」,常常瓶盡酒幹之後,大事就已議成,幹戈化為玉帛,矛盾消失於無形,法院斷不清的民事案件 ,卻可杯酒釋前嫌。
彝族人喝酒對菜餚不講究,有酒有菜固然好,有酒沒菜也行。就像上邊所寫,家族聚會,賢達議事,冤家求和 ,無須山珍海味,美味佳餚,只幾箱酒,足矣!
個人飲酒,就更簡單了。在昭覺縣城,幾次看到有人只拿著一瓶酒,坐在街邊,旁若無人,一口口地呷著酒,連「一碟茴香豆」也不要。醉了,就和衣就地而臥,不嚷不鬧,醒酒後自行回家。
有一年我趁著彝族年家訪,一家進門就遞給我一碗家釀甜酒,一家則是遞給我一瓶「雪花」啤酒。沒有桌凳,也無菜餚,站著一飲而盡,主人才會高興。哦,對了,在大涼山腹地的昭覺、布拖、美姑,去彝族人家裡做客,是喝不到茶的,他們都是以酒代茶,就像他們的《敬酒歌》中唱的:「彝家有傳統,待客先用酒。」
彝族是一個習慣於「大塊吃肉(坨坨肉),大碗喝酒」的民族,在他們那兒,你們看不到漢族過去常用的「酒盅」。他們過去常用的是木製或牛角製成,飾之以紅黃黑三色漆畫的酒具,非常漂亮(如圖)。臨來時學校送我一套,我一直放在書架上作為工藝品欣賞。現在,他們喝酒都是用碗或瓶子、杯子,看了總讓人覺得沒有了先人飲酒的華美和莊重。
過去,彝族人喝的都是自釀的酒,有白有甜,酒料多樣,都是當地的農產品:洋芋、玉米、青稞、苦蕎等,酒麴據說是由十六種當地特有植物組合製作,工藝相當講究,因而酒香獨特而濃鬱,品質十分優良。
有一年彝族年過後,一位學生送給我兩瓶他們家自釀的酒。打開蓋,一股氣體如碳酸飲料開瓶時一般噴出,酒香濃鬱。視之色青白如米酒,入口綿軟糯甜。這種酒度數不高,老少皆宜。
最讓我神往的是當地耳聞的一種「杆杆酒」。「杆杆酒」在彝語中叫「芝衣」,系採用玉米、高粱和蕎子釀製而成,其製作方法複雜。開用時,須加足冷水,再放上一、兩個小時就可飲用。飲用時大家圍坐,插入若干麻管或竹管,直接用嘴吸插管來飲。氣氛熱烈,其樂融融。
不過現在已很少有人再去釀酒,大家多喝現成的啤酒或是白酒,「杆杆酒」沒有了,就連過去那種大家圍坐地上,依次傳遞酒碗或酒瓶暢飲,笑談古今的「轉轉酒」也沒有了。彝人喝酒越來越像我們漢人,睹之不免令人多少有些失落遺憾之感!
總幻想著有那麼一天——只一天,我騎著駿馬奔馳在大涼山上,路遇那些披著查爾瓦,盤著「天菩薩」的諾蘇先民們,與他們圍聚而坐,傳遞著各自帶去的盛滿美酒的牛角杯,賓主同歡,痛飲達旦,盡醉方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