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被需要,不是一種自卑的表現,而是一種肯定自我價值的幸福!

2020-12-18 閒聊一二三

明天就是「五一勞動節」了,在這裡,我先祝大家:

「五一快樂!」

「無論是出門遊玩,還是宅家娛樂,都注意安全!」

「特別是外出的朋友,一定要注意做好個人防護措施,勤洗手,戴好口罩!」

接下裡,就是我們今天的主題了——

被需要,其實是一種幸福!

只有被需要的人,才會明白自己真正的價值,找到屬於自己的角色定位。

因為被需要,所以一切才有了價值!

有人說,「被需要」是一種很幸福的感覺,只要不斷地滿足對方被需要的感覺,彼此的關係才能更和諧,更長久。

也有人說,「被需要」是一種自卑的軟弱,強烈地渴望被別人需要,是內心缺乏自信,甚至沒有安全感的變現。

我想,這兩者的說法,都有各自的道理,但局限性也極其明顯。

因為,「被需要」是一個人自我價值的客觀表現!

被需要,也絕非是單方面的付出。

老實說,我並沒有學過系統的心理學知識,只是原來看過幾本《方與圓》,稍微知道一些人心罷了。

從「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來看,「被需要」是屬於人類需求層次金字塔的上三層,是區別於「基本發展」生存需求的「高層次發展」——社會交際需求。

當然,我這裡也不是要跟大夥討論什麼管理學之類的,有些東西越說越亂,我只是想從自己的角度來理解「人們被需要的心理」。

人之所以渴望被需要,是出於想要在社交(團體)活動中表現自我價值,獲取話語權的心理,也是為了能更好地在社會上生存。

在我看來,「被需要」是貫穿整個「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的核心思想!

金字塔上三層的「高層次發展」就不用說了,照搬願意就有點水字數的嫌疑了。

而下兩層的「基本發展」,也離不開「被需要」的這一概念!

說直白點,就算你宅家不出門,吃飯上網睡覺的費用,不還是要花錢?

而錢的來源,就是你的勞動成果「被別人需要」,有市場需求,才會達成交易!

就算你生活在野外,吃喝睡全靠大自然,但你的誕生,也是出於父母的「需要」,他們需要一個孩子,所以被需要的你,才會來到這個世界,並且被養育成人。

所以呢,就不要再說什麼「我不需要『被需要』,一個人過」之類的傻話了。

每一個降臨到這個世界的生命,都是被需要的!

不然,你以為養孩子的花費比打胎的花費低嗎?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所以呢,渴望被需要,不是一種自卑的表現,而是一種肯定自我價值的幸福!

世界上最可悲的,不是一次又一次失敗的人,而是自以為不需要「被需要」,然後就真的不被需要,失去價值的人!

越被需要的人,他的自我價值就越高,人生也就越精彩!

大致如此!

……

以上言論,皆屬於我閒某人的一己之見,你們看看就行了。

當然,如果能給到大家一些啟發,那是最好不過了。

五一將至,勞動光榮,假期快樂!

最後,願大家今後的日子裡,每一分耕耘的努力,都會開花結果,得到自己想要的收穫……

加油!

(本文由閒聊一二三原創,歡迎關注點讚評論分享,傳播歡笑散播愛!)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侵聯刪)

相關焦點

  • 自我否定和自卑是一種消極的自我意識
    然而,儘管人們有著千差萬別的面孔,各具特色的形態,我們卻可以將所有人劃分為兩種人:一種是擁有積極心態,充滿自信陽光快樂的人;一種是意志消極,並深深陷入自我否定和自身陰影的人。你是否知道,正是這一區別導致了人們有著不一樣的人生,即成功與失敗。自我否定和自卑都是一種消極的自我意識。
  • 自我堅持,是一種生命的價值內涵
    到處奔波沒有引發我的焦慮,反而倒讓我充實起來,因為我喜歡到處走走,不是為了經歷的豐富,而是為了讓自己靜下來。六月的北京,還不算熱。但我在畢業、找工作等繁多過程中覺得熱燥難耐,心中時常有難以壓抑的激動、不舍與難過,畢竟我喜歡讀書的生活,通過讀書可以洗滌自己浮躁的心緒。
  • 被需要是一種幸福,每個人都害怕自己可有可無
    生活中有一種人,不管做什麼事情總是小心翼翼,他們害怕出錯,更害怕被別人忽視,他們的一生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工作中,有事不敢請假,生病了也儘量拖到周末再去看醫生。不為別的他們就是擔心請假後,公司領導發現原來公司有他沒他都一樣。
  • 缺乏安全感的4大表現,很真實!她不是作,而是自卑
    其實她不是不信你,而是不相信自己!根據調查發現,現如今大多數女孩都具有缺乏安全感的表現,甚至有些很嚴重!下面的4大表現,很真實,對照一下你的女孩是否也具備?猜忌心很重很多男孩感覺談個戀愛很累,隔三差五光解釋,只要不解釋,女朋友似乎就要找出一些問題說男孩不愛自己了,甚至有些普通朋友都要刪除,猜忌心十分嚴重,她不是作,而是自卑!
  • 你自卑嗎?心理學:真正自卑的人,最常見的3種表現
    如果你也為過度的自卑而感到困擾,那麼以下3種表現,可能也是生活裡對你產生困擾的3種常見的場景。害怕自我表露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 )是心理學家Jourard提出的一個概念。所謂的自我表露,簡單點說,就是在他人面前表現出自己真實內心情緒與態度的一種行為。自我介紹、發表自己的看法、表露自己的情緒,都是自我表露的不同形式。心理學家認為,自我表露是一個人與他人建立起聯繫的重要方式。
  • 蘭馨:為什麼說話直的人是一種虛假自我的呈現?
    情商高的人觀察到的,就是對方的變化,帶著一種欣賞和讚美,針對的是人,而不是裙子本身,用的精神這個詞,讓對方感覺是舒服的。一 說話直的人,通常以自己為主,往往把自己放到第一位,表現出來很多自私的行為說話直的人,通常口頭禪就是,「我覺得」「我不喜歡」「我是有要求的」「你怎麼這樣」「我一定要」在參加同事的聚會的吃飯的時候,他們會表現出來一種「高姿態」表達這裡的環境不好,這裡的菜品不好,這裡的氛圍不好,總以自己的標準代表大家的標準
  • 如何克服自卑變得自信?只需要一種方法就夠了!
    這類人習慣用「得病」的方法去逃避自卑,很多的焦慮症、精神分裂症、抑鬱症的患者內心都有一股很強的自卑感。我相信群裡的人,聽到我這句話都不會很陌生,但這並不是歧視。他們試圖用「得病」的方法去逃避「自卑感」,讓自己覺得自己有病後,就理所應當地不去面對這些事情。
  • 「自卑」與「自卑情結」
    而自卑情結卻往往會是不健康的。自卑情結源於人們的自卑感,但它更持續,有自卑情結的人會在很多方面、很多時候、持續感到自卑。它更像是一個讓人難以逃脫的惡性循環,最終使得個體對自我價值產生懷疑或否定。自卑可以被分為原生自卑和次生自卑,而兩種自卑之間的糾葛就會使人陷入一種自卑的惡性循壞,人的自卑情結就產生了。 1. 什麼是原生自卑?
  • 被需要本身就是人的一種需要
    生活中,人們不僅關注自身的需要,也時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體現自己的價值。這種「被需要」的心態普遍存在,對此你有怎樣的認識?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思考。要求:(1)自擬題目 (2)不少於 800字。
  • 自我價值理論
    學習動機是我們在教師招聘考試中經常出現的一個考點,其中有一個動機理論,就是自我價值理論在考試的時候也經常出現。這一個知識點通常是以客觀題的形式進行考查,特別是案例反選題,今天就讓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自我價值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卡文頓提出的。這一理論立足於學生的自尊,從實際的角度來解釋學生的動機問題。
  • 從「自卑情結」 談起
    就是這個看似矛盾的循環把很多人困在了自卑的情結裡。值得一提的是,一次偶然的打擊並不會讓人永久地困在自卑情節裡,而是從小到大,一次又一次的困難、挫折、失敗不斷消解個體的自我價值感的同時,個體又遭受到了來自父母、同伴、老師、同事的嘲諷和指責,才使人在自卑的情結裡越陷越深。
  • 所謂自卑,不是我們真的很糟糕
    所謂「自卑」,不是我們真地很糟糕,而是我們對自己有要求,卻不認為自己能實現。轉化自卑的,不是一個個漂亮的成果,而是松解內在的否定。每個人內在都有對自己的批判,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自卑,這是我們基於外在價值標準,而施加給自己的評判。這當然與我們成長的背景有關,但只能在當下轉化。對於這份自我否定,我們得承認,但不需要認同。
  • 子女滿足父母的被需要,是對父母體現自我價值的一種愛
    從此以後,我才意識到父母被子女需要也是一種幸福,尤其是年邁的父母,「被需要」才會感覺到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於是,就有了我後續經常「騷擾」老媽的故事,讓她知道她在我心目中到底有多麼重要,我對她的依賴程度有多少。「老媽,我想吃你做的紅燒肉了,但沒時間回家。怎麼辦?
  • 幸福是一種態度,需要自我約束,做好這幾點,愛情長久更美好
    青春時期,我渴望愛情,常沉浸於愛情小說裡,希望自己是小說中的主角,按照情節去臆想並滿足自己現實中得不到的虛榮心,愛情是如此的轟轟烈烈,甜蜜浪漫,讓角色加以代入,幻想著一場美麗的愛情。戀愛與婚姻都是以彼此相愛為前提基礎,而戀愛的感情更多帶著甜蜜與憧憬,婚姻的感情更多帶著信任與忠誠,幸福,是一種態度,也需要自我約束。
  • 家裡孩子有這3種表現,是自卑刻在骨子裡了,以後肯定處處碰壁
    打招呼雖然只是一種禮節。但從這孩子的表現來看,他的行為並非是'失禮',而更多源自於他對外界環境的恐懼,是一種極度自卑的表現。當孩子缺乏與人相處的自信時,就會從內心認為對方不會喜歡自己,因此先一步拒絕面對對方。
  • 海藍博士 :你這麼優秀,可別讓自卑拖累了你的人生 海藍幸福家
    ,別人做出了成績,也是百般挑剔,證明別人的成就也不過爾爾;4.明明渴望別人的認可,又不好意思承認,特別擰巴。(海藍幸福家海藍博士)這樣的人,表面上看非常自負,實際上內在隱藏著巨大的自卑。他們需要用自負的形式來偽裝。
  • 自信法則:人最害怕的不是自卑,而是不懂得欣賞自己
    文/唐若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在生活中,你會發現,一個人最害怕的不是自卑。心理學上有一個自我驗證理論,強調的是每個人都在尋求一種對外界的控制和預期,所以會不斷地尋求事實去驗證我們對自己的觀點。比如我們否定自己,我們就會從生活中找各種事情來佐證自己不行。舉個例子,我們認為自己不夠聰明,我們就會講述生活中許多事情,我們不夠聰明的樣子。
  • 心理學:刻板的價值標準,是造成個體自卑的主要原因
    通過行為觀察人們發現,狼群中受到排擠的往往不是那些弱小的狼,而是有能力爭奪狼王的狼。之所以這樣有能力的狼會受到排擠,是因為一個狼群中只能有一個狼王。受到排擠的狼會因為所處環境的威脅,而變得過度的緊張不安。如果讓他們換個環境,則可能會重新激發出他們的真實能力。人與人之間相處也是如此,有些自卑的人往往不是能力欠缺,而是在某一個標準之下勢必會分出你高我低、你強我弱。
  • 自卑的女孩,從小在什麼樣的家庭?自卑不是性格,而是思維方式
    給小編印象最深刻的自卑行為是小編的一個朋友,我們暫且叫她沐陽,沐陽是一個長相白皙,性格溫柔的女孩子,單從外表看,誰也看不出她的內心深處。跟她相處了幾年,也能感覺到她的不自信,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覺得自己很差,根本不會成功。可是她本人哪有這麼差?只不過是一味地在自我否定罷了。
  • 「我們自卑,是因為太渴望變好」
    而在其中讓我印象很深刻的留言是一位女孩發過來的,她說自己經常會感到有些自卑,會下意識的覺得自己樣貌很普通,會覺得自己的身材不是很好,自己在讀書的時候成績也沒有很好,工作後對自己的能力也感到不自信,問我應該怎麼辦?面對她這個問題,其實我似乎看到了許多人的縮影,也包括我自己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