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小雪已過,這些美食便成了青浦冬日的「風味人間」
小雪之後,冬天正式到來,青浦的各種美食便開始大行其道。無論是家常菜,還是路邊小吃,都是這個季節最不可辜負的味道……
青浦的「風味人間」
醃篤鮮
青浦人記憶裡的醃篤鮮是一定要一家人圍坐一起,看著外婆端著還在「咕咚」的砂鍋上桌,這樣才算是真正過冬。
鮮肉、鹹肉、冬筍、百葉結,文火慢燉,滿滿一鍋鹹鮮精華,一筷子鮮肉肥嫩,一筷子筍塊鮮鹹,這味道分外暖心。
走油肉
大塊五花肉表皮經過高溫油炸後,結起漂亮的褶皺,肥瘦相間的完美層次。經過濃油赤醬悶煮之後,變得紅潤油亮,入口即化,酥爛不膩,尤其在冬天寒冷的日子裡,每一口都充滿了幸福的香氣。
蛋餃
江南地區的人,不一定都愛吃餃子,但卻一定都愛吃蛋餃。
一個個金元寶似的蛋餃,用雞湯煨至入味。蛋餃皮薄肉多,一口下去,雞汁四溢,滿口蛋香肉香,比起餃子來另有一番鮮美滋味。
什錦肉皮湯
從前,過年時喝上一口肉皮湯是青浦人心頭的一份念想。
用老母雞和火腿做底,滿滿的加入蛋餃、肉圓、魚圓、爆魚、肉皮、白菜、木耳……肉皮肥而不膩,口感脆,吸收了豐富的湯汁之後,一口便讓所有食材的鮮味盡匯舌尖。
紅燒羊肉
羊肉是冬天滋補暖身的首選。好吃的羊肉必定肉質細膩,沒有羶味。一碗優秀的本幫紅燒羊肉必定要以蘿蔔去羶味,加入大量冰糖燉煮的紅湯粘稠,最後撒上一把翠綠的蔥花吊鮮,還未出鍋便已香氣襲人。白切羊肉雖香氣不盛,口感卻也清爽細膩,沾一碟加了大蒜葉的醬油,又是另一番念念不忘的滋味。紅燒熱吃,白切冷吃,配上一點小酒,就算在冬天也全身暖洋洋的。
鰻鯗
「鰻影高懸,鯗味四溢」。鰻鯗本是江浙沿海一帶的風味,因早期大批江浙人移居上海,逐漸成為上海人冬日餐桌上的一道美味。許多青浦人在冬天,都會在陽臺上掛起鰻鯗,想吃的時候,切一些隔水蒸或紅燒,都是不可多得的美味。
爛糊面
一碗爛爛糊糊毫無賣相的爛糊面,卻吊住了多少青浦人的胃口。爛糊面,顧名思義就是把面煮成軟爛糊狀,但卻又要爛而不黏,糊而不焦。考究點的爛糊面,裡頭必得有青菜、肉絲、蝦仁、香菇等不少輔料。呼嚕呼嚕一碗,麵條有種入口即化的意味,味道極其鮮美。
糖炒慄子
除了家常菜,秋冬時節的街邊小吃,也一樣引人垂涎。如今在街邊,隔幾步就能聞見一股透著甜味的焦香,仿若太妃糖一般,那便是糖炒慄子的氣息了。買上一小袋,趁熱抓兩個在手心,稍有些費勁的剝開慄子殼,一口一個,這份甜糯令人滿足。
鮮肉冬筍燒麥
把剁碎了的冬筍、肉和皮凍拌在一起,再裹上咬勁十足的皮,這就是朱家角的鮮肉冬筍燒賣了。皮凍蒸熟後化為湯汁,浸透了冬筍的鮮、肉餡的香。青浦人都知道,吃燒麥的正確方法便是:先在燒麥底部咬開一個小小的口子,輕輕吹涼,滋溜一下吸淨湯汁,再讓肉餡吸滿醋汁,整個入口,湯鮮、醋酸、肉香,加上冬筍鮮活的顆粒感,讓一道平凡的點心綻放出華麗的口感。
烘山芋
烤紅薯一旦被叫成「烘山芋」就被賦予了本地人的靈魂,沒有烘山芋的冬天怎麼能算完整呢?烘山芋與糖炒慄子的江湖地位類似,但它低熱量又扛餓,相比之下更健康。剛出爐的烘山芋既可以捂手,也能填飽一時的小餓。烘山芋最好吃的部位就是皮肉相連的焦紅部分,又甜又韌,再拿調羹挖那甜軟的黃心吃,滿心滿口都是幸福。
蘿蔔絲餅
將調稀的麵糊,少許倒入橢圓形鐵勺中,加蔥花和大量白蘿蔔絲,稍微講究點的,還要放上蝦仁,再覆以麵糊入油鍋炸,這就是蘿蔔絲餅了。蘿蔔特有的香氣經高溫一炸,香氣直衝鼻腔,只要遇見就讓人走不動道。剛炸出的蘿蔔絲餅香脆無比,光想想便讓人口舌生津。
海棠糕
海棠糕可是點心中的老一輩了,由於模子的形狀像海棠花,故得名。表面是一層甜脆的糖焦,裡面是油潤的、流沙紅豆餡,冬天吃一個熱乎乎的剛出爐的海棠糕,真的又暖又甜。
湯圓
早些時候,湯圓的鹹甜之爭讓許多人僵持不下。而青浦人則堅持鹹甜湯糰都得吃,鹹的多是橢圓形,帶個尖頭,裡面是鮮肉;甜的則是滾滾圓的,裡面一般是黑洋沙,咬開一口,汁水四溢,軟糯潤滑。如果說北方新年的儀式感來自於吃餃子,那麼在青浦的儀式感,便是吃湯糰了。
風味人間,吃的就是煙火人家的氣息。這些美食,不但是青浦冬天的味道,也是家的味道。我們在尋味的同時,總能尋找到一份屬於故鄉的珍貴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