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相信許多媽媽都對這種情景見慣不慣了:每次喊孩子吃飯都要喊破喉嚨,又是哄的 又是罵的甚至是威脅孩子,最後孩子終於坐在餐桌前開始吃飯,但是吃沒幾口孩子卻放下勺子挑一下米飯,一會看看別的地方發發呆,自己碗裡的食物一動不動,甚至涼了也沒有吃上一口。
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乖乖吃飯,苦口婆心的去勸說孩子吃飯:「孩子你快點吃這個,這個好好吃啊!」「你還不好好吃飯我就把你飯拿去餵貓!」「你現在不吃晚點我就不給你吃了,晚上餓了也沒東西吃!」諸如此類。
到最後孩子終於吃完了飯,家長為了孩子好好吃飯可謂是操碎了心,但是孩子好像的如釋重負一樣吃完飯馬上就跑去玩了,好像吃飯是活受罪一樣。還想讓孩子收拾餐桌那是完全不可能的。有許多家長都覺得:孩子都是這樣的,長大之後就不會這樣了。提起孩子不愛吃飯的問題所有家長都會以為這是所有小孩子的通病。
孩子吃飯要追著餵真的是發生在全部的孩子身上嗎?在清華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博士後石嫣認為,並不是所有孩子都是需要追著餵才會吃飯的:"我之前在日本考察的時候,發現日本孩子吃飯完全不需要大人操心。"
中國孩子不好好吃飯,很大的原因是缺少了對孩子的食育
日本孩子吃飯不用操心,中國孩子吃飯要追著喂?日本的孩子會午餐吃得很乾淨,吃完後還會主動收拾餐桌打掃衛生,為。什麼日本孩子吃飯就這麼自覺聽話呢?而中國的孩子不好好吃飯老是讓人操心,其實主要原因是中國孩子缺少「食育」。
什麼是食育?於1986年的時候,「食育」由日本著名的養生學家石塚左玄提出的。他認為:「體育智育才育即是食育」。換句話說,食育是身體發展、智慧發展和德行發展的根本。通過從孩子小的時候起給孩子提供食物、還有一些與食品相關的知識,培養孩子的良好的飲食習慣。2005年日本頒布了「食育基本法」以執行對兒童的食育,也設立了食育月和食育日來擴大國民影響。
作為家長要給孩子帶去正確的食育課
1.作為家長要親自帶領孩子去接觸食材
作為家長有時候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去接觸食材,去了解農作物是怎麼成長的,其實在家裡也能讓孩子知道他們日常所吃的食物是從哪裡來的、我們怎麼去烹飪食物、了解這些食物中有有著哪些成分、這些成分對我們的身體是有好處呢還是壞處呢。
比如說在家裡,可以和孩子一起種一把豆芽,每天仔細去觀察豆芽的生長狀況、鼓勵孩子去接觸豆芽的形狀去問一下味道並且將豆芽的成長記錄下來。在豆芽成熟的時候可以鼓勵孩子一起料理飯菜,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讓孩子去洗一下豆芽或者是切一下豆芽,與此同時也可以告訴孩子豆芽的不同做法。在最後裝盤的時候,鼓勵孩子將自己做出來的東西擺成自己喜歡的造型,激發孩子的創造力和對食物的熱愛。
有些家長不禁發出疑惑:「種一些菜就能改變孩子不愛吃飯的毛病了嗎?」石嫣老師曾在國內的學校菜園開展過食育課程,通過食育課程,許多小朋友改善了不愛吃飯、挑食的壞毛病。開展食育課程之前,存在著不少的小朋友不愛吃胡蘿蔔的問題,許多小朋友都覺得胡蘿蔔有著一股奇怪的味道。但是在食育的課程中許多小朋友親自種植了屬於自己的胡蘿蔔而且也了解胡蘿蔔的一些相關知識之後,這些不愛吃胡蘿蔔的小朋友們不再需要家長的苦口婆心的勸說也可以將以前很討厭的胡蘿蔔吃的乾乾淨淨了。
作為家長要讓孩子去接觸食材的怎麼成長的,去了解他們,知道一些相關知識,自然而然就不會對這種食物 有排斥之心了。
2.給孩子提供好食物後,讓孩子去決定吃什麼
在日本長大並現居紐約的森山說:「日本人吃飯和生活的方式給他們帶來了長壽和健康的優勢,日本人努力成為「權威」的父母,而不是那些禁止孩子吃糖或者冰淇淋的「專制」父母。」。
其實這也是告訴我們家長一個道理,我們家長給孩子準備了十分健康而且非常豐富的食品,但是孩子想要吃什麼食物,這得需要孩子自己去選擇,孩子有自己選擇吃什麼東西的權利。
有研究表明,家長去強迫孩子吃我們專門準備給孩子的食物設置是下命令一樣要求孩子必須吃光碗裡的食物往往都會適得其反,你越要求孩子吃掉孩子就會越抗拒,孩子會將吃飯當做一個「任務」來執行,這樣孩子吃東西就會提不起興趣。導致以後孩子越來越不喜歡吃飯。
我們作為家長都會知道,只有給孩子提供的食物越多樣化,對孩子們所需的營養越容易得到吸收,從而也能對孩子的身體條件才會越有好處。假如孩子面對的食物選擇的數量可供選擇的數量較少的時候,提不起孩子的興趣,就無法滿足孩子的身體中的營養需求。
不僅如此,有些心理學家認為:「當父母努力為孩子建立健康的習慣(以及其他好習慣)時,一種被稱為權威育兒的方法效果最好。」那麼什麼是權威育兒呢?這種方式是對飲食沒有任何禁止或限制的,換句話說也就是,作為家長的我們會給孩子提供給許許多多的種類較多的健康的食物,但孩子選擇吃什麼,吃多少,我們不會專門的去要求孩子甚至要求孩子吃光。在日本的文化中,父母都會鼓勵孩子去選擇,告訴孩子有選擇的權利,當孩子不想吃這個食物的時候,或者是喜歡別的食物,甚至是沒有將食物吃光的時候,日本的父母都不會反應過大,他們反而會給孩子適度的選擇範圍和選擇權利。
3.適當的戶外運動鍛鍊是必不可少的
在日本,許多小孩子從小的時候就開始接觸體育活動了,體育運動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相當於是一種生活日常,據調查統計,擁有98.3%的兒童步行或騎車上下學,這有助於他們達到建議的每天60分鐘的中度到劇烈的體育活動。這種的做法也使得日本人養成了喜歡運動,終身鍛鍊的日常習慣。在日本,一般人都會選擇走路或騎車出行,很少有人選擇開車。這也是許多日本人不容易生病,身體比較健康的原因。
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兒童的日常體力活動不僅使體重保持在健康值,而且還能支持強健骨骼和肌肉的發育,改善心血管系統,幫助提升記憶和注意力,增強應對恐懼、焦慮和抑鬱等心理健康問題的技能,使整個身體更健康。
鼓勵孩子去運動鍛鍊其實是利大於弊的,即使有些孩子不能做到步行去上學的,但是我們可以鼓勵孩子在放學後在小區裡面跟小夥伴玩一會,平時課餘時間去打打球,玩玩遊戲,建立孩子的運動習慣對孩子的健康十分重要。作為家長要鼓勵孩子多點戶外運動鍛鍊,增強孩子的身體的素質,同時也可以釋放孩子的能量,孩子玩得累了就容易餓了,吃飯就會更香了。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