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的大剋星:丹麥人的幸福哲學HYGGE
今天你焦慮了嗎?
當中國逐步成為世界的經濟金融中心,在這個飛速發展的快節奏高壓力時代,個體不斷努力,卻依然迷失,精疲力竭又不知所措。我們陷入了深深的焦慮絕望中。70後的油膩,80後的迷茫,90後的生發危機,我們在焦慮,我們被焦慮。在這場中國全民似的集體焦慮下,究竟該用什麼拯救自己?難道只有買買買?
反觀丹麥,一年有六個月晝短夜長,在這種連狗也能抑鬱的環境裡,丹麥人更幾乎承擔著全球最高稅率,其幸福指數卻位居世界榜首,有四年被評為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這簡直是個奇蹟。
丹麥人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丹麥人分享了這個秘密:HYGGE——被丹麥人「靈魂演繹」的生活哲學,一種有質感的舒服,一種舒適愜意的生活方式。HYGGE並非一件物品,而是一種愜意滿足的生活狀態,一種令人身心愉悅的氛圍和經歷。
HYGGE也許看不見,卻可以真切感受得到,藏在陽光、擁抱、美食,還有音樂之中。
想像一下你推開甜品店的門,走進去,一股誘人的香甜撲面而來,當咬下一口最愛的蛋糕,從舌尖到整個口腔,通過胃部傳遍全身。那種甜美歡欣,滿滿的幸福感會被牢牢記住,存在心中。味蕾深處是故鄉,這是一種掩飾不住的快樂。
研究表明,色氨酸(Tryptophan)是大腦中血清素的重要來源,而血清素會使人心情愉悅。高糖和高澱粉食物,會使胰島素快速增加,而胰島素會使酪氨酸與苯丙氨酸在血中濃度降低,從而令色氨酸在競爭上處於優勢,很快進入細胞中轉換成血清素,進入腦中,使人有愉悅感。
這就是我們吃甜品時會有愉悅感的原因。同樣的,多巴胺也是「快樂」的大腦神經遞質。例如,運動會增加血液中的鈣質,進而刺激大腦內多巴胺的分泌和吸收,讓人身心愉悅。這些都是HYGGE的科學依據。
HYGGE不一而足。
可以是清晨,一杯瑰夏咖啡,聞見濃鬱花香;
午後,煮一壺老白茶,通體悠長而柔軟;
入夜,點一顆香薰蠟燭,斟一杯紅酒,放一張爵士。
質感HYGGE讓我們享受靈魂深處的愉悅,讓生活更溫潤更深刻,更具生命力。
HYGGE也可以是朋友、戀人、家人的陪伴。
春天的微風拂過草甸,在公園裡曬著太陽滾著草坪,以及不能辜負的燒烤;
盛夏的暴雨不期而至,溫熱的雨水打在屋頂、落在樹叢。
共同感嘆天邊放晴的陽光從雲中灑落;
秋高氣爽,於山間吐故納新,一場瑜伽,平靜而鬆弛;
白色冬季,雪似梅,梅似雪,一起滑雪踩冰躺冰湖,感受最真實自然中的美好。
走過冬景,攜手在網紅咖啡館籤到,在海邊的吊床上八卦……享受安心,享受釋放,享受交流,享受沉默。
在時間中,在親密的陪伴中,愜意HYGGE讓愛更了解愛。
面對焦慮,HYGGE是綠洲,是護身符,是精神支柱。
而這份寧靜平和的HYGGE背後,承載的正是「幸福之都」丹麥的幸福秘訣、生活美學。在抽象的美中,感受具象的魅力。就如同音樂為人們帶來自然、律動、真實的力量,高品質音樂甚至可還原出最自然的聲音,打開音樂大千世界,讓人如置身幸福國度。細細品,緩緩訴,是記憶,也是情感,於一隅聽見四季晨昏, 聽見七情六慾。
其實,幸福早已來到你的身邊,在你每天擦得一塵不染的茶几上,在你堆得亂中有序的書桌上,在你做紅酒燉雞的廚房裡,在草坪,在海邊,在觀雨間,在黃昏時分…… 因為HYGEE的滋養,你不再自我懷疑。因為HYGGE,你沒有錯過每一刻美好時光。HYGGE帶著理想,與你共同感受幸福生活。
HYGGE——後現代的生活美學
生活美學,幾年前,還僅僅是雜誌編輯掛在嘴邊的一個內容分類。
最近,隨著最幸福的國家丹麥的HYGGE小確幸,成為各個領域討論熱門概念。
首先,可以將「生活美學」理解為生活方式(lifestyle)的表現形式。
從「消費升級」角度來看,由於生活物質的極大豐富,而產生的精神需求。
與生活美學相關的活動,有一些共同的特點,比如需要專注和投入,感官上獲得美好體驗, 可以釋放壓力、陶冶情操、掌握技能,獲得更多同理心、精神寄託、成就歸屬和榮耀感。
它對抗和消解的是:焦慮、抑鬱、忙碌、空虛、負能量和價值茫然。
就形式而言,生活美學涵蓋了衣食住行……方方面面。
生活美學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也是生活品味的展現。雖然每個人選擇的內容和展現的方式不同,但都是一種價值,而價值的高低和社經地位並不成正比,完全取決於個人的感受力和經驗。
美學的內涵在於創意,在於啟發,在於包容和人性的顯現。而美學的形式在於秩序,在於規律,在於和諧,在於張力。生活美學是一種美感的生活享受,人活著的意義在於享受生活,如果人活得很沒趣,活得沒有品質,便失去了生命的意義。
人因為美而活著,美學彰顯個人的品味和風格,在食衣住行育樂中,處處可以展現我們的美學素養。不用深奧的哲學理論,只要我們隨時用心去感受,美學自然存在生活之中。
其實,生活美學的概念出現在人類語言體系中,最早能追溯到19世紀末,偉大的作家、詩人王爾德,曾經預言:」生活與藝術的最終結合「。
20世紀才真正產生「生活美學」概念。波普藝術、行為藝術,消解了藝術審美與日常生活的邊界。設計行業的蓬勃發展,讓日常用品變得極具審美意味。「審美生活化」,「生活審美化」,「美是生活」。這些觀念應運而生,得以普及。
傳遞純粹簡單的生活理念
2017年消費觀升級:個性化消費普及、從價格到價值導向、追求細分小品類。
消費升級、生活美學普及,人們的審美意識開始回歸,加之網際網路和全球化影響,一部分人形成了反消費主義的消費觀,像我們熟知的 DIY、環保主義消費、極簡生活方式等都是這類消費觀。尤其是年輕人,在追逐個性化、享樂化的同時,逐漸放棄了拜金主義和過度消費,放棄符號化、景觀化的高附加值品牌,回歸以消費體驗為核心,以社群關係為紐帶的消費模式中。這些年輕人對一件產品的評價來自多方面的消費體驗,除實用性外,還對最終的產品做出審美判斷,甚至關注產品的生產過程和生產者。因此對於他們,消費注意的諸多現象,如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商品拜物教、符號消費正在消亡。同時,有趣的是,還伴隨有西方近年才產生的反消費主義。
可以說,在消費觀念上,中國又快速進步,大大縮短了進化周期時間。
既然提到「反消費主義」,那我們先看看什麼是「消費主義」:過度製造、過度消費、超前消費、攀比消費,拜金主義,符號化,景觀化,以消費區別他人,構建自我。
以8090後為代表的消費觀裡,呈現出:推崇高附加值產品,高度個性化、定製化的特徵,對規模化生產的不信任,回歸「審美泛化」,有些喜歡DIY、環保主義和極簡主義的生活方式,重視審美體驗,本質上是基於產品體驗的消費模式,是滿足精神需求的物質享樂。
80/90後新一代消費主力的新型消費觀、對規模化生產的審美疲勞,以及設計行業的蓬勃發展,衝擊了阻擋藝術與生活相融合的柵欄,日常生活用品開始變得極具審美趣味。核心理念是提倡精緻美學生活,主張創造一個美學生活社區。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論是人云亦云或出於自由意志,都願在個人生活中嘗試體驗審美經驗,嘗試去審美。這點彌足珍貴。這些年輕人的消費觀在崇尚個人主義的同時,回歸實用主義,不承認國際品牌製造的虛假的個人化定製產品;在遵循實用主義的同時,又看重個性化和享樂化,推崇基於產品體驗的消費模式,手工定製和滿足精神需求的物質享樂。
當下的年輕人如何評價產品?他們重視來自多方面的消費體驗,他們強調實用性和審美判斷,重視生產過程和生產者。這類消費觀,消解了工業化大生產之下人與人的疏離感。
因此,文創產業,匠人精神,私人定製,情懷營銷,成為了營銷領域的熱詞。
如何理解年輕人對規模化生產的不信任呢?
我們知道,通過價格戰擠壓了競爭對手的市場空間,逼迫大家降低生產成本,免不了同時降低產品質量,進而增加了產品的糟糕體驗。
因此,對生活美學的追求,也可以理解為消費者對基本權益的追求。
年輕人推崇的新型產品,價格相比規模產品稍高,但並非高不可攀,保持了相對優質的消費體驗。
在我國傳統文化裡,萬物有美。莊子曰過: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日常生活中能獲得審美經驗,審美與生活不隔離。傳統審美情結的保留、傳承和復興,是當下生活美學領域的特徵之一。要警惕的是虛假的生活美學泛化,警惕隨波逐流,警惕消費主義。
虛假的生活美學
雖然,在很多層面上,真正的生活美學正在發芽生長。但縱觀全國,一種虛假的生活美學仍在蔓延。那是一種真正的消費主義,它崇尚借用商品重建個人認同,與拜金注意媾合,關注他人而非自己的消費體驗。
這種虛假的生活美學的一大特徵是隨波逐流、人云亦云。這些消費者仍受強烈的符號和社會景觀的影響,他們的消費需求是虛假的,同時引發過度消費和超前消費。正因為消費需求是虛假的,他們所體驗的生活美學也是虛假的。這是一種東施效顰,也是一種裝腔作勢。
新的消費觀升級,其核心是消費體驗,其紐帶是社群關係。
什麼是社群?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個自古流傳的成語,很大程度的印證了社群的客觀存在及其價值。無論對於誰來說,只有當你的客戶變成用戶,用戶變成粉絲,粉絲變成朋友的時候,才算得上是社群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消費理念的變遷隨之而來,由過去的產品功能性進化到用戶渴望參與到產品中來。也就是有參與度才能提高用戶興趣。
社群就是基於相同或相似的興趣愛好,通過某種載體聚集人氣,通過產品或服務滿足群體需求而產生的商業形態。社群的載體不局限於微信,各種平臺,甚至線下的平臺和社區都可以做社群營銷。
做社群的關鍵是有一個意見領袖的角色,也就是某一領域的專家或者權威,這樣比較樹立信任感和傳遞價值,社群裡的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這個角色。通過社群運營可以提供實體的產品滿足社群個體的需求,也可以提供某種服務。
社群是任何時代、所有商業都在追求的終極目標,但只有到了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有了微信這樣的高效率工具以後,社群才是可能的。社群也是有著共同關注點的一群人在一起找到了解決痛點的方案。這中間的差別是,一個有社群的品牌和沒有社群的品牌,其競爭力是完全不同的。
後現代生活美學研習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