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Yestone.com 版權圖片庫
「自慰」似乎是很多人羞於提起的一件事。
有的人初次嘗試,便食髓知味,一發不可收拾。
有的人沉浸其中,卻又時刻擔心它對身體的損害。
關於自慰,大家期待已久的科學和證據來了。
自慰的真正危害有哪些?
我讀到博士,是搞泌尿的。
手淫,自慰,打手槍,打飛機,擼……好端端的一樁美事,讓我們用這樣的詞語來形容,立馬覺得自己擼得不光彩呢。
我曾在之前的回答「包皮過長一定需要手術嗎?」這樣描述:「到 17 歲,手動瞬時將包皮的狀態由高領改翻領的技能,已被 99%的男士掌握。而且,他們經常、一個人、默默、反覆、對照影音資料練習這種技能。就像爆裂鼓手,執著、孤獨,和後來的滿足。」看,多麼勵志!
古人就說得更優雅了:「自家褲襠裡活跳起來,請出那作怪的光郎頭來,就用五姐作緣。」
這個開頭想告訴大家,首先自慰很正常,很美好。摘下看待自慰時的有色眼鏡,讓我們窺探一下別人的自慰。
由於自慰的隱私性,和不少人仍帶有的自慰羞恥感。仍有 60.09% 的女性和 46.79% 的男性認為這是不文明的行為[1]。這使得不少自慰頻率的研究結果不盡一致。
我比較願意相信一份發表在《中華男科學雜誌》的論文,方法採用匿名的網絡調查[2]。各位擼友,對號入座啊。
在參與調查的 7077 人中,35 歲以下佔 86.31%。從來沒有自慰過的佔 3.62%,小於每月 1 次的佔 20.42%,每月大於 1 次佔 58.75%,每天一次佔 12.37%,每天一次以上佔 4.87%。在參與調查的人群中,女性也佔到約 25%。
另有一項有關中國的研究,報導在大學生中女生自慰的發生率為 30.9%。[3] 如果你判斷事物安全與否的標準是大部分人是不是做。那麼上述的研究告訴你,放心的自慰吧,每天一次都正常。女同胞們,解放手指,狠狠愛。那麼關鍵的問題來了,自慰次數多了會影響健康嗎?
來自武漢的研究表明[4],每周 1 次以下性生活的人比起每周 1 次以上的人患勃起功能不良(陽痿)的風險要高一倍!看清楚了,不進行性生活發病率更高!
還有,每周 2 次性生活的人和每周大於等於 3 次性生活的人,比起每周 1 次以下的人,患陽痿的風險分別要小 63%和 85%。這項研究與千裡之外的芬蘭的研究結論相同[5]。
如果沒有性伴侶,怎麼性交呢?自慰啊!這項研究也表面,自慰是有助於維持性功能的。其實,道理很簡單,戶樞不蠹、流水不腐。每一次酣暢的自慰都是對性功能的一次全面檢閱,調動相關血管、神經的運行。而且,手淫有利於降低陰莖表面,尤其是龜頭的敏感度。敏感度降低,意味著需要更多的活塞運動才能達到高潮,意味著可以更持久!
你沒有聽錯,在經典的泌尿外科指南裡[6],自慰就是治療早洩的一種方式。與愛侶行房之前,先自嗨一動,把敏感度降下來,會讓你們的二次勃起更持久。當然,這只是推薦給有早洩症狀的人群。
自慰多少次才是適度?沒有人知道答案。就像有的人天天跑 5 公裡,大力量健身,有的人上 2 樓也喘。適度就和鞋號一樣,只有自己知道。各位擼友可以在實踐中不斷摸索,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適合自己的自慰方案。原則是,不要影響下一次的勃起,不要引起陰莖、陰囊、尿道的嚴重不適就可以。
至於自慰不長個、頭髮變白之類的坊間傳言,作為一名醫生和科研人員,客觀地講沒有這類科學證據支持這些說法。個人感覺,多半可能是自慰羞恥感作祟,或者長輩怕孩子沉迷色慾而說的。
但記住一點,不走尋常路的自慰方式是不可取的。鋼珠、筆、電線、鐵絲、溫度計、吸管、彈簧、鐵釘、訂書針……(包括但不限於以上的所有物品均有文獻支持)都在男性的尿道裡面發現過,都是出於追求快感而塞進去的!天呀,男人果然是對自己狠一點啊。
醫生在尿道裡面發現,是因為他們用器具自慰之後,取不出來了。不僅如此,異物造成的尿道損傷還可能引起尿道狹窄,治療的時候需要用一根根從細到粗長 15cm 的鋼棒從丁丁口一點一點的插進去擴開,會有血沿著鋼棒從丁丁口流出來……腦補一下,有沒有疼得夾緊雙腿。
所以說,正常自慰就可以了,可以躺、可以站、可以蹲、可以坐,可以看小電影,可以幻想鄰家姐姐,只要不附加高難度動作、造成損傷就行。如果在宿舍、在廁所抓到室友的現行,不要範尷尬症,好資源記得共享。
參考文獻:
1.中國臨床康復 2006;10(34):44-46
2. CHINESE JOURNAL OF ANDROLOGY,2010, 24(5)
3.青年研究 2000;(8):33-35
4.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JUN 2012,32( 3) : 396-399
5. J Urol, 2000,164(2):367-370
6. EAU Guidelines on Male Sexual Dysfunction,2014
本文內容來自「知乎」
轉載請聯繫知乎原作者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